喜訊|龐忠和教授獲聘國際地熱協會(IGA)駐中國地熱大使

喜訊|龐忠和教授獲聘國際地熱協會(IGA)駐中國地熱大使

在此,我們很高興地確認,龐忠和是IGA駐中國的地熱大使,並授權收集世界地熱電力和/或熱數據,並與利益相關者和政府代表溝通(僅應要求),代表國際地熱協會,幫助促進在中國的地熱和IGA活動。收集的數據存儲在世界地熱電力和熱數據庫中,www.lovegeothermal.org,並免費訪問。IGA是非營利性協會,旨在成為地熱能源研發領域的世界權威機構。該協會的目標是通過地熱能源的可見和綜合地位和代表性,鼓勵、促進和促進地熱資源開發以及地熱技術的創新研究。

喜訊|龐忠和教授獲聘國際地熱協會(IGA)駐中國地熱大使

龐忠和教授

個人簡介

龐忠和,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地熱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國科大崗位教授。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水文學與地熱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多項。在GCA、JGR、Tellus-B、JoH等國際刊物發表發表SCI論文60餘篇。擔任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同位素水文學委員會主席(2019-)、國際地球化學協會(IAGC)理事(2012-2014)和國際地熱協會(IGA)主席團常委(2010-2016)和中國地熱大使(2019-)。

教育經歷

  • 1985.03 – 1988.02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構造地質學(地熱) 博士
  • 1978.09 – 1984.02 南京大學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學士、碩士
  • 1995.03 – 1995.09 美國俄勒岡大學地質系高級訪問學者
  • 1994.01 – 1995.05 法國南巴黎大學訪問學者
  • 1991.08 – 1991.11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 訪問學者
  • 1999.04 – 1988.10 聯合國大學冰島地熱培訓部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 1988.03 – 1999.06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歷任助研(1988)、副研(1992)、研究員(1995)、地熱與數學地質研究室主任
  • 1999.06 – 至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地熱資源研究中心主任(2014)
  • 其間:1997.04-1998.04, 2000.04-2005.04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維也納), 同位素水文學家/地熱項目技術主管

學術成果

龐忠和教授長期從事水文地質與地熱地質研究,以地下水系統,地熱系統及深部鹹水層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地下水循環及水巖氣相互作用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環境與資源效應。主要成果有:1)提出地熱資源成因理論與可持續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揭示大型岩溶地熱儲形成機制與巨大潛力並提出可持續高效開發方向。2)創建了水同位素與水化學理論模型及技術標準,創建了依據氘盈餘確定大氣降水形成、地表水鹽分溯源的定量化模型。制定了地熱水化學測試國際技術標準。3)在我國率先開展廢棄油氣田型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理論、實驗裝置與現場試驗研究。

學術任職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水文與地熱專家,IAEA水資源計劃中國協調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同位素水文學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國委員會主席;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和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熱協會(IGA)教育委員會委員。曾任IGA主席團成員(2010-2016)和科研委員會主席;曾任國際地球化學協會(IAGC)理事(2008-2012)。先後任Hydrogeology Journal;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Geothermics、Geothermal Energy,地質學報(英文)等期刊編委或副主編。

獲獎及榮譽

  • 1993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1993年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 1993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 1994年 “中國青年科技獎”
  • 2005年 獲諾貝爾和平獎集體獎獲團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成員
  • 2007年 國際地球化學協會(IAGC)“水巖相互作用之友”獎

代表著作

  • 龐忠和, 胡聖標, 王社教, 徐佩芬, 王光傑, 楊峰田. 地熱系統與地熱資源. 見: 汪集暘等主編. 地熱學及其應用. 科學出版社. 北京, 548頁, 2015
  • 龐忠和, 孫佔學, 段忠豐. 礦山地熱. 見: 汪集暘等主編. 地熱學及其應用. 科學出版社. 北京, 548頁, 2015
  • 龐忠和, 楊峰田, 羅璐. 地熱田儲層溫度的確定方法. 見: 丁仲禮(主編). 固體地球科學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學出版社210-243, 2013.
  • 龐忠和. 地熱水的同位素. 見: 顧慰祖和龐忠和等主編. 同位素水文學. 科學出版社. 北京, 1113頁, 2011
  • 龐忠和, 汪集暘. 地熱電力資源. 見: 中國電氣工程大典,第七卷第二章,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 587-594. 2010
  • 段忠豐, 楊峰田, 龐忠和. 深部煤礦地溫場的形成機理與預測方法研究,見:虎維嶽、何滿朝主編,深部煤炭資源及開發地質條件: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北京: 煤炭工業出版社. 189-203 (2008)
  • Pang Zhonghe, Armmannson Halldór. 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Geothermal Water Chemist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Geothermal Training Programme, 2006, Reykjavik
  • Pang Zhonghe. Use of isotope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acidic fluids in geothermal systems. Technical Docu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2005, Vienna.
  • Thereska Jovan, Pang Zhonghe. Radiotracer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 A Guidebook.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Vienna Technical Report (priced), 2004, Vienna.
  • Pang Zhonghe, Zhang Jindong, Sun Jianhong. Advances in Solid Earth Sciences. Science Press, 1996, Beijing.
  • 汪集暘, 熊亮萍, 龐忠和. 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 科學出版社, 1993, 北京.
  • 龐忠和. 地熱系統地質構造-新構造分析. 見: 汪集暘, 熊亮萍, 龐忠和. 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3, 第二章.
  • 龐忠和. 1993. 地熱系統地球化學. 見: 汪集暘, 熊亮萍, 龐忠和. 中低溫對流型地熱系統,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3, 第三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