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九年級語文下冊 14山水畫的意境

14山水畫的意境

上課素材

素材積累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國畫顏料和墨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中國畫主要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三個大類;有工筆、寫意、等技法形式。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本文的寫作脈絡,理清文本思路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詩詞和山水畫作品的欣賞,感受山水畫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營造是畫家追求的藝術境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從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筆墨大膽、自由地表現意境。

重點:過程與方法目標;

難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學方法:

討論法、演示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學準備: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閱讀眾多文人雅士的詩賦佳作時,不難發現寫山水之情、歸隱之樂的詩詞數不勝數,如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山水詩與山水畫的意境。讓我們跟著李可染一起,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2.生難字詞

(1)字音

惆悵 真摯 渲染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2)詞義

【胸有成竹】強調畫家作畫前,對於所畫的對象已經有了整體把握,非常熟悉。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覆誦讀,仔細揣摩詩詞意境,使自己能進入語境,仔細體會山水畫的意境並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這一概念,並解釋“什麼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論述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並融於作品之中。此外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與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閱讀課文,說說意境是什麼。

【交流點撥】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默讀課文,說說意境和意匠是什麼關係。

【交流點撥】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交流點撥】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然後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4.請結合文章最後兩段說說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

【交流點撥】光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要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麼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交流點撥】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裡,使人深深地體會到詩人深厚的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的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並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裡以讀者已經學過的詩歌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1.“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簡要說明。

【交流點撥】作者以齊白石老人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徵它的堅韌,而當我們在雪地裡認真觀察時,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韌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2.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於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交流點撥】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於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它們又必然得高於現實。

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精湛的繪畫,最終都成為可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對意境與意匠的解讀,帶我們瞭解並領悟了山水畫。這是李可染對於山水畫意境的闡述,使我們認識並深刻感受到這份情懷,也希望大家運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

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2.拓展延伸

欣賞一些李可染的畫作,如《萬山紅遍》。“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畫作《萬山紅遍》描繪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嶽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

3.佈置作業

完成《名師測控》本節內容。

4、板書

五、課後反思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問題設置步步深入,可以給學生充分的理解緩衝時間,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課後問題也給了學生們聯繫社會實際,體味生活中的語文趣味,從而讓學生學到技巧,在生活中能運用。不足的一方面在於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本堂課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夠,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