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分為幾大板塊?

確實色盲


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

地殼像“傳送帶”那樣運動,而且與地核不同軸。

大陸與洋殼是一體的,不會產生相對運動;產生運動的是隕石坑岩漿衝擊波層流。


金童希瑞


覆蓋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這些板塊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的相互運動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稱為“消亡邊界”;第二種是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分離,稱為“生長邊界”。

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不斷塑造著地表的形態,形成的當今世界的宏觀地形。不同板塊邊界類型會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在板塊的消亡邊界,比如陸地板塊和陸地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從而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脈和高原,比如由於南亞次大陸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隆起了巨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等山脈。在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區域,會形成海溝、島鏈和海岸山脈等,比如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碰撞地帶,形成了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青藏高原地區斷層分佈圖

在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分別是位於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在板塊的生長邊界,比如在海底板塊的張裂邊界,由於板塊相互分離,地下的岩漿就會順著裂隙上升並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一系列海底的山脈,我們稱為大洋“海嶺”。如果在陸地內部板塊出現張裂,陸地向兩側分離,從而形成“裂谷”,在非洲的東部地區存在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稱為“東非大裂谷”。東非大裂谷


地理沙龍


板塊劃分

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的岩石圈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大板塊內部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次級小板塊例如:加勒比板塊、福卡板塊、菲律賓板塊、納茲卡板塊、阿拉伯板塊、可可板塊、斐濟板塊。

板塊邊界

板塊的邊界是如何確定的呢?科學家將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轉換斷層,與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和地縫合線等構造帶,兩者作為板塊的邊界,將岩石圈分割成六大板塊。

地殼的生長邊界

海嶺:海嶺也稱“海底山脈”。海嶺是狹長延綿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兩側海底可達3-4km。位於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嶺,稱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在全球四大洋中彼此蜿蜒曲折連通,構成龐大的海底山脊系統,全長達50000多千米。在大洋中脊的頂部一般有一條巨大的開裂,岩漿從這裡湧出並冷凝成新的岩石,構成新的洋殼。海嶺作為地殼的新的生長邊界,也自然作為劃分板塊邊界的重要依據。

轉換斷層

轉換斷層是橫切大洋中脊或俯衝帶的一種巨型水平剪切斷裂。轉換斷層兩側,岩石圈板塊沿轉換斷層相對運動,但板塊體積恆定不變。如圖所示,洋中脊被轉換斷層橫切,而轉換斷層的運動方向和運動性質在斷層的兩端發生了轉換,由平措變化為拉開,表現為以脊軸為界,左右兩側的洋殼整體的做同步的分離運動。值得注意的是斷層兩側的洋中脊,它們的相對位置是始終不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