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海洋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上週,海洋領域發生了不少大事。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公佈;自然資源部發布《海上石油天然氣儲量估算規範》等8項行業標準;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測得海洋熱通量數據,系國際首次;我國迄今最大造船出口訂單誕生,超200億;我國首套10兆瓦海上風電葉片發運;《廣東省海岸線使用佔補制度實施意見(試行)》公開徵求意見……

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海洋領域全面復工復產,各涉海行業幹勁正足,為海洋經濟發展“加把勁兒”。


復工復產,海洋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4月12日,晉江市圍頭村黨支部書記洪水平在直播平臺上賣當地養殖的鮑魚。圖源:晉江電視臺

復工復產,海洋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海洋二所外業人員在碼頭調試儀器。王如生 攝

措施給力,為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工人們回來了,挖掘機轉起來了,標準化廠房建起來了。4月初,藍谷藥業修正青島(中國)海洋科技谷項目施工現場,約10萬平方米的工程建設任務順利完成。

據瞭解,該項目正按照山東省重大項目和青島市重點項目復工復產統一工作部署,不斷加快施工進度和固定資產投資步伐,將以自主知識產權海洋藥物研發為核心,打造國際生物醫藥高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山東等沿海省份有關管理部門紛紛出臺政策“禮包”,為海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天津市出臺政策,計劃投入財政資金1500餘萬元,支持稻漁綜合種養、工廠化養殖循環水設備維護、遠洋漁業企業運回自捕水產品。

山東省出臺10條措施,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加快推進重大項目用海手續審批等服務工作,千方百計幫助涉海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浙江省實施漁業企業緩繳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等政策並加快漁業補貼資金髮放速度,建立了包含599家企業的全省水產企業保供名錄,借力媒體渠道,促進產銷對接。

加大省級海洋產業發展示範縣產業項目扶持力度、優化政務服務工作、加大漁業漁民風險保障力度……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海洋與漁業持續發展十條措施,幫助海洋與漁業企業渡過難關。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全力做好海洋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經濟穩增長。在緩解涉海企業資金壓力方面,提出沿海三市要加強對海域使用權市場的研判,對受疫情影響不能如期繳納違法用海罰款的企業,可向當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適當分期或延期繳納。

3月中旬,海南省文昌市清瀾港購銷兩旺,海南海洋捕撈業逐步恢復;上海浦東新區、南通、福州三地的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項目承擔單位4月初復工率達到100%;國網濱州供電公司按階段性降低工商企業成本的優惠政策,為山東省濱州市北海新區16戶養殖企業減少電費支出9000餘元……在各項措施的帶動下,各地海洋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

暖心服務,解決復工復產難題

特殊時期,海洋行業復工復產面臨著不少難題。

用工難,怎麼辦?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同130多家涉海企業進行電話溝通,截至3月初,徵集到50多家企業的復產用工需求,依託青島人才網等線上渠道,發佈招聘崗位信息近400個,解決了企業復產用工的燃眉之急。

資金週轉難,怎麼辦?

國家稅務總局象山縣稅務局為水產加工冷凍企業送上稅收優惠政策,為春季恢復漁業生產消除障礙。象山匯豐水產冷凍有限公司負責人範平康說,公司2月銷售額近35萬元,享受了近7000元的稅收優惠,對納稅人來說是“看得見的利潤”。

研發難,怎麼辦?

3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組織科研人員赴福建晉江,對接企業開展調研。在晉江市農業農村局協助下,走訪了包括晉江龍頭企業集瀚海洋科技、海順漁業、力綠食品在內的19家涉海企業,瞭解企業生產與經營需求、新產品與生產線開發佈局規劃等,幫助企業策劃“省級海洋產業發展示範縣”項目,促成雙方產業研發項目合作。

防控難,怎麼辦?

疫情發生後,青島港密切關注國內國外疫情動態,制定12條針對性防控措施,嚴防外來船舶疫情輸入,安全完成國外疫情地區來港船舶作業556艘次。同時,青島港構建海上“綠色通道”,保障防疫物資運輸,一季度共作業運送防疫物資船舶87艘次,接卸應急物資878標箱。

針對漁船漁民數量多、分佈廣,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薄弱等現狀,北海市海洋局工作人員多次深入碼頭、企業、漁船,開展疫情防控檢查,向船主、漁民宣傳相關政策。為確保漁船儘早出海生產作業,北海市將審批關口前移,各級漁業主管部門主動聯繫生產漁船,指導協助漁船完善申報材料,第一時間審批並報送自治區漁業安全應急中心備案。3月初,北海市102家海洋養殖捕撈企業全部復工。

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分類編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生產操作指南(技術要點)課程7個,為水產養殖戶提出了復工復產的生產管理建議和操作規範。通過視頻會診系統,養殖戶和企業可進行在線視頻技術諮詢。

銷售難,怎麼辦?

3月16日,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穩產保供”活動,幫扶漁民銷售因疫情滯銷的鮑魚。當天,多個社區共售出鮑魚約500公斤,幾個酒店共預定了3噸鮑魚,“滯銷”變成了“直銷”。目前,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已聯繫福建省和福州市新聞媒體,發佈滯銷水產品信息,為水產養殖企業和市民搭建更暢通的銷售渠道。

4月12日下午,福建省晉江市圍頭村黨支部書記洪水平在直播平臺上賣起了鮑魚,網友直呼“看餓了”!據統計,2個多小時的直播,共吸引了超3.5萬名網友圍觀,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150萬,相關微博閱讀量超11萬,有效提升了“圍頭鮑魚”的知名度。

驗收難,怎麼辦?

近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對粵電平海發電廠項目填海竣工海域使用驗收測量試行“在線監督”。為減少人員接觸,南海局與用海企業、測量單位和監管單位等主動對接,運用互聯網手段,在線完成此次填海竣工海域使用驗收測量監督見證。

因時制宜,企業加速運轉

疫情期間,正值工廠化養殖的對蝦出產旺季。據瞭解,山東省東營市春興、華春、黃三角等地企業對蝦養殖水體達12萬立方米,日產量約3000公斤。受交通管控影響,有關企業飼料不足、魚蝦滯銷等問題出現苗頭。

據黃三角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劉兆存介紹,在漁業主管部門及當地政府的領導下,該公司防疫、生產兩不誤,第一批對蝦於2月產出11萬公斤,全部銷售完畢,實現銷售收入550萬元。

墾利區東營潤東養殖場,利用微商、當地商超等渠道銷售應對疫情影響,6天內銷售出2.5萬公斤南美白對蝦,緩解了生產壓力。

對海洋生物醫藥行業來說,生產抗體診斷試劑盒、防疫物資是該行業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其中,由廈門大學科研團隊和養生堂旗下北京萬泰公司聯合研製的總抗體檢測試劑(酶聯免疫法)、總抗體檢測試劑(膠體金法)、IgM抗體檢測試劑(酶聯免疫法)、核酸檢測試劑(RT-PCR法)等四個產品獲得歐盟CE准入,已向意大利、匈牙利、奧地利、荷蘭供應檢測試劑。截至3月初,韓國已購買1萬人份並追加訂購10萬人份。

船來船往,港口凸顯樞紐作用

空無一人。在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作業現場,導引車自動運行,這徹底顛覆了傳統人工碼頭生產管理模式……

近日,山東港口青島港正式宣佈,在“德翔佛森堡”輪作業中,自動化碼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44.6自然箱/小時,是全球自動化碼頭平均效率的兩倍以上,再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世界紀錄。

這一幕,或許可以看作是疫情影響下,港口行業對自身復甦之路的探索。

疫情突如其來,我國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受不同程度影響。據交通運輸部4月22日發佈的2020年3月全國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統計數據,一季度,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下跌4.6%;外貿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0.3%;集裝箱吞吐量5518萬標箱,同比下跌8.5%。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季度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2.2%增幅,完成504萬標箱。

據瞭解,今年以來,青島港開通了三條集裝箱航線。4月7日,山東省港口集團·THE聯盟青島港中東集裝箱航線正式首航。此次開通的中東集裝箱航線,是THE聯盟在中國北方港口開通的首條中東直達航線,沿途分別掛靠阿聯酋的迪拜港、阿布扎比港和沙特阿拉伯的達曼港、朱拜勒港4箇中東國家主要港口,並將青島港作為航線首掛港和中國北方唯一掛靠港。THE聯盟是全球第三大集裝箱班輪聯盟,擁有26%的亞歐航線和29%的跨太平洋航線市場份額。

同時,青島港搶抓政策紅利推動業務創新。山東自貿區政策實施後首個油品政策落地,國內首票保稅原油混兌調和業務在青島港報關出庫,首創全國沿海港口外貿原油國際中轉業務。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一季度,北部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14.5%,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2.6%,是全國主要港口中唯一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的港口。

北部灣港又開通了一條國際航線!3月23日,“海豐深圳”輪停靠欽州港碼頭,這是“欽州-日本/韓國”CJV3航線的首航,也是繼“北部灣港-泰國林查班”直航開通後,當月北部灣港開出的又一條國際航線。據瞭解,目前北部灣港共有47條集裝箱航線,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

4月16日,北海鐵山港進港鐵路專用線正式建成通車,開啟了鐵山港“海箱上鐵”“鐵箱下海”海鐵聯運無縫銜接時代。

衝在一線,海上調查不停歇

出發!出發!

3月18日~25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調查技術中心派出43名隊員,分7支隊伍,先後駛向南海和渤海海域,執行18個外業調查項目任務。外業調查將大力支持澳門天然氣、中海油海管、深港天然氣管、惠州化工碼頭等項目,以及三峽新能源、中廣核、華能風電等企業生產,助力大灣區等多地經濟建設。

3月起,杭州國海海洋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依次開展杭甬複線潮灘區管線磁法複測、寧波光明LNG應急調峰儲運站項目水文測驗、平湖市九龍山外婆山岸線整治修復、舟山衢山蛇移門鼠浪湖浮標測流項目等一系列外業項目。

在杭甬高速複線潮灘區,因測量船無法到達,無人機受干擾大,調查隊員們採用了最原始的人工“跑灘”法進行探測,手提肩扛設備徒步進入工區開展管線磁法複測,保證了杭甬高速複線這項進入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的重大項目工期。

3月30日,“向陽紅18”船起航,執行了為期近2周的“2020年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近海綜合開放春季航次”。

作為疫情以來海洋一所所屬科考船執行的首個航次,該航次聚焦北黃海和渤海重點海域,圍繞水體交換、物質源匯過程、海洋環境演變等資源與環境的重要科學問題展開,並在山東半島外側泥質沉積區開展了精細化的沉積地層剖面觀測與研究,將為後續區域海洋學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撐。

4月2日,“向陽紅10”船從海洋二所舟山碼頭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為期2個月的深海海洋調查航次任務。

為確保此次航次的順利實施,海洋二所結合工作實際和舟山當地防控規定,制定了應急預案,對出海人員進行體溫測量登記,加強梯口防控,配備防控物資,維修船舶設備。

返航!返航!

2月24日,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所屬的“向陽紅52”船、“中國海監101”船完成2020年2月份黃渤海海域斷面調查任務,返回青島。本次斷面調查任務歷時7天,完成4條斷面、35個站位的調查任務,總共獲得2135組數據,深化了對我國近海水體環境的基礎認知。

2月27日13時30分,自然資源部東海局結束了30個站位調查,圓滿完成2020年東海區首次斷面調查任務,準備返航。

歷時8天,航程約1248海里,執行了4條斷面測線、共25個站位的調查作業……2月28日,“向陽紅14號”船返抵廣州長洲碼頭,標誌著南海局今年首個斷面調查任務航次順利結束。

調整航次路線、航段數量,停止人員輪換,抓緊時間推進工作進度……自然資源部赤道東印度洋和孟加拉灣海洋與生態聯合研究計劃(“JAMES”計劃)積極應對疫情,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於3月12日滿載成果順利返回海洋二所舟山基地。

i自然全媒體

記者:鄂歆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