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你小時候被父母打過?打過自己的孩子嗎?

興澤影視


【木棉觀點】每年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發起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引起社會的重視。

我是一名90後,出生在中國農村,雖然沒有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但是當時還是非常崇尚“棍棒教育”的,被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作為一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對我們兩個孫女還是疼愛有加,很少會打我們。

但是我對我的母親最深的第一個記憶,就是被她打。

她只要想打,可以隨便找個原因。比如今天心情不好,我說話聲音太大,就會被打。

以至於從小在我媽面前都是緊張的,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惱了她,之後就是一頓打。

我很想親近她,但是又怕,就有一個矛盾體“有愛又怕”。

到現在出社會了,年近三十,難以與長輩建立良好的關係,覺得彆扭。因為從小與母親的聯結不夠,導致影響一生。


現在都提倡正面管教,與孩子平等相處,與孩子做朋友。

但是家裡難免會有熊孩子,遇到熊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一、調整情緒

熊孩子一處,最受不了的當然是家長啦!連續提醒不管用時,大部分家長就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了。這個時候要回避,你不走我走。眼不見心不煩,深呼吸,調整情緒!

二、行動

平復好心情,就要與熊孩子“大戰”。

握住他的雙手,讓你們眼睛對視。不說話,就這樣靜靜的看著他。眼神很重要,不能太兇狠,也不能太溫柔,要堅定。用眼神告訴他“停下來,安靜下來”,絕對管用!

三、給他時間發洩情緒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情緒了,哭鬧。那就把他帶到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怎麼都不會傷害到他的環境,給他時間發洩情緒。(如果孩子無止境鬧脾氣,給他時間限制,告訴他,時間到了要停止發洩情緒,時間到了不用多說什麼,用行動告訴他不停止也得停止)

四、溝通

這個時候,孩子情緒也發洩完了,可以好好聽你說話了。該說什麼就說,表達因為孩子的作為,讓你有不好的感受,並實事求是,分析事情,用啟發式提問,讓孩子多說,讓孩子思考自己不對的方面,並一起協商出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

五、說出期望

告訴孩子你的期望,你希望他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怎麼做;讓孩子說一說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希望父母怎麼做。

六、擁抱和解

最後相互擁抱,這件事情也就過去啦。


我是【木棉稚語】,一個善於用心理學視角分析兒童的教育者,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木棉稚語


早上看見這個題目,還以為在開玩笑,後來查查,原來今天真的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啊![流淚][害羞],孤陋寡聞了!

說起打小孩這個話題,記憶中真的被爸爸打過一次,說起來有點害羞,是因為想吃點心!好像是6.7歲時候吧?反正記事了!那是快過年時,家裡有一盒點心,我就特想吃,[害羞],媽媽想著留著送人用,不想給我拆了吃,我就生氣了!然後爸爸回來就問,老閨女咋不高興了?老媽就說了,然後老爸就說:老閨女想吃就吃,然後就拆了包裝給我拿過來,哄我半天,我就生氣不吃。最後老爸生氣了,照屁股打了兩巴掌,我就哭著哭著睡著了!還聽見老媽在抱怨老爸手勁太大了,都打紅了……

幾十年過去了,這一幕好像就在眼前,好像這也是記憶中唯一的一次捱打,卻成了最甜蜜的回憶!

轉眼間,閨女也快而立之年了,小時候好像她爸打過她一次,也是閨女調皮怎麼也不聽話,把她爸惹急了,用笤杵疙瘩打了她屁股幾下,把閨女疼得直跳,現在她還經常拿這個說事了!

說起來打孩子,有時候氣急了,真的在所難免。可是千萬不能成了習慣,特別是切忌拿孩子當出氣筒。在打了孩子後,要讓孩子知道她做錯了什麼,要知道爸媽是愛她的,不要給她留下心靈創傷!另外千萬別不管不顧,不能打臉不能打頭,不能貶低羞辱孩子。像撒謊等原則問題,一定要讓她明白,下次不能再犯!

最後想和大家說,孩子真正陪在我們身邊的時間並不多,幾年而已。所以一定要在她他最需要我們的童年,給她們最快樂的時光,同時給她們做好榜樣,幫她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她們自尊自愛自強自信,讓她們腳踏實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


泰康宋姐


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spank也就俗稱的“打屁股”,也被稱“無巴掌日”。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於1998年發起的,每年的4月30日舉行,目的是宣導反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引起了廣大網友和家長的關注。“捱揍”突然又跳入大家眼簾,寶媽們又被拉回到血壓升高、一觸即發的某個夜晚。

疫情特殊時期,很大部分學生還居家學習的背景下。

神獸的媽媽們心理狀態都還好嗎?

陪伴神獸們的日子還好嗎?今天不能打屁屁哦,寶媽們還是要繼續修煉,終究要自己扛下來。是不是期盼有一個“國際乖乖寫作業日”,“國際不頂嘴日”“國際不玩遊戲日”等等。

聽到這個節日,很多寶媽會認為是玩笑,一笑之餘確實值得我們對家庭教育進行深入思考。孩子成長階段不同,家長面對孩子成長問題也不同,無疑青春期孩子是最叛逆的,衝突也是最容易爆發的。

那麼面對孩子,父母的怒氣從何而來呢?

1,不瞭解孩子成長規律,過度管教,要理解孩子之間的共性,差異性和不平衡性。

2,片面定義孩子的成長和成功,對與錯。

3,父母將自己的挫折映射到孩子身上,其實怒氣更多是對自己的不滿和宣洩。

4,缺少耐心,缺少溝通,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更容易動怒。

5,父母缺乏控制情緒的意識和能力,不善於反思自己。

無冷靜不教育的原則。

無冷靜不教育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懲戒,而是為了改正孩子錯誤。首先要延遲判斷,進行自我暗示,冷靜下來再教育,多思考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初心是什麼,準備怎麼做,應該怎麼做。

帶情緒的教育往往有反作用,由叛逆變成熟是每個人的成長必經過程,請給與孩子們更多的平等和尊重,我們需要和孩子做朋友,引導他們度過每個人生階段,你說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