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的五個遼寧朝陽人

安史之亂,是改變大唐國運的重大歷史事件,起爆點與終結地均在遼寧朝陽。在這場為時八年的大動亂中,既有叛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又有護主的高力士,平叛的李光弼、侯希逸,正角、反角皆為朝陽人,歷史竟是如此的奇妙!

“安史之亂”中的五個遼寧朝陽人

安祿山、史思明乃“柳城雜胡”

據《舊唐書》記載,大唐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為“營州柳城(今朝陽)雜種胡人也”,安祿山的出生地大體在今朝陽勝利鄉窩拉圈村一帶。而大唐平叛名將侯希逸、李光弼也是營州柳城人,居然是安祿山、史思明的老鄉,據朝陽專家考證,李光弼的出生地今朝陽縣大平房鎮黃花灘村。

朝陽縣博物館副館長張振軍說,朝陽地區出產一種梨,名叫“安梨”,也叫酸梨或酸梨果子。這種梨據說是當年安祿山作為貢品進獻給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據說當年楊貴妃吃這種梨,甜中帶酸,口感極好,問安祿山這梨叫什麼名字?安祿山反應極快,謊稱這梨代表自己的一片忠心,稱‘安梨’!”張振軍說,這就是“安梨”之謂的起源。

而今說到安史之亂,多指責楊貴妃媚君誤國,殊不知,楊貴妃是安祿山的乾孃,安祿山是楊貴妃的死黨,真正逼反安祿山、點燃“安史之亂”導火索的不是楊貴妃,而是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楊玉瑤。

當時,虢國夫人與自己的姘夫、宰相楊國忠結成“政治聯盟”,極力排擠安祿山,本來唐玄宗有意提拔安祿山入朝為相,卻被楊國忠攪黃,打擊安祿山,就是針對楊貴妃。楊貴妃私下將消息傳出,密告手握邊廷重兵的安祿山,安祿山本與楊國忠勢同水火,聞此密信無異火上澆油,遂以“清君側”為由,引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的“安史之亂”!在虢國夫人與楊貴妃的掰腕較力中,“小邑猶藏萬家室”的盛唐風光自此戛然而止,淒涼謝幕。

“安史之亂”中的五個遼寧朝陽人

大唐高力士原是朝陽人

唐玄宗時期大名鼎鼎的高力士,認祖歸宗竟是“朝陽人”!高力士原名馮元一,其先祖是定都龍城(今朝陽市)的北燕天王馮弘,在唐代潘炎奉撰,張少悌書的《高力士墓誌銘》中就有“馮之先北燕人也”的明確註釋。

朝陽學者周亞利指出,國祚僅29年的北燕國地狹民寡,在公元436年被強大的北魏所滅,但馮氏故事卻未因國破家亡而止,反而開啟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史篇。投奔南方劉宋王朝的一支北燕王族在嶺南安家落戶,此後名人輩出,其中一個叫馮元一的王族後裔躋身大唐王朝的權力中心,權傾朝野,此人便是被後世大肆抨擊的大唐驃騎大將軍、渤海郡王高力士。實際上,高力士是忠臣不是奸臣,安史之亂的爆發跟他扯不上關係。

據廣東高州學者張均紹介紹,高力士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唐玄宗對高力士信任始終,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力士當上,我寢乃安。”高力士在輔佐玄宗處理政事時,無論鉅細,都親力親為,妥帖恰當,史載,“(高力士)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乃忠臣也。”

即便在唐玄宗失去權力破落之時,高力士依然追隨左右,不離不棄。若非高力士保護,唐玄宗早成了宦官李輔國的刀下之鬼。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高力士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黔中道。高力士行至巫州,見其地薺菜多而人不食,感傷不已,為表心跡,歌詠道:“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寶應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遇大赦迴歸。至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唐玄宗泰陵前的唯一陪葬墓即高力士墓,足見唐玄宗與高力士間的君臣恩義非比尋常。

據史料記載,高力士曾多次提醒唐玄宗警惕邊將權力過重,或將威脅朝廷安危,但已被盛世光環迷亂視聽的唐玄宗耽於聲色之娛,竟把高力士的金石之言當做耳旁風,終釀覆巢之禍。

“安史之亂”中的五個遼寧朝陽人

侯希逸端了安史叛軍老巢

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反唐叛亂時,當時身任平盧裨將的侯希逸不願從叛,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叛軍將領平盧節度使徐歸道,並派使節向朝廷報告。乾元元年,王玄志病死,軍人共推侯希逸為首領,朝廷隨即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史思明聞訊大驚,這等於端了安史老巢,斷了叛軍後路,遂起大軍來攻!

侯希逸之舉,令唐軍正面戰場的壓力瞬間緩解,為連戰連敗的唐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歷史意義非同小可。遺憾的是,追溯這段歷史,世人只知“張巡守睢陽”,為大唐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卻很少有人瞭解“侯希逸守營州”所起到的重要牽制作用。侯希逸與張巡這一北一南的大唐兩名將,在國家危難時期的堅持與擔當,為大唐王朝的轉危為安,立下不朽功勳!

當時,安史叛軍屢次來攻,將營州包圍得水洩不通,侯希逸親臨一線,勉勵將士,屢敗叛軍大將向潤客、李懷仙等人。後來,圍城日久,外無援兵,補給斷絕,侯希逸堅持不住,被迫率軍民兩萬餘人放棄營州,且行且戰,撤至山東青州。此時,叛軍大將田神功、能元皓正率兵東侵兗州,侯希逸趁其不備攻下青州,為大唐在齊魯大地保住了一塊重要地盤,併成為日後反擊的根據地。

為表彰其功,唐肅宗任命侯希逸為平盧淄青節度使,從此,淄青節度皆帶平盧之名。

侯希逸初領軍職,甚有聲望,理兵務農,遠近稱頌。寶應元年,隨同諸節度使一同討伐史朝義,平定安史之亂,論功行賞,被加封檢校工部尚書,繪圖於凌煙閣,後守喪而去職。唐代宗大曆十一年九月,服闋(què,指守喪期滿除服),拜為檢校尚書右僕射、上柱國,封淮陽郡王。

李光弼打擊叛軍得心應手

歷史上的安祿山並未與李光弼交過手,李光弼雖未鬥過老鄉安祿山,但打自己的另一位朝陽老鄉史思明卻得心應手。他統率不到一萬兵馬,便將史思明的十萬大軍打得潰不成軍;他指揮的“太原之戰”與“河陽之戰”,是唐軍搏殺安史叛軍的經典之作;大唐九路節度使60萬大軍圍攻安慶緒、史思明,被反擊得落花流水,連郭子儀都落荒而逃,李光弼卻能率軍全身而退。

《新唐書》稱讚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亂中,“戰功推為中興第一”,其戰功超過郭子儀,史書將他比之於孫武、吳起、白起與韓信。因平定安史之亂功勳卓著,李光弼被唐代宗封為臨淮郡王。

李光弼雖平定了安史之亂,卻晚境悽慘。他功高蓋主,遭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嫉恨,疆場上威風八面、所向無敵的李大將軍,竟被朝堂小人誣告陷害,以致眾叛親離、鬱鬱而終。

尋找安祿山、李光弼的朝陽老家

對安祿山的籍貫,史書中只粗略記載其為“營州柳城人”,這營州柳城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僅以今天的朝陽地區論,就包括建平、喀左、北票、凌源等數縣市。

想在勝利鄉菜園子村一帶搜尋有關安祿山行蹤的遺蹟,幾無可能。當地老鄉說:“一條河、一圈山,一望無際的苞米地,去了也白去!”比如“窩拉圈”這個古怪的名字,究竟是源自安祿山時代的“胡語”,還是近代所起的“漢名”?遼西一帶自古就是少數民族的遊牧之地,鮮卑、突厥、契丹、奚族……如今不少遼西地名根本無法用漢語解釋,多是古代胡語轉譯。如朝陽建平縣的“葉柏壽”,絕非“松柏常青”之意,本意是蒙古語的“大房子”。

朝陽縣文管所的邱金輝老師說,朝陽地區叫“窩拉圈”的地方多了。這鄉間俗名其實沒啥深意,就是指所在村落,臨著一條河,然後拐個彎,就可稱作“窩拉圈”。

傳說中的安祿山老家“窩拉圈”,是個依山傍河的小村。山稱筆架山,河是大淩河。筆架山的名字起得文雅秀氣,實則山體雄峻、氣勢逼人。若在雨霧迷茫、或蕭瑟暮色間遙望此山,隱約間似透出一絲凜凜殺氣!史載,安祿山的母親阿史德是個突厥女巫,長期不孕,情急之下面對所住之地一神山禱告,遂於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應生子,這個孩子就是安祿山。

這座山據說是突厥人心中的“戰神之山”,名曰扎犖(luò)山,阿史德給兒子起的名字就叫“扎犖山”。後來,阿史德改嫁於突厥將軍安波注之兄延偃。開元初年,其族破落離散,扎犖山與將軍安道買之子孝節、安波注子思順、文貞一起逃離突厥,與安思順等約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

有種傳聞稱,拜“戰神之山”所生之子多半不是安邦定國的社稷之臣,往往是興風作浪的亂臣賊子。那麼,窩拉圈所臨的這座暗含殺氣的大山,是否為當年阿史德禱告求子的扎犖山呢?

關於安祿山的朝陽老家,還存在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安祿山出生地不在“窩拉圈”,而在臨近的溝門子村民組。溝門子的地形特別,周圍有五座小山包拱衛,叫“五蝠捧壽”。前後有東西流向的兩條小河,稱“二龍奪珠”。

對上述說法,遼寧學者不太認可。遼寧三燕專家田立坤先生說,安祿山、史思明都是“昭武九姓”中的胡人後裔。據《隋書》記載,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遷中亞河中地區,支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

周亞利表示,安祿山的父親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安祿山是粟特人和突厥人所生的混血兒,唐代官方說法稱之為“雜胡”。安祿山生於中亞,後隨親人遷徙至營州,即今天的朝陽一帶。因此,只能說他在朝陽地區生活過,卻不可人為指定他的具體出生地。

從考古角度講,近些年,在傳說中的安祿山老家菜園子村一帶,倒是挖出了不少唐玄宗時期的“開元通寶”。有人據此懷疑這些唐代銅錢與安祿山有關,其實不然。在唐代,營州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是東北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大都市與經貿中心。在朝陽博物館內,陳列著不少陶俑多為胡人像,館內還珍藏著兩枚波斯銀幣。因此,以在古營州境內的菜園子村發現過唐代的“開元通寶”,便作為安祿山出生地的佐證,似不足為憑。

唯一尚能算作“遺蹟”的,是距勝利鄉不遠的一座塔。此塔立於今朝陽縣大平房鎮八稜觀村的北山之巔,周圍四野平闊,河水漫漫,於此縱目遠眺,心境甚佳。但這座塔卻不是唐代的,而是遼代的。

與勝利鄉毗鄰的大平房鎮有個黃花灘村,黃花灘村的小山坡上也有座塔,名為黃花灘塔,與高踞山巔的八稜觀塔遙遙相對。

黃昏時分,若天色陰霾烏雲沉降,聳立山巔的八稜觀塔上空,氣流翻騰,青黑色的天幕裡旋出一塊橢圓的白,天宇深處似隱隱傳出兵刃破空之聲,令人聞之心悸!但這奇景傳至黃花灘塔時,便景消聲息,蹤影皆無。黃花灘村老人講,窩拉圈出梟雄,黃花灘出英雄!梟雄指的是安祿山,英雄指的是李光弼,大名鼎鼎的大唐中興之臣。

與尋找安祿山老家的難度相仿,想從黃花灘村找尋李光弼故居的蛛絲馬跡,實在是千難萬難,這殘留至今的黃花灘塔算是唯一的遺蹟了。很可惜,這座塔也是一座遼塔。

不過,藉此遼塔緬懷大唐李光弼的功勳業績,倒也說得過去。創建大遼國的是契丹族,而李光弼正是一位生於朝陽的土生土長的契丹人。

黃花灘塔位於黃花灘村北山頂上,說是北山,不過是一座栽滿杏樹的低矮土坡。北山不高,但它依為背景的老虎山卻高大巍峨。老虎山下有條老虎山河,現在叫西小河子,此河過去是漫漫大水,現在瘦成一支細流,這西小河子就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的“直魯水”。直魯水的南北兩岸,爆發過不少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著名戰爭。戰亂之地必出名將,李光弼是其中一個。

李光弼老家大平房鎮的百姓,富有反抗精神。抗戰時期,大平房鎮某村百姓擊斃了一個日本將官和幾個日本兵。日本人惱羞成怒,派重兵包圍此村,將村中百姓全部殺害,還為陣亡將官立了塊碑。但日軍的血腥屠殺沒有挫滅當地百姓的反抗鬥志,抗日烈火反而愈燃愈烈了!

朝陽恩怨老鄉 千載風雲往事

安祿山與李光弼是一對“朝陽老鄉”,由史書記載可知,安祿山長李光弼五歲。照理,兩人所居地相距甚近,安祿山又是極好結交之人,兩人少年時代應該見過面,但這只是後人的猜想而已。

不過,安祿山、李光弼雖是同鄉,彼此卻沒有好印象,甚至一想起對方就恨得牙根癢癢,史書上記載得明明白白。開元二十年(732),張守珪任范陽節度使,29歲的安祿山因盜羊,遭追捕者圍打,將被斬首,臨死前他大聲呼喊道:“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耶?而殺壯士!”守珪見其言貌不凡,乃釋放他,令其與同鄉人史思明同為捉生將。安祿山以“滅契丹”乞活,李光弼就是契丹人,搞不清契丹人怎麼得罪他了?

安祿山攀上唐朝封疆大吏的高位後,經常沒來由地帶兵出擊契丹,斬殺無辜契丹百姓冒功領賞。唐玄宗為安撫契丹,將公主嫁給契丹部落首領,但安祿山對契丹依舊殺戮不停,契丹人盛怒之下,殺了下嫁的大唐公主以洩憤!

朝陽資深考古學家孫國平表示,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後時刻,史思明之子史朝義見走投無路,縊死於今朝陽鳳凰山中的閭山祠下,也就是說,安史之亂起於朝陽,也終於朝陽。

朝陽梟雄安祿山、史思明,須由朝陽英雄李光弼、侯希逸平滅,千載之後,重憶朝陽的恩怨老鄉,再續那段驚天動地的風雲歷史,令後人不禁情動於中,感慨萬千!

喜歡歷史的請關注“龍之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