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晁天王死的冤屈?

水滸一百單八將,個個性格豪爽,身懷絕技,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好不快哉。但也有十分冤屈的。第一個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第二個,我覺得應該是梁山首領,托塔天王晁蓋。

說林沖冤屈,的確是冤屈,本來做教頭好好的,突然殺出了一個高衙內,當朝太尉高俅義子高衙內,刁莽成橫,淫威兼施,非要搶林沖娘子為妻,怪只怪林娘子長相太美,惹得那廝相思成疾。毒招用盡。高俅以觀刀為由,假宣林沖覲見。林沖手持利刃,誤闖白虎節堂,被定死罪,後發配滄州,血染山神廟,殺死仇人,逼上梁山。

林沖最冤屈的一點是,上司的兒子幾次戲弄愛妻,自己只有隱忍的份,在發配的路上,被兩個差人步步折磨,也只有忍,後上了梁山,見到了前來招安的高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可惜他也只有眼睜睜的看著仇人從他眼皮底下溜走。多大的冤屈,多深的仇恨,無奈何只能是“忍”、“忍”。雖然也接受了招安,隨宋部徵繳方臘,但終因一口怨氣長期憋悶在心裡,雖說是偶感傷寒,不如說是氣絕而亡。

晁蓋可不一樣,他是托塔天王,截取生辰綱、替天行道的英雄。看過水滸的都知道,晁蓋上山時是何等的威風,聲名遠揚,那是在宋江上山之前,宋江上山後,卻大小戰都是他率部屬出征,每次都是凱旋而歸。宋江的影響更加擴大,宋大哥的名聲已經是威震四方。功高蓋主,歷來為皇家之大忌。歷史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功臣會慘遭莫須有的罪責,多半是戰績累累,功勳卓著。統治者恐其日後權力膨脹,難以駕馭,給江山社稷留下隱患。所以,往往立功者也是叛逆者。

晁蓋眼看宋江一仗勝接一仗,尤其是大破連環馬後,宋江幾乎是一呼百應,軍心所向。

水滸傳裡:晁天王死的冤屈?


晁蓋逐漸大權旁落,可以說已到了架空的狀態。晁蓋深知自己的處境,也唯恐自己被軍士們說他只能坐山為王,這個坐是指他只能守備山寨,看著將士們出生入死,轟轟烈烈,他晁天王從來都是頂天立地的漢子,豈能“坐以待斃”?所以他幾次跟宋江商量,要自己親兵出征,可宋江總是以保護大頭領,不能輕舉妄動為由而拒絕。輪到打曾頭市了,這次說啥,晁蓋都要親陣殺敵,甚至說是以身犯險。說來也怪,晁蓋上梁山為王后,坐上第一把金交椅後,還真沒上陣打過什麼仗,只此一仗,便要了他的老命。這一仗打的蹊蹺,晁天王也死的蹊蹺。我認為有幾點不明或者說是疑惑。

水滸傳裡:晁天王死的冤屈?


第一,幫派之爭已漸凸顯

以往打仗,宋江都會親派多員大將助陣,幸得這些猛將以死相戰,宋江才一次次大獲全勝,而曾頭市這一仗打得格外窩火,晁蓋手下只帶了兩名大將,一個是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一名是名將之後呼延灼,在晁蓋截取生辰綱,初上水泊梁山時,是林沖火拼白衣秀士王倫,一刀結果了他的性命,也是他高舉義旗,第一個要立晁蓋為王。晁蓋自然視他為心腹,呼延灼、徐寧、穆弘、、張橫、楊雄、石秀、孫立、黃信、燕順、鄧飛、歐鵬、楊林是新近入夥的,除此,多半是晁蓋的老部下,像劉唐、白勝、阮氏三雄、杜遷、宋萬。

第二、軍師吳用什麼時候開始倒向宋江?

每次宋江出征,吳用都緊隨其後,關鍵時起了決定性作用,比喻三打祝家莊、逼霹靂火秦明反、活捉呼延灼、關勝、攻打大名府,哪一仗能少得了吳用的計謀,而攻打曾頭市,奇怪的是吳用沒有與晁蓋同去,吳用跟晁天王的關係可是非同一般,一同設計謀,一同智取生辰綱,拜過天地,喝過血酒的親兄弟,不知為何,這關鍵時刻,卻不同去,如果同去,晁蓋肯定就死不了。不知是否是和宋江一同策劃的陰謀。因為作為小吏出生的宋江,心中時刻想的是招安,報效朝廷,晁蓋講的是天下義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對於招安並無多大興趣。吳用乃讀書人,想出人頭地,想當官,自然是讀書人的本份,所以他也偏向了招安,如果晁天王不死,有可能阻礙他們招安大計,故此,對晁蓋下毒手。

水滸傳裡:晁天王死的冤屈?


第三、曾頭市:為何偏偏晁天王中箭?

攻打曾頭市,作為梁山大頭領的晁蓋自然是弟兄們重點保護的對象,況且他左右有兩員大將護佑,林沖和呼延灼,史文恭的毒箭怎麼就一下子射中了晁蓋呢?

第四、晁蓋中毒箭後,應該迅速尋名醫醫治,怎麼可能在路上顛簸耽誤數日?

第五、宋江既然這麼關心晁蓋,此戰,一沒有派更多的重將助戰,另外一方面,為什麼不派神行太保戴宗去探聽實情,他是真正關心晁蓋的生死嗎?

第六、捉住射箭者為梁山之王

宋江剛上山時,晁天王幾次要把首領的座位讓給宋江,宋江推讓,未果,晁蓋臨死前,到說出了意味深長的話,“誰捉到射箭者,誰為梁山之王”這句話的意思,也有幾層意思,一,晁蓋已經不信任宋江,因為宋江文不能治國,武不能安邦,以他的功力去捉拿武功高強的史文恭,談何容易,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否定宋江繼位。二,晁蓋或許已經通過此戰看出了一些什麼端倪,所以以此表明自己的態度、阻止宋江竄位,實際上,宋江後來真的是違背了晁蓋的遺言,推行了他的招安亡梁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