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心理大數據表明,9成人心理有困擾,但只有1成人接受治療,為何?

沁嶼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在外眼光:很多人害怕外在的眼光,不會主動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現在這個社會上認為有會主動諮詢心理問題的人都不正常。

2.陌生人信任感:擔心自己的問題被外人知道,與自己外在表現不一樣。也可以說對他人的不信任。

3.自身經濟問題:只有大的醫院會設立心理諮詢,一般人會感覺很貴。生活本就很苦,還要支付另外的費用在裡面。

4.心理學普及問題:人們只知道對身體上的疾病進行治療,缺乏對心理問題治療的認識。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小司機—小趙同學


如果單純的從心理有困擾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狀態,也可以說人人都會有心理困擾,而心理困擾也正是人的一種情緒常態,而這種常態而非病態化的,所以如果說有一成人接受治療,那也是多餘的,因為那只是心理困擾,是我們生活當中所體驗到的一些事物或事件而引起的一種情緒,並非是心理有病,為什麼又要治療呢?

如果從現代社會的某種心理疾病角度來說,有些數據確實是氾濫了,我不敢說已經成為一種災難性的數據,至少它的真實性還是有待商榷的,原來神經性的一些病症,現在都被歸類為焦慮和抑鬱病症範圍之內了,甚至一些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的一些正常體現,情緒也被病態化了,從醫學角度的確是簡單化了,或者是單一化了,但是對於民眾卻是恐懼化了。

比如,焦慮這個名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但是究竟什麼是焦慮,焦慮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卻很少人知其真正的原理,而真實的焦慮就是我們日常生活體驗的組成部分,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時常會有焦慮情緒的體驗發生,只有當這種焦慮給我們帶來了持久性的痛苦,尤其是精神上的痛苦,或者出現我們試圖緩解他給我們不適應的行為,在生活上帶來困擾的時候,我們才把它看作是一種心理障礙。

但產生這種,我們無法緩解,或者持久性的精神性痛苦的人是很少的,並不是像我們所見到報道那樣,或者某種數據那麼多的,因為絕大部分人在一定的焦慮情緒程度下都會得到自我緩解,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我修復能力,在面對生活所產生的一些困惑,在經過一段時間後都能夠有效的消除掉,這也是我們人類千百年來在生活當中所取得的自我經驗化的結果。

比如,當我們門被鎖了,或者由於某種原因打不開的狀態下,那麼我們人會想到從窗戶出去,完全可以打開窗戶或用其他的方法出去,而不可能死搬硬套的,就是必須從門出去而想方設法的把門打開,如果在這種想方設法的狀態下打不開門,那麼一定還有其他的方法,也就是會想出其他的方法離開這個屋子,這就是人的思維統領的行為的一種體現,也就是人的思維是多樣化的而非單一性的。

當你心理有了困惑,你就去治療或者進行心理疏導,而給你的治療或者心理疏導是完全正確的,這點你根本就不知道,可以說你是完全不知道的,你可能會說通過心理治療或者心理疏導,我感覺舒服多了,我可以這麼告訴你,就是沒有這些治療或者疏導,此時此刻也就是過了一段時間你也會感到心裡舒服多了,因為在這一過程當中是時間起到了作用時間,讓你認識到了更多和看清楚了一些事情, 而非治療或者心理疏導給你帶來的效果。

我是一個心理從業者,我不贊成心裡有點困惑就去找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給予治療或者疏導,因為那根本就沒有必要,要相信自己的自我修復能力,包括你心裡的自愈能力,曾經有人找我解夢,我是可以給你解,但是我所解完夢以後,你就完全按照我所解夢的意思去執行了,或者已經融入到你的思維當中了,那麼勢必是給你一種正確的引導還是錯誤的引導,我不敢說,但至少對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未必是正向的意義,因為夢這個東西誰也說不清,包括我這個心理工作者也是如此,我所說的不論是按照理論或者我自己所設想出來的,都不間接是完全正確的,而給予你以後你所接納的,所造成的結果也就難以預測了,所以做什麼夢沒有必要去接,什麼夢都是如此,這是每個人生理現象所產生的一種回憶或製造影像的過程很正常的,沒有必要去認真的對待他,我可以很認真的告訴你,你如果有精力去關注一個你自己在夢中構造出的一個情景,你還不如去關注你現實中的所遇到真實性的事件。

所以,如果是心裡產生了困惑,你可以經過一段時間去調試自己,讓自己通過時間性的體驗,會得到一定自我療愈的過程,幾乎所有你心裡所產生的困惑,都會得到緩解或者消除的,因為在人心裡當中所產生的煩惱和現實中所感到的焦慮是不同的,而兩種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非病態化的,也就是正常生活當中所體驗到的一種情緒情感所表達出來的,不要有一點困惑或者煩惱,或者是感到焦慮,就認為自己心裡有問題,有了某種心理障礙那是大錯特錯的。


5分鐘心理


這是一個好問題說是個好問題,一是因為它反應了社會實際現象,二是因為它有利於心理知識的普及,三是可以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狀態,以及如何應對可能正面臨的困難。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很多困擾,可能是現實問題引起的,也可能是精神心理層面的問題。無論那種情況,都可能引起人們心理不適,感到苦惱。

所有這些困擾和苦惱,並不都需要治療,因為人具有能動心,人的心理具有適應性,大多數人能夠根據環境做出自我調試,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

可以通過一些方法緩解心理壓力

有的人因為原因,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不足以應付面對的問題,可能需要別人幫助。人們通常會選擇和朋友家人傾訴,以便獲得心理疏解。

還有人通過其他方式緩解心理壓力,比如迴避,隔離,轉移等防禦機制面對這些困擾。這也是一種解決方式。

以上兩種情況也是一種處理困擾的方式,也能起到作用,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困擾消退或者減輕了,也就不需要治療了。

只有那些經歷很長時間,沒有緩解,或者間斷髮作,並且影響到了人們正常的社會功能,比如工作,學習,生活等等,並且有一定的症狀,才需要治療。

也就是說,需要治療的心理問題,除了有相應的精神心理症狀,還有兩個重要的評估緯度,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程度。

所以,雖然很多人承認自己曾經或者正在面對困擾,到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不需要治療。

不過,很多情況下,雖然不需要治療,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讓自己獲得專業的陪伴,得到心裡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