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當仁不讓於師”,是什麼意思?

國學研究者時金科


我是南宸溪,我來回答。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的意思是,遇到可實行“仁”道的機會,千萬別推遲,要大膽積極去做,即使老師在面前也不必謙讓,並且老師還會以你為榮。

到底什麼是“仁”呢?

《說文解字》中,“仁”是親和的意思。

孔子說過,仁者,愛人。人與人之間就是要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友愛,彼此尊重。

孟子也說,“仁”是人的本性,沒有“仁”,人就是禽獸。

“仁”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想要修身養性,必先修“仁”德。



什麼樣才算有“仁”德?

1. 明辨是非善惡,不能只有“愛人”的一面,也要有“惡人”的一面,和真正善的人為伍,不與惡的人合汙。“仁”德,要我們做一個好人,千萬不能有惡的心思。

2. 公平公正,不能有偏私之心,要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人或事,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人。

3. 表裡如一,那種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就是沒有“仁”德之人,表裡不一,盡做些表面文章,討領導的歡心,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樣的人我們千萬不能學。



具備“仁”德之後,會怎樣?

1、可以長壽,因為具備“仁”德後,你就會是一個控制情緒的高手,喜怒哀樂皆有度,就是情商高,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所以長壽。

長壽是個美好的願望,能夠實現,我們為什麼不試一試呢?也許你還年輕,但也有老的一天,那時候對長壽的渴望就會非常強烈,為了到老時不後悔,我們也應當修煉自己的仁“德”之心。

2、治理國家的人,更應當具備“仁”德,實行“仁政”,以民為本,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最大的仁政。



怎樣才能做到“仁”

1、克己復禮,就是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制,就是不能太貪心。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都不想做的,不要用花言巧語哄騙別人去做。

3、給自己留著活路的時候,別忘了給別人也留一條,做事別太絕,做人別太精。

結語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是我們必備的道德標準,和諧社會不能沒有它們的功勞!

攜起手來,喜歡學習的南宸溪與您一同成長!


南宸溪


  • 巜論語》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孔子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亊,就是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

從“當仁,不讓於師”來看,凡事讓於老師是遵從師道尊嚴,當然是不錯。但是,只要是行仁義之事,也不要完全拘泥了。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說,當自己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發生分歧時,老師錯了,自己是對的,這時就不必謙讓,而應該堅持自己的正確看法和主張。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仁,不讓於師”的另一個意思是說,只要是行仁義之事,就要自覺積極主動上前,而不要謙讓於其它人。理當不受任何外來事物的阻礙,阻礙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從反面來成全仁行,仰或從正面來戕害仁行,兩者必選其一。


冷雨似箭


“當仁不讓於師”,它的意思是“以仁為己任”而尋求事物真相和真理的時候,凡是不適合仁的,我們都必須據理力爭,哪怕有老師在面前,也決不能遷就退讓。

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載:“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曰:“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很多人將這句話理解為:面對仁德,即便是老師,也不可與他謙讓。

一般認為“當仁不讓於師”應包含以下三個意思。

1、維護仁德正義最重要

搞好師生關係是十分重要的,但和仁德正義相比,最需要維護的顯然是後者更為重要,這是孔子的想法。在生活中,在社會里,不論是父子關係、師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這所有的一切關係相比仁義道德、真理正義都是微不足道的。

孟子說過:“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從天子諸侯,到平民百姓,仁德正義是關乎一個人的生存發展的基礎,是人們所應恪守的做人底線。

2、 君子理應“當仁不讓”

做為一名君子,更應該在維護仁德方面樹立榜樣。所以,“當仁,不讓於師”,要求君子:“以仁為己任”,決不可限於獨善其身。如果你明知別人的作法有違反了仁德正義,就應該挺身而出加以制止,千萬不能不提醒、不加以阻止,這種行為也是“不仁”、“不義”。

所以,君子遇不仁德的事而沒有作為,不行動,不去據理力爭,眼看別人陷於不仁不義的境地,這就不是一個君子所為。

3、積極主動宣揚仁德

最後,不管是誰,都要明白“當仁不讓”的真正含義,要積極主動承擔起宣揚仁德的責任,這才是做人的正道。“仁行善舉,眾皆當任,人各相讓,則誰歟任此,”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這裡強調的是每當遇仁德之事,就應當挺身率先向前、把宣傳仁德正義看作是自己的責任和意識,敢於做出榜樣,讓他人敬拜學習,只有這樣,仁德正義就能得以宣揚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