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容老子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商容是老子的老師?

放下看破紅塵一行僧


商容

商末殷紂王時期主掌禮樂的大臣,著名賢者,因為不滿紂王的荒唐暴虐,多次進諫而被黜;一說他曾經試圖用禮樂教化紂王而失敗,逃入太行山隱居。周武王勝殷之後,欲封其為三公,辭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閭以示對忠臣賢者的尊敬。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老子的一生中,有一位重要的貴人,那就是老子少年時的老師——商容。

《史記·殷本紀》記載:“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可見,商容一位公認的賢者,他曾是殷商末年商王紂的大臣,因敢於進忠言而被紂王廢之。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被聘請給李耳當老師。教學三年後,商容認為自己擁有的學問,李耳都已經學到,便推薦他去周都,繼續學習。理由是,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當時李耳才13歲,父母當然不放心兒子遠行。商容說他的一位師兄,是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家裡養著好幾位神童,都是從民間選來的,不需要衣食供給,如同親生子女般對待。

商容說服李耳的父母,李耳才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

後來,博士又推薦李耳進入周的守藏室為吏。收藏室是周朝的經典書籍收藏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老子身在典籍書海中,如魚得水,博覽群書。李耳在周都任職大約30年。

以上就是老子與老師商容之間的故事,如果老子沒有進入周都,沒吸收到如此深厚的學問,估計就沒有後來的《道德經》。商容稱得上是老子生命中的貴人,也是中國文化的貴人。


歷史經典影視劇


這個問題是說時間跨度太大,按一般年齡計算不可能。這也正是道家吸引人的原因之處。春秋戰國孔子,老子見過面,按孔子七十三故,見面時老子年長孔子也不過五十左右,周朝八百載商容老子要有一人長壽的。從老子歸隱和尚容的歸隱來看也象師徒傳承,關鍵迷在年齡上。一提到年齡都有人找可能的年代證據,爭來爭去落到有爭議告終。張三豐也是有人搬出幾個張三丰,老子也同樣有幾個老子,商容也不離外,還有黃石公,鄭九公。鬼谷子宋朝還有徒弟呢。一迷迷後人永遠是個迷吧。




馬振廷1


商容確實老子的老師,但你說的商容是另一個,並不是老子的師父,其原因是中國歷史上總共有三個商容,你把這三個人搞混了,所以在時間上對不上。


第一個商容:生活在商末周初。原本是商紂王的臣子,掌管的是商朝的禮樂,是有名的賢者。看到商紂王的暴行,就極力的勸諫紂王,想以禮樂來感化紂王,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隨後就離開了朝堂,到了太行山做隱士,不再關心朝廷大事。


後來周武王伐紂成功,天下換了新主人。周武王知道商容的賢明,就想請他出山,封為三公,幫助自己治理天下,但是商容拒絕了周武王的請求,這件事在《詩經》、《太平御覽》、《帝王世紀》等書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第二個商容:這個商容生活周朝,也就是所謂的春秋時期。在《高士傳》當中簡單的有商容的記載,這本書當中只是簡單的說明了商容是老子的老師,其中還有一段老子和商容的對話,談論的內容是天下興亡的道理。

第三個商容:這個商容是春秋時期霸主齊桓公的大臣。在《管子》當中有明確的記載。當中記載了齊桓公把商容派到宋國勸誡齊國歸順齊國的事情。唐代名相房玄齡還對此事發表過自己的見解。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總共有三個商容,第二個才是老子的師傅,而你是把第一個商容當成了老子的師父,所以在時間上根本對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