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條通水管道,連繫珠澳深情

站在具有“亞洲第一頂”之稱的磨刀門水道超長距離頂管工程的一端眺望,水道水面平靜,小島綠林茂密。此刻,股股原水正通過水麵之下的管道,從對岸向廣昌泵站2期工程湧來,流過珠海市,一部分原水輸入澳門。


四條通水管道,連繫珠澳深情


“亞洲第一頂”工程是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的重要部分,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向下連接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2019年10月17日,第四管正式通水。“第四管直接引水入氹仔島,改變了之前三條對澳輸水管道僅通向澳門半島的單向通水局面,形成向澳門半島、氹仔島雙向供水的格局,也將更好服務於日益騰飛的氹仔島。”珠海水控集團下屬供水公司董事長王杭州說。


據悉,第四管的投用,也使對澳供水能力提高至70萬立方米每天。第四管的上游工程平崗-廣昌原水供應保障工程今年10月正式投用,珠澳供水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第四管之前,在對澳供水的61年中,已先後建成三條供水管道並推進了大量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以不斷滿足澳門不停增長的用水需求。


2007年,由於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第一、第二條輸水管道無法滿足當時最高日需水20多萬立方米的需求,澳門提出新建第三管的需求。當年年底,粵澳達成協議,決定新建竹銀水源系統和對澳第三條原水管。這條管道每天過水能力為30萬立方米,加上原來的20萬,對澳供水能力提高至每日50萬立方米。


珠海、澳門地區位於珠江三角洲最下緣,城市供水持續面臨鹹潮不斷上溯、淡水資源獲取困難的挑戰。“把水缸做大”,在枯水期儲淡備用成為關鍵。


2011年5月,珠海最大的水庫——竹銀水庫投入使用,與平崗—廣昌原水管道及平崗、竹洲頭泵站一同構成了竹銀供水系統,為珠澳供水增加了4011萬立方米的調節庫容和65%的淡水儲備。


建設竹銀水源工程,從選址到勘探、設計、搬遷、施工僅用了不到2年就完成了,創造了“竹銀速度”。這種對澳供水工程建設的高速度,是一以貫之的:2006年12月,俗稱“西水東調”的平崗-廣昌鹹期應急供水工程僅用了18個月,搶在鹹期到來前建成通水。這樣的速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竹仙洞水庫的建造過程中也曾出現過。


1958年,廣東連年旱災,澳門被鹹水包圍,居民吃水成為嚴重問題。1959年,澳門向廣東省政府求援,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向黨中央彙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同意建設對澳供水工程。中山縣立即抽調4000人進入竹仙洞水庫建設工地現場,大幹快乾。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庫建成投用。


同年7月,銀坑水庫竣工。清洌的淡水通過管道和明渠流進澳門,島上一片歡騰。每日兩三萬立方米的供水量,不僅緩了澳門的“水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能滿足澳門的用水需求。


澳門約99%的原水,來自珠海。縱觀對澳供水60多年曆程,一條又一條供水管道的增加,包括工程的不斷改造與擴建,正是對澳供水工程在面臨時代一次又一次的新挑戰時作出的回答。對澳供水能力從每日兩三萬立方米增長到20萬,50萬,再到現在的70萬,供水能力的不斷升級、供水格局的不斷優化也見證了時代進步,見證了珠澳兩地共飲一江水的深情厚誼。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澳門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必將帶來用水需求的增大。我們將以發展的眼光繼續加強對澳供水工作,為其未來發展提供強力水支撐。”珠海市水務局副局長許蓓蕾說。


據悉,目前珠海對澳供水量為27萬立方米每天,現有的對澳供水能力足以保障澳門2030年前的用水需求。

來源:中國水利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