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

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林語堂曾說:

“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

《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而《道德經》中有4條天規,我們只要悟透了,就能做到避禍求福:

一、低調收斂,立身以謙

《道德經》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立身於世,要時刻心懷謙虛,過於張揚高調,只能暴露出自身的淺薄。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唐代名臣魏徵曾說: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人處高峰,會有人誇讚,會有人吹捧,但如果迷失在這些聲音中,那也就離斷崖絕壁不遠了。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有一次,孔子到洛陽去拜訪老子。老子聽說孔子來了,便親自來到郊外迎接。

剛一見面,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向老子請教起來。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東西,老子也都根據事實和情理,給孔子一一解答。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此時的孔子正值而立之年,雖然勤學好問、為人正直,但也有年輕人的血氣方剛,做事直來直去、不懂收斂。

於是,老子對孔子說道: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孔子聽後,牢記在心。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在晚年的講學中,孔子始終不忘老子的教誨,他曾多次告誡弟子們要低調內斂、謙虛做人

常懷謙遜,才能總有新的收穫;低調內斂,才能更好地專注自身。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立身以謙,就像耳畔有洪鐘,在被鮮花包圍、美譽吹捧之時,也時刻以一記響亮的鐘聲提醒自己:

不驕不傲,方能不斷前行。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二、返璞歸真,修心以淡

《道德經》中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修心之道,在於求得本真之心,唯有心懷質樸,方可淡泊名利。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南宋詞人趙師俠有詩云:

“一杯洗滌無餘,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

“洗去慾念”的酒,也許世間不會有,但返璞歸真的心,卻是值得我們擁有的。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嚴子陵是東漢有名的隱士。他年少時就很有才名,曾和光武帝劉秀一同遊學京師。

但等到劉秀繼承大統、做了皇帝后,嚴子陵卻選擇了歸隱。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後來,劉秀想請他出來做官,於是便舉國尋找嚴子陵的下落。

當得知他的具體住處後,劉秀當即備下馬車、厚禮,遣人去請嚴子陵。

經過多次苦勸,終於把嚴子陵給請了過來。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可即使嚴子陵已身處廟堂,卻仍然不改隱士的作風,他全不把名利放在心上。

有一次,他對劉秀坦言道:

“我是一個讀書人,你又何必強求我做官呢?”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最終在嚴子陵的堅決拒絕下,劉秀只好作罷,放他歸隱富春山中,過自己想要的淡泊生活。

迴歸山林後的嚴子陵,整日裡耕田打漁、飲酒讀書,過著快意山間、瀟灑自在的神仙日子。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嚴子陵這顆淡泊之心,讓他在慾望繁雜的塵世中,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人活世間,最怕被名利所累。

我們一旦踏上追逐浮華的路,往往會蹉跎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到頭來兩手空空。

願我們能手執淡泊之刃,破開名利慾望的浮雲,找回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修心以淡,迴歸本真;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三、持己仁心,待人以善

《道德經》有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要想做個好人,我們就要以最單純的善意觸碰世界,用最無私的善意回應他人。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一束善意的光,便能夠驅散千萬人心中的黑暗,這便是善的奇妙力量。

漢朝有一個叫繆彤的人,他年少時就成了孤兒,同另外三個兄弟一起居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他們四人逐漸長大,各自有了妻子。

但他們的妻子卻總為了分家而有不同的意見,也就時常有爭吵,鬧得很不愉快。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這天,又聽到爭吵的繆彤長長嘆了一口氣,但他沒有說任何話,只是關上了自家的門。

他一邊打著自己,一邊說道:

“繆彤呀繆彤,你修身養性,言行謹慎,學習聖人的法則;


希望能盡己所能,造福蒼生,但為什麼你連家裡的不和睦都化解不了呢?”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他的兄弟們和爭吵的婦人們聽了,都十分羞愧,誠心地低下頭來道歉認錯。

至此之後,他們這個大家庭變得和睦有愛。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面對家庭的不和、無邊的爭吵,繆彤只從自己找原因,以善心待人,而非批評別人的得與失。

正是他心存仁心、滿懷善意,才使得家庭中的所有人一心向善,最後大家和睦相處、平安喜樂。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待人以善,就如心懷明珠,總是散發著溫和澄澈的光芒,照得亮自己心裡的每一個角落,也驅得了他人心頭的每一寸黑暗。

待人之道,在於善。

以善待人,於良心不虧,於德行不悔,自己有所慰,他人有所得。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四、化繁為簡,處事以易

《道德經》有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處事之道,應深通技巧,講究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俄羅斯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

這裡的“巧”字至關重要。

學會用巧,就能在面對困難時,擁有不一樣的視角。

將難題簡單化,把難事簡單做,做起事來自然得心應手。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為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蜀地,有兩個和尚,一個窮和尚,一個富和尚。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有一天,窮和尚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對富和尚說:

“我想到南海去!你覺得怎麼樣?”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富和尚問道:

“你打算怎麼去呢?”

窮和尚想了想,說道:

“我只要一個瓶子,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富和尚聽了,有些許不屑,說道:

“這麼多年,我想要買下船隻前往南海,都沒有成功。你能憑藉什麼到南海呢?”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卻已經從南海回來了,他成功實現了當初看似不切實際的想法。

他把沿途的經歷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臉上露出了慚愧的表情。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窮和尚的決定看似魯莽,卻蘊含著處事的智慧。

前往南海雖然是一件難事,但準備好水瓶和飯缽卻是舉手之勞。

而正是這舉手之勞,卻讓窮和尚順利完成了一件難事。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難事不難,關鍵要看怎麼做。化繁為簡,方能事半功倍。

懂得這個道理,就如同眼前放著地圖,讓你擁有一個上帝視角。

通往終點的路雖有千萬種,而你卻能很快找到最簡單、最快捷的那一條。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每談起《道德經》

這部經典,已經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

2000多年來,《道德經》就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高峰,無數偉人都曾在其中領悟到自己的不足,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那麼,道德經到底好在哪裡呢?

很多人把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經》當成一種深奧難懂的哲學,說的玄之又玄。

其實不然。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全文雖只有五千多字,卻指明瞭天地人世的運行發展規律:

讀懂了《道德經》,也就讀懂了做人的秘訣——平淡時,懂得知足;得意時,懂得知止;失意時,懂得知常。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學會了《道德經》就學會了最高級的處世法則——所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做事要學會後退的哲學;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深藏成長之道,受益無窮——有時候退讓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為了更好地一躍。所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閱盡世間萬本書,不如讀懂一本《道德經》。

只可惜,這麼一部好書,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為文言晦澀難懂,多數人選擇迴避,但是今天老張這本《道德經》有全篇的註釋和翻譯,還有對於一些難理解地方的析評。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瞭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不論男女,不論在什麼年齡階段,身處什麼角色,為學,為商,為政,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從其中汲取到所需要的“處世智慧”。

點擊下方圖片,把這本大智慧帶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