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中西醫對話需要用“普通話”,相互尊重才能造福百姓

醫療.jpg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新冠肺炎的防控、診治的過程中,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抗疫鬥爭的顯著特點和優勢之一。

在病情發展不同階段,中醫究竟如何對症下藥?今天下午,一場“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與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在通過網絡視頻會議形式在科學會堂舉辦,一批參與武漢、湖北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一線的院士和專家,以及有關中醫藥院校專家從多學科、多角度探討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控、診治中的臨床實踐和實際效果。研討會由上海市科協、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大學等主辦。

   心聲: 中西醫互相尊重更好造福百姓

“很多中醫藥領域的院士、專家都展示了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說,“也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張文宏表示,在上海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充分貫徹了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我們團隊在討論治療方案的時候,會研究如何阻止患者進入重症,會根據相關指標在早期予以干預。從這一點來說,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貫徹。”

在他看來,中醫不應拒絕科學的方法,西醫也不該拒絕中醫藥的融入。只有中西醫融合、並重、互相尊重了,取得的思想和學術成果,才能更好造福百姓。“事實上,我今天也看到很多中醫藥科學家開始做有效成分的分離純化,包括做計算機輔助分析。”

“就像我們今天都說普通話,大家都能理解。”張文宏說,“在全國性的抗疫中,大家都採用了‘中西醫結合’的‘語境’。中西醫專家在同一個專家組,大家能夠很謙虛地向對方學習,自身學科中的優秀部分也會被對方所接受。”

   揭秘:不同階段皆有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介紹,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瘟疫”範疇,根據病因、發病特點,結合流調結果,證候要素分析,為“溼毒疫”。“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的治療。”張伯禮介紹,“在輕型、普通型能改善症狀,降低輕症轉重比例;在重症、危重症中西結合,挽救生命;而對恢復期患者能促進康復,減少後遺症。”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肺炎病情演變圖”,第一週病毒侵染機體,中醫此時運用能起到阻斷作用;在炎性介質風暴期,中醫治療能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在病情兇險期,西醫治療能給予呼吸循環支持,中醫則能扶正固脫;在康復階段則有益氣養陰之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表示,中醫藥防治疫情主要發揮了五個方面的作用:對患者開展分層干預、重症患者的中西醫協同作用、康復中整體調節作用、預防中補充作用、滿足民眾對傳統醫藥的需求,一定程度緩解疫情下民眾心理的恐慌。

微信圖片_20200424182540.jpg

圖說:會議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算賬:人均住院不到8000元

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醫學會會長徐建光介紹,由該校附屬醫院組成的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在雷神山醫院接管了兩個病區,中醫治療率100%,是雷神山醫院西藥使用最低的病區之一,人均住院費用7500-7900元,平均重症費用1.1-1.3萬。“我們在雷神山醫院展開了87例針刺治療新冠療效研究,其中針刺組43例,對照組44例。結果顯示,針刺組住院時間縮短了2.8天,胸悶、乏力、睡眠障礙、便秘等症狀明顯改善。”徐建光說。有病人長時間腹脹,西醫缺乏特效方法,服用大承氣湯後,症狀有了改善,此時西醫也能更好參與救治。

“維持病人生命,一定是中西醫結合互相創造條件。中醫某種程度上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兩者各展所長,充分協同,在不同時期各有側重。”徐建光表示。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會長鬍鴻毅介紹,國家和各省市中醫醫療隊都拿出了自己的經驗方,已有很多在臨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未來能將方藥做得更精緻。“中醫藥經過了長期實踐,今後還要起到抗擊新發疾病的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隆重推出,但遠沒到謝幕的那天。”

   呼籲:健全“中醫+公衛”體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醫藥快速參與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的機制亟待健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防控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亟待改革完善,中醫藥放空傳染病科研體系也亟待完善。”他建議在國家CDC設立中醫專門機構,挖掘瘟疫通治方藥,總結中醫抗疫規律。中醫藥基礎研究非常重要,臨床線索再回到基礎研究,這樣的循環往復能促進中醫藥的發展。

疫情期間,徐建光也在思考,如何培養具有中醫素養,又有現代公衛知識的複合型人才。“要完善中醫‘治未病’服務體系,也要持續提升中醫基層服務能力。同時,利用5G等現代技術優勢,全面提升中醫臨床服務能力。”

此次疫情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中醫人對中醫藥深入研究。“中醫國際化道路還很漫長,我們要慢慢打破國外學者的疑惑,讓更多西醫大膽使用中醫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