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廬山

人文的廬山

文/康橋

廬山,可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有名的山。要不然,廬山怎麼會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和政治名山於一身呢?

我第一次登臨廬山是在十多年前。那次是先登廬山,然後再上井岡山,一路將江西的自然景觀飽覽無餘。那時候正是旅遊旺季,參加的是旅遊團,大概有四五十人,因此,登廬山、上井岡山都是走馬觀花,以旅遊、娛樂為主,多的時間是上車睡覺、下車照相,回來後短時間內就對“兩山”的印象模糊了。

再上廬山,是在時隔十多年後。這次的廬山之行,是應江西的朋友之邀,陪同世界太極拳大師趙幼斌先生赴江西省新餘市開展太極拳公益講座而順道去的廬山。因為這次是一個自己當導遊,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的精品旅行團,所以,短短的兩天時間,日程安排得既緊湊充實,又愉快愜意;既飽覽了廬山重要的景點,又把太極文化與廬山的人文氣息緊密結合,成就了一次太極之旅、人文之旅、休閒之旅和精品之旅。

人文的廬山

因為是陪同趙幼斌老師巡遊廬山,以趙老師傳承家學、弘揚太極、傳情筆墨的大師情懷,尤其是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我輩只能望其項背,所以,臨行前我不得不做了點功課,以備應急之需。

據史料記載,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登臨廬山,古今文學巨匠們為廬山留下了幾千首詩詞歌賦,從而確立了廬山“文化名山”的歷史地位。

祖國的大好河山,尤其是三山五嶽,遍留文人騷客的足跡。名山大川因文人的到來而出名,文人也以名山大川的獨特風韻而抒發情懷。這中間,廬山受到文人們的垂青可能是最多的。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李白數遊廬山留下的十幾首詩歌,尤其是《望廬山瀑布》就如同廬山瀑布一樣千古長流。印象中我到現在還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的就是這首詩;蘇軾《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成為人們脫口而出的哲理名句……

人文的廬山

廬山的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蹟;廬山的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那麼,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傍晚時分到達廬山的牯牛嶺。深秋的廬山,山下還是穿短袖的天氣,山頂上就得穿厚衣服了,還好江西的朋友早有提醒,才不至於讓廬山的秋意給撂倒了。還沒來得及欣賞美景,熱情的九江市太極拳協會的拳友們就將我們簇擁進了一家土菜館,拳友們紛紛與慕名已久的趙老師合影留念,不大的包間裡頓時歡聲笑語連成一片。不一會,地道的江西燒菜和衡水老白乾均已上桌,推杯換盞間拉近了天南地北的距離;促膝交談中打開了掤捋擠按的話題。太極與酒自古以來都是孿生兄弟,我很好奇為什麼到了廬山頂上喝的卻是衡水老白乾?答案就是“山有多高,度數就有多高”。

人文的廬山

我在東北上學期間,知道東北人特別喜歡“老白乾”,就是喜歡它的“高度”。沒想到,到了九江,喝著長江水長大的九江人喝起酒來比東北人還厲害、還豪爽。“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當然,九江人的熱情都是衝著德高望重的趙老師來的,九江的拳友們雖然是和趙老師第一次謀面,但大家敬佩趙老師的德藝,才會在牯牛嶺上上演一場“太極盛會”的。

拳友們相聚,主要的是切磋拳藝,美酒佳餚只是助一時之興。廬山的夜晚是靜謐的,這裡少了煩雜與吵鬧,多了安逸與釋放;廬山的清晨是有詩情畫意的,林中報早的鳥兒,雲霧纏繞的山頭,以及早早聚集在牯牛嶺廣場上的拳友們,怎麼不是一幅山水畫呢?


人文的廬山

在廬山頂上跟著趙老師打拳還是第一次,徐徐的秋風吹來,空氣中夾雜著怡人的溼氣,“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行雲流水的太極拳,正好與雲霧繚繞的廬山秋意想吻合,這一趟拳下來,既打出了意境,又練出了情懷。

晨練畢,與九江的拳友們就此告別,我們一行八人便開啟了遊山活動。從牯嶺街的街心公園出發沿大林路西行,便到了“如琴湖”,因湖形如琴而得名。湖中有曲橋、亭榭、花徑,花徑又稱“白司馬花徑”,以白居易曾循徑賞花而得名。這是一個山中公園,園門有楹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門上為“花徑”二字。園內有花徑亭,亭中有“花徑”二字刻石,相傳為白居易所書。園中遍植桃花和各種名花,白居易的名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指此地,詩句刻在一塊巨石上,引得遊人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留念。花徑和白居易的“廬山草堂”成為廬山上的一大景觀,他所撰寫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以《白氏草堂記》為內容創作的篆書作品被視為其代表作,成為傳世經典,影響著後世書風。我的蘭州大學書法高研班的結業作品,便是以鄧石如《白氏草堂記》為範本悉心臨摹的。

人文的廬山

在如琴湖畔有一處“覓春園”,名字很特別,那就進去看看吧,看看如何能覓到春?春是沒有覓到,卻覓到了一處喝茶的“半蓮堂”歇歇腳。東道主林國生先生泡了一壺上好的“廬山雲霧”,我們邊歇腳、邊聽茶姑娘講解雲霧茶的“六絕”,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真是享受至極。喝到茶淡情濃之時,茶姑娘才又告訴我們,這個覓春園裡雖覓春不成,但還可以覓到畫,而且是名人的字畫,因為這裡曾經是宋美齡作畫的地方,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等可曾經都是這裡的常客呢。移步裡間,果然有宋美齡、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等的畫作展示。山水廬山,果然不負盛名啊!

說人文的廬山,不得不說說書院。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均在今河南省,“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嶽麓書院在湖南,而白鹿洞書院就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宋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並在此開創了中國講學式教育的先河,以儒家傳統的政治倫理思想為支柱,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影響了中國七百年的歷史進程。

人文的廬山

說人文的廬山,那是文人騷客的吟唱,而廬山更多的是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正如現代詩人、作家、書法家,江西上饒人陳運和的詩作《廬山》所描寫的:“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如琴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到底是江西人,對廬山的景緻瞭如指掌,讓人讀了有種“看景不如聽景,廬山就在眼前”的感覺。

當然,現代人遊廬山,對於歷史上的文人詩篇已經沒有多少關注度了,恐怕更多的是衝著“仙人洞”和“美廬”而去的。

人文的廬山

仙人洞,在廬山佛手巖下,傳為仙人呂洞賓所居,起初並不為人們所注意,那是因為毛主席1963年12月發表的《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絕句而聞名遐邇。

廬山是避暑勝地,車行在盤山公路上,滿眼都是洋洋大觀的別墅,而“美廬”是其中最顯眼的一個。遊覽中,不時會有人問路:美廬在哪裡?遊人們關注的不是這幢別墅本身,而是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帶給你的思想上的浮想翩躚。

我想的是,“美廬”已經數移其主,物是人非,但廬山依然還是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是一座風光和歷史結合在一起的寶地。如果有時間,能在廬山上小住幾日,慢慢品味蘊含在風光、山水、湖光、人文之間的廬山故事,實在是一件很愜意的事!

(文中配圖均為浙江桐鄉呂炳松提供,在此致謝!)


康橋原創作品,敬請關注,請轉發!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歡迎關注《康橋筆談》頭條號!

【作者簡介】康橋,男。依崆峒山,傍涇河水。生桫欏塬,學哈爾濱。年逾五十,歷經風霜。出身醫科,偏愛詩文。弄情筆墨,習修武學。“蘭馬”擁躉,萬步有約。運動達人,健康橋樑。曾在《散文選刊》《飛天》《視野》《家鄉》《甘肅日報》《平涼日報》《甘肅農民報》等媒體發表散文數篇。

人文的廬山

《康橋筆談》是一個“以文學為橋樑,坐而論道;以武學為橋樑,切磋技藝;以書法為橋樑,研談筆墨;以健康為橋樑,釋懷養生”為宗旨的交流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臺,一個面向全球發佈的新時代微媒體。平臺始終秉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導文學愛好者提升文學興趣,激發創作熱情。

【風格定位】經典文章推送,合格產品介紹,美文點贊打賞,同道評論交流。

【筆談特質】追求文章質量,厚愛鄉土文化,傳承傳統文明,交流興趣愛好。盡力做到兼容幷蓄,雅俗共賞,為您找到一個傾訴、溝通、交流的出口,滿足眾多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需求。走進康橋筆談,就有志同道合的文友、武友及書法愛好者與您惺惺相惜,攜手共進。

【投稿指南:主要刊發文學愛好者的精品原創力作,追求高格調、高品味、高質量。

好看小說】主要刊發原創小說,要求內容健康向上、故事性強、情節扣人心絃。

美文共賞】主要刊發原創美文,要求主題鮮明、可讀性強、文筆優美、不落窠臼。

真情散文】主要刊發散文,要求主旨向上、文風樸實自然、情感真摯、接地氣。

詩歌在線】主要刊發精品原創詩歌和古詩詞,要求意境優美、詩意婉約、藝術性強。

書海鉤沉】主要刊發讀書日記、隨筆、心得體會。

故事傳說】主要刊發民間故事、傳說等,要求內容積極健康,不低俗、不庸俗。

紀實傳記】主要刊發人物傳記、社會紀實等,要求內容真實可信,主題健康向上。

優雅女人】主要推出以女性為主題的悅讀大餐,涵蓋女性讀書、生活、審美、職場、情感、服飾、美顏、美食、養生、保健等等有關的圖文並茂的精品佳作。

茶餘飯後】主要刊發風趣的、搞笑的、調侃的、戲說的原創故事、段子,拒絕低俗、惡搞。

【投稿須知】所投稿件須是未在其他平臺刊發過的原創精品,報刊發表過的優先選用。投稿時須將作品word文檔、個人彩照和作者簡介以郵箱附件形式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投稿後請加微信:kangqiaolanzhou,以便溝通和兌付稿酬。

【付酬標準】作品80%的讚賞付給作者,20%的讚賞納入《康橋筆談》運行基金。自作品發表之日起第十天支付作者稿費。

《康橋筆談》是您值得擁有的百花園,希望與您一路相伴!

《康橋筆談公眾號》《康橋筆談頭條號》(保護原創 感謝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