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說到吃,歷代君王的御膳,那可真是太講究了。

宮廷御膳代表了歷代當時朝代烹飪的最高水準,每道珍饈,都是御廚心血之作。

御膳菜品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臨南為代表,北味以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為代表,共同特點是珍稀名貴。

儘管宮廷御膳為歷代帝王們所獨享,但每款美飲珍饌,都來自於民間平民百姓提供的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術。

那麼這些美食是如何從帝王餐桌傳入尋常百姓人家,成為聞名中外的美味呢?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京系的兩道宮廷御膳:涮羊肉和烤鴨

涮羊肉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北京人吃涮羊肉講究大銅鍋、炭火旺。將切成薄片的羊肉下入沸湯中,待不見血色後立即撈出,蘸以香、辣、鹹、鮮滋味豐富的作料食用。

涮羊肉以羊脖兩側、腰部及後腿的肉為佳,肉質極嫩,味道鮮美。除羊肉外,還有牛百葉、白菜、粉絲、凍豆腐等食材可供選擇。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遼朝初期的蒙古族人尤其喜愛吃羊肉。那一時期出土的墓葬壁畫中,繪有三個契丹人圍一爐火鍋席地而坐的場景。他們身旁擺放著盛放大塊羊肉的桶與裝滿蘸料的碗碟,邊大口吃肉,邊大碗喝酒。

明朝時,《竹嶼山房雜部》一書中提到一種被稱為「爨羊」的烹飪方式:「視橫理薄切為牒,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從對羊肉的處理方式及醬料來看,提前將羊肉用調味料醃製再下鍋涮的吃法,雖與現在的涮羊肉存在一定差異,但是已經非常相似。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忽必烈發明了涮羊肉?

對於涮羊肉的發明者,目前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忽必烈。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領眾軍南下出徵,一日人餓馬飢,忽必烈無比想念家鄉的傳統美味「清燉羊肉」,於是命令部下準備宰羊煮食。

正在此時,突然敵軍來襲,需要立即集合迎戰。廚師們不敢讓忽必烈空腹上陣,但若等羊肉燉熟又必將延誤作戰時機。於是急中生智,將大塊羊肉切成薄片下入已經燒開的沸水中,羊肉立馬就熟了。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撒上細鹽呈給忽必烈後,忽必烈大為讚賞。作戰取得勝利後,忽必烈又想起了這道美食,令廚師添加更多作料再次烹製之後與群臣將領一起分享,並賜名為「涮羊肉」。從此,涮羊肉的吃法便在蒙古軍隊中流傳開來。

雖然民間傳說的真實性並不可考,但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不僅在中國深入人心,甚至構成了外國人對涮羊肉認識的基礎。

在英文中,涮羊肉就被譯為「蒙古火鍋」,足見該傳說的影響力之廣。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從宮廷菜到民間餐館

涮羊肉雖然歷史悠久,但真正興盛起來已經是清朝時期的事了。清朝前期,涮羊肉還是宮廷專用的菜餚,普通百姓無法吃到。

據清朝御膳檔案記載,乾隆皇帝非常愛吃涮羊肉。

據說在乾隆皇帝生日時舉辦的千叟宴上,曾用 1550 個火鍋替代了所有炒菜,其中就有涮羊肉火鍋。

直到晚清,皇室逐漸沒落,涮羊肉才流入民間。至清末,涮羊肉已成為百姓們非常喜歡的食物,每到寒冷時節,大多數人都要下館子吃頓涮羊肉以抵禦寒冷。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清末學者徐凌霄在《舊都百話》中寫道:「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市面上也出現了許多由回族人經營的涮羊肉餐館,每年的秋冬季節,各大清真餐館也都會增設火鍋。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清末徐珂所編《清稗類鈔》一書中寫道:「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又提到「人民無分教內教外,均以涮羊肉為快」。

可見,涮羊肉在當時已經是人人喜愛的冬日美食。

烤鴨

每個國家的經典美食裡都少不了一道烤制肉食,例如美國的烤火雞、歐洲的烤鵝。

然而,並不是每個國家的烤肉都既能在國宴上招待外賓,又能出現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中國的北京烤鴨就是這少數之一。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北京烤鴨以優質北京填鴨為原料,將鴨子內臟取出後灌入開水,放進火爐中烘烤而成。

經過內煮外烤的北京烤鴨紅潤飽滿,皮層酥脆,肉質肥嫩。由專門的烤鴨技師操刀,趁熱切成均勻的鴨片,搭配甜麵醬、蔥條或黃瓜包裹在荷葉餅中食用。鴨肉自身的油膩感被中和,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北京烤鴨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關於其起源說法不一,學界至今沒有定論。主流的觀點認為,北京烤鴨的起源與南京烤鴨有關。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南京,宮內御廚多用當地盛產的湖鴨製作菜餚。為使鴨類菜餚的菜式豐富,御廚想出用燜爐烘烤湖鴨的方法。

這道被稱為「金陵片皮烤鴨」的菜餚受到了明太祖的喜愛,據文獻記載,明太祖「日食烤鴨一隻」。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 南京烤鴨

明成祖朱棣遷都於北京後,御廚將烤鴨技術一同帶來,不過,食材由南京湖鴨更換為了北京鴨。與體型瘦小的南京湖鴨不同,北京鴨肌肉豐滿、肉質細膩,是更適宜製作烤鴨的原料。

北京鴨最初於 10 世紀由遼朝皇帝遊獵時偶然捕獲,因為全身潔白,被認為是吉祥之物,從此便被放在園林中養殖,飲優質水、食魚蝦,生長得肉質鮮嫩。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北京烤鴨雖起源於南京片皮烤鴨,但無論是從口味還是從外形來講,兩者間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可一概而論。

從宮廷御膳到民間珍品

烤鴨由明成祖帶入北京後,一直是宮廷宴席上的珍味。永樂十四年(1416),烤鴨開始走入民間,北京出現了第一家專賣燜爐烤鴨的「便宜坊」,也就是今日宣武門外的便宜坊烤鴨店。

到了清朝,烤鴨由燜爐製法轉變為掛爐製法。在清宮御膳檔案中常出現「掛爐鴨子」的記載,由此可知,烤鴨深受歷代皇帝的喜愛。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據《五臺照常膳底檔》記載,乾隆皇帝曾在 13 天內食用烤鴨 8 次,御膳房甚至因此專門設置了做掛爐烤鴨與掛爐烤豬的包哈局。

在宮廷御膳的引導下,王公貴族與商賈富人也開始對烤鴨趨之若鶩,烤鴨成為人們舉辦宴會時的必備菜餚,甚至有「無鴨不成席」的說法。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除了自己食用,貴族之間還會將烤鴨作為禮品互相贈送。

據清朝史料《竹葉亭雜記》記載:「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燒豚相饋遺。」清朝《燕京雜記》中亦有記載:「京師美饌,莫妙於鴨,而炙者尤佳,其貴至有千餘錢一頭。」「炙」便是烤的意思,可見在當時,烤鴨已是京師頭號美食。

這些尋常美食竟然曾是「宮廷御膳」?

如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的各個角落,中餐館的菜單上大多會有不同版本的北京烤鴨,北京烤鴨已然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成為享譽中外的中華料理代表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