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開國大典上唯一主持人,其老家一幅對聯引起鄧小平的重視

林伯渠:藏在孩子名字裡的育兒觀

策劃:湖南省婦聯宣傳部 執行:今日女報/鳳網

文:吳雯倩 漫畫:潘晶慧


相信很多人都對新中國成立時的開國大典盛況記憶猶新,但你知道當時在天安門城樓擔任主持人工作的是誰嗎?

他就是湖南常德臨澧人林伯渠。


他是開國大典上唯一主持人,其老家一幅對聯引起鄧小平的重視


他是開國大典上唯一主持人,其老家一幅對聯引起鄧小平的重視


林伯渠出生在澧水南岸的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在他家的中堂屋橫樑上,高懸著一塊“詩禮傳家”的堂匾,兩側的中柱上掛著一幅楹聯——故老說宋玉屈原,自六經以來,騷壇嗣響;大江歷岷山沱水,挾九澧同去,學海朝宗。

這幅楹聯是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長槐和當時被稱為“湖南三才子”之一的詩人黃道讓合撰,由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書寫,意在囑咐林家後輩育人以詩禮,學業勤勉,處世正派。

1986年,林伯渠故居修復時,鄧小平親自指示雕刻這副對聯,藉以表彰林伯渠為中國革命和中國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

而他“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腳踏實地”和“不搞特殊化”的家風家訓也深深地影響了林家後人。

立規矩:不叫“小主席”、不準開小灶、不許發電報

“姥爺去世得比較早,那時我還小,要見一面也不容易。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比較調皮,我跟我哥去見姥爺的時候就在屋裡到處亂跑,姥爺見此情景就跟我媽說,應該給他們立規矩。”齊放是林伯渠的小女兒林秉元的兒子,在與姥爺林伯渠為數不多的接觸中,林伯渠給齊放留下了對後輩既親切又嚴格的印象。

給後輩立規矩,林伯渠在戰爭年代就開始這樣做了。

林伯渠的小兒子林用三小時候喜歡模仿大人,常揹著雙手學父親走路的樣子,惟妙惟肖,有幹部便逗他玩,叫他“小主席”。

消息傳到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的林伯渠耳朵裡,他嚴肅地說,這種玩笑開不得,無形中會給孩子心靈裡刻上高人一等的痕跡,有害小孩子的健康成長。他把林用三叫到自己身邊,嚴肅地說:“以後別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問你長大做什麼,你說到基層鍛鍊去,當一個鄉政府的文書。”

他是開國大典上唯一主持人,其老家一幅對聯引起鄧小平的重視

林伯渠在給孩子們立規矩上很用心。戰爭時期物資供應十分緊張,林伯渠的孩子們和其他人一樣,總是感到吃不飽,有時甚至餓得直哭。有人向林伯渠建議,可以讓孩子們吃小灶。林伯渠馬上嚴詞拒絕道:“這是違反制度的,不能因為他們是我的孩子就給予特殊照顧,其他學生和戰士能吃大灶,他們就可以吃。”他還特地囑咐秘書和警衛員,堅決不允許孩子們享受特權。

林用三剛上小學時,有一次,延安慶祝新年演大戲,林用三開心極了,掙脫林伯渠的手,擠到最前面。有人說,這是邊區政府林主席的兒子,大家就拉著他坐在最前面。林伯渠讓警衛員找到了他,然後一邊打他屁股一邊教訓道:“為什麼跑到前邊?你以為你是幹部的孩子就可以特殊嗎?”

1946年秋,林伯渠的女兒林利去東北工作,林伯渠特別叮嚀:“去東北後,你切不可要求組織上讓你和我通電報。”林利聽後十分不解,當時戰火紛飛,電報是唯一的溝通手段,為什麼父親要禁止呢?原來,當時正值戰爭的關鍵時期,林伯渠深知電臺資源是為解放戰爭服務的工具,絕不能因為一己私情而不顧大局,這是違反原則搞特殊化的表現。就這樣,父女二人分別後就一直音信全無,再次見面已是多年之後。

“全國解放後,北京的條件越來越好,可他仍然像在延安那樣,讓我們去食堂吃飯,從來不用汽車送我們。”林用三回憶。原來,在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擔心在全國勝利的氣氛中,孩子們會漠視艱苦樸素的作風,停止奮鬥,雖然工作繁忙,他依然堅持抽時間召集兒女開家庭會議。每次家庭會議上,他都會給孩子們講授馬列主義理論,經常一講就是三四個小時。講課之餘,林伯渠還會與每個孩子談心,詳細詢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並針對他們每人的特點提醒應注意的問題。

改名字: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腳踏實地

和所有父親一樣,林伯渠也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種疼愛不是嬌縱而是對他們更加嚴格的要求。他告訴孩子們:“革命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依靠父兄,貪圖舒服,就談不上革命”。

上世紀30年代初,林伯渠因為革命需要,遠赴莫斯科工作。那時家中孩子尚小,但他仍不忘磨礪他們,他來信要求子女儘早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不要做溫室裡的花朵。他讓長子、次女去做工,幫助母親養家;連最小的孩子也要學著做手工,掌握一技之長。

而林用三名字的由來,更集中體現了林伯渠的教育觀。

林用三出生時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因此最初被取名為林相持。1945年秋,林相持該上小學了,林伯渠覺得兒子的名字有點拗口,既不好寫,意思也脫離時代,便想給兒子重新起個學名。他在窯洞裡踱著步,沉思一陣,對小相持說:“你要上學了,父親給你取個新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哪三用呢?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腳踏實地。”

他是開國大典上唯一主持人,其老家一幅對聯引起鄧小平的重視

為了讓林用三能夠真正學到一點東西,林伯渠費了不少心血。他常常抽空為林用三圈點大字、修改日記,還經常檢查用三的作業,瞭解他的學習成績。林用三回憶:“有時候還讓我唱一兩支歌,考考我的音樂。”

就這樣觀察了一兩年後,林伯渠看出了林用三的志趣,找個機會對他說:“看來你不是天才,也不十分聰明,但是隻要努力,還是可以做一個好的技術人員。”

此後,林用三積極參加課外小組活動,做過潛艇模型,做過通電就能轉的電動機,也架起過礦石收音機,經常得到父親的讚許。

1959年,林用三高中畢業,準備報考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林伯渠非常贊同,並囑咐道:“中國革命進行了那麼多年,才取得勝利,建設好這樣的國家也絕不是容易的事。我只希望你能學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腳踏實地地做些工作,為國家建設出力。”

林用三牢牢記住了父親的教誨,從哈軍工自動控制專業畢業後,從事了近二十年科學技術工作,始終圍繞“三用”做人、做事。

無論什麼時候、做什麼工作,子女們都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你們做什麼都要靠自己奮鬥。”林用三說,“我就是這樣在父親的指引下,由一個完全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長為一個有了一定獨立生活能力的青年。”

後來,從技術員做起的林用三,擔任了第一機械工業部儀表局副總工程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勞動部副部長、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等職。林利曾留學蘇聯,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人物簡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湖南常德臨澧人。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參加了南昌起義和長征,1937年至1948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1937年起,多次擔任國共談判的中共代表。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延安五老”。新中國成立後,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1954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60年病逝於北京。


小編:喜之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