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感觉,越嘈杂,越孤独;越热闹,越悲凉


前几天买了本书《越孤独,越自由》,作者叫傅踢踢,我比较喜欢纸质的书,喜欢那种翻开纸张,那种铺面而来的书香气息。

个人看来傅踢踢老师这本书讲的孤独,其实不是孤独,是思考。

思考是一个人的事儿。是一个人向内观察,向外表现的驱动力。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思想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反思,才能变革。

越孤独,越自由,我挺喜欢这个书名的。

孤独永远和自由之间牵扯着暧昧不清的关系。

当身处群体之中,不自由的就顺着群体的思维去走,去比较。身材,衣服,热点,资质,能力。当你发现,思维已经远去,不再是你想要的自己,只是跟风的产物。

说说我自己,身体行走在人群之中,思想在“无人区”里游荡。

当不得不融入一个不愿插话的群体时,只能傻笑,然后愣一愣,心里巴不得离开现场,但如果一离开又显得不合群有毛病,心里想着不自由却只能勉强自己,我可能真的是有社交障碍,别人进不来,我也融不进去别人的世界,算了,我还是独自安好吧。

有时,所有的繁华和热闹,在漫天喧嚣的嘈杂中,会悄悄地变成为孤独的催化剂。于是,越嘈杂,越孤独;越热闹,越悲凉。

叔本华在《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里,这样写道: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乌合之众一书里说,在群体中,人们通常以为可以集思广益,实际上,在群体中,人很容易被所在群体的意识绑架,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就是说,群体相比个体通常更情绪化,盲目而自负,偏执且专横, 为获得认同而摒弃是非,求同不存异,以为数量众多就是正义,总而言之,群体是不客观的、易被煽动和控制的、愚昧的。

有时,一个人既不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也不逢场作戏、油奸嘴滑,既不偷摸拐骗、也不惺惺作态、虚与委蛇;而仅仅只是想不加遮掩、不加修剪、不加粉饰的做自己,这一点就足够让所有人不接受,甚至还要背负骂名,横遭唾弃。

所以,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在人群中远比想象的危险。

通过对社会的观察思考,我有一个判断:

1、人类是群体不是整体。2、个体精英智慧更高。3、高智慧带来复杂人际关系,而不是高道德。4、道德高低决定群体智慧高低。5、生命本就是暴力的。6、群体被个体操控。7、人类文明是个体在反抗个体,群体被个体忽悠。

所谓文明,我也有一个判断:

那就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互生就是文明社会,反之别管延续了几千年只能是落后的文明。因为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社会,必然是承认多元文化的社会,必然是尊重少数群体的社会,必然是高扬和凸显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