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過後,當你羽絨加身,看看古人如何穿衣吧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 ,露已寒,將為霜。”進入晚秋,新冬將至,寒氣襲人。現代社會,我們的防寒服飾多種多樣,羽絨服、毛呢大衣、皮草、保暖褲,應有盡有,款式多樣,我們在追求保暖的同時,更加註重時尚和美觀。那麼,古人在新冬將至之時都穿禦寒呢?

寒露過後,當你羽絨加身,看看古人如何穿衣吧

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出現“衣裳”一詞,古人上衣下裳。這時中國還沒有種植棉花,所以,主要的衣料是痳和葛,絲織品。貴族服飾以絲製品為主,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衣服,充填舊絮達到保暖,充填新綿的叫襺[jiǎn](絲製衣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穿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襦叫褐[hè](黑色粗布衣服)。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寒露過後,當你羽絨加身,看看古人如何穿衣吧

貴族裘服

到了漢代,古人的服飾越來越豐富。最值得一提的是“深衣”。深衣就是漢服,是 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的漢服來推廣,作為漢族文化的代表。此外,因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服飾上更講求簡樸大方,《禮記》曰:"衣不帛襦袴。"就是這個道理。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隻褲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出自《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寒露過後,當你羽絨加身,看看古人如何穿衣吧

漢代深衣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趨勢增強,古人服飾受到北方胡人服飾的影響,胡人的褲褶和皮靴已經被漢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褲是作為外衣穿的長褲,褲腿寬鬆,膝蓋處用帶束縛,叫作縛褲。褶是與褲相配的緊身齊膝短衣,褲褶和皮靴都適合於騎射。婦女服飾也崇尚褒衣博帶,有的把裙襬放長,裁剪成三角形;有的在肩臂間搭一帔帛,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髾,顯得格外飄逸。

寒露過後,當你羽絨加身,看看古人如何穿衣吧

縛褲

唐朝時期,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婦女多喜歡穿胡服戴胡帽,著軟靴,唐代社會上思想比較開放,常有婦女穿著男裝,喜歡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對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條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樣繁多、色彩豔麗,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樣的紅裙,詩人稱之為石榴裙。男裝以圓領窄袖袍衫為主要的服飾,靴已成為士庶通用的鞋了。

寒露過後,當你羽絨加身,看看古人如何穿衣吧

唐朝石榴裙

宋元明清之時,中國實現棉花種植,禦寒的有棉衣,棉襖,尤其是明朝以後,棉布成為國人主要衣料,有棉裙,夾襖等多重禦寒衣物。

最後,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廣博而久遠,現代社會人們設計服飾越來越多的從古代服飾中獲得靈感,這才有了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