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 擁抱星辰孫家棟戚發軔等老一代航天人憶崢嶸歲月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廷飛

自強不息 擁抱星辰孫家棟戚發軔等老一代航天人憶崢嶸歲月

嫦娥一號成功入軌後,孫家棟與歐陽自遠激動相擁。(資料圖片)

“東方紅一號”衛星已經在太空遨遊整整五十年了。今年3月28日,“東方紅一號”再次過境北京上空,被很多人爭相仰望,重溫半個世紀前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週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並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那個年代,能把第一顆衛星送上天,每一個螺絲釘都是中國自己搞的,真感覺到揚眉吐氣。”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彷彿又回到了往昔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飽含著對老一代航天人的高度嘉許,飽含著對新一代航天人的殷切希望,飽含著對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託期待,這是極大的勉勵、鼓舞和鞭策。”

“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發憤圖強、埋頭苦幹,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不僅讓中國航天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更指引著我們飛向更加廣闊的星辰大海,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歷史永遠銘刻這一天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1970年4月24日,經過廣大參研參試人員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作為“兩彈一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為紀念這一中國航天事業里程碑,2016年,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將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那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負責人之一的戚發軔說,“我們和毛主席一塊兒看到了東方紅衛星,聽到了播放東方紅樂曲,感覺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事業。”

一切幾乎從零開始。“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不僅要幹出來,更要幹好,確保成功”……這是當時研製“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真實寫照。研製人員用自行車打氣筒作為壓力源,為我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加註推進劑;肩擔人抬,蹚過河水,搬運固體發動機進山試驗;在廁所改裝的實驗室中一蹲就是十年,研究姿態控制發動機;每餐只能吃到一個饅頭,一毛錢的乾菜湯,湯裡只有幾星油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國科技工作者創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蹟和壯舉。

“現在看簡單,但那個年代第一次搞,就連一個滿足質量的簡單的21芯插頭都找不到。工業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孫家棟這樣形容。

戚發軔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地面試驗方案,條件十分艱苦。比如,“東方紅一號”短波天線發射時收攏,上天解鎖後靠衛星自旋力量甩出來,這個複雜動作對完成精準度有極高要求。當年沒有計算機仿真模擬,完全是靠地面試驗。設備靠自己研製,場地用倉庫改造,沒有任何專用防護裝置。做試驗時,“老同志每人拿個紙箱子蓋擋著,從木板間的縫隙往外觀察;年輕人就爬上(沒有頂棚的)房梁,騎在上面往下看”。

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靠的就是中國航天人的愛國心。“一個人有了愛,才能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貢獻給集體、國家、事業。”戚發軔深情地說。

載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新中國第一枚完全獨立自主研製的空間運載火箭。

原航天一院型號總師方心虎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又回想起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戰天鬥地的奮鬥歲月。他告訴記者,當時面臨著兩大考驗: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解決運載火箭在中國第一次碰到的技術難題,另一方面還要克服艱苦環境帶來的挑戰。“但是我們並沒有畏難情緒,自主研製中國首枚空間運載火箭的強烈責任和使命更加激發了我們的鬥志。”

有一次,方心虎和同事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南地試驗站參加自旋三級固體發動機試車。那裡風沙大,還很冷,正趕上發動機燒穿導致爆炸螺栓爆炸的故障,方心虎晚上回到招待所,急得飯也吃不下。面對艱苦環境大家沒有退縮,“鬥風沙”“戰嚴寒”,不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再不斷改進設計,最終取得了固體發動機的研製成功。

“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是不能忘記歷史,歷史造就了‘兩彈一星’精神。精神是一種力量,尤其是面對當前嚴峻任務的時候,更要傳承和弘揚好‘兩彈一星’精神。”戚發軔寄語年輕一代航天人。

“中國人進軍太空的腳步,就始於‘東方紅一號’衛星。正是在老一代航天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上,航天事業砥礪前行,接續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吳燕生表示,“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倍加珍惜老一代航天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傳承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勇攀航天科技新高峰。”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高技術高風險戰略產業之一。越是有風險挑戰,越是要勇於登攀,這不僅是中國航天,也是中華民族的志氣和品格。面對技術封鎖,中國航天事業艱難起步,面對艱苦環境,老一代航天人揮灑熱血汗水。數十年來,幾代航天人賡續奮鬥,不管條件如何變化,不管任務如何艱鉅,始終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攀登著一個又一個航天科技高峰。

沒有重型運載火箭,航天強國無從談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各航天強國火箭升級,中國也需要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進入太空,以保障在未來宇宙探索和國際空間的話語權。

經過艱難探索和長期論證,2006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正式批准立項研製。2016年進行第一次試驗飛行,2017年7月2日,第二發試驗箭長五遙二發射,發動機提前熄火,宣告失敗。聽到消息後,副總師王維彬感覺渾身麻木,“心像被撞了一下。”

按照中國航天的質量管理標準,出現問題時,整個項目需要“歸零”。對於長五這樣重大的項目來說,“歸零”更會嚴上加嚴。然而,這次難度極大的“歸零”是在“先天不足”中開始的:火箭殘骸已沉入深海。“想了很多辦法,儘可能地收集數據,也沒能精確定位故障,要做到故障復現,太難了。”渦輪泵設計師黃克松回憶。

“必須集全院之力,凝聚共識,攻堅克難,排除故障!”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向全院型號戰線發出院長責任令。“歸零”開始後,王維彬就開始了一早出門半夜回家的作息,而一同進入“歸零”作息的,還有一大批發動機研製人員、火箭抓總研製單位人員、發動機抓總研製單位人員、知名院士專家……經過280天埋頭苦幹,2018年4月,長五火箭完成“歸零”評審。

2018年底,長五遙三火箭總裝工作已經進入尾聲,就在這個時候,有一臺發動機試車突然出現了故障!只能從頭再來。經過第二次“歸零”,修正問題後,遙三火箭發射被安排在2019年夏天。改進後的發動機進行了3次試車,前兩次正常,研製人員在分辨最後一次的振動數據時,突然發現一條異常頻率線。

“決不能帶著隱患上天!”團隊把之前所有經歷過試車考核的發動機全部找出來,採用新手段進行加嚴檢測,結果發現在同一個位置,多臺發動機都產生了微小裂紋。經過分析改進,最終決定將氧渦輪泵用分體結構替換原來的整體結構,以提高可靠性。2019年7月底,發動機的頑疾被真正破解。

此刻,距發射窗口時間已不足5個月。為了確保時間進度,質量工作團隊把管理精確到小時,把責任落實到每一人,正常加工進度需3個月交付的螺栓,3天內交付拿貨,設計師幾乎是拿著剛下線的產品,第一時間飛抵北京。

歷經兩年多的艱苦攻關、連續奮戰,長征五號在挫折中崛起挺立,最終接過“長征火箭家族”的接力棒,不僅填補了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空白,同時也為進一步研發超重型運載火箭打下了穩實的基礎,成為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和顯著標志。中國面向太空的長征又踏出了新的一步。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航天事業的立業之本。”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張智說,“為國爭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協同的意識,百折不撓的精神,是航天事業永續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腳步將更穩更遠

2019年,在102箭、492個航天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佔據榜首。2020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北斗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三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三型新一代運載火箭將實現首飛。但應該看到,我們要實現航天強國夢還需更加努力奮鬥。

據美國“關注科學家聯盟”組織(UCS)最新統計,全球在軌飛行的人造衛星為4861顆,在軌正常運行的人造衛星為1890顆。其中美國860顆,中國252顆,俄羅斯146顆。

從火箭運載能力看,美國現役的重型獵鷹火箭已經達到近地軌道60多噸運載能力,歐洲、俄羅斯都達到20多噸,日本也約有17噸左右。我國的長征五號已經達到25噸運載能力,但發動機推力120噸,與美俄兩國的300噸-400噸推力還有不小差距。

創新探索前所未有,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雖然近期中國航天一個月內接連出現長征七號甲火箭首飛失敗、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尼衛星失敗兩次失利,但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國航天永不止步。

縱觀近幾年,歐美俄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俄羅斯聯盟系列火箭成功率約97%。

相比之下,我國的火箭發射成功率在世界上是較高的。據統計,1970年至1996年,中國共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3枚,其中發射成功36枚,成功率83.72%。1997年至2017年,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4枚,其中發射成功199枚,發射成功率達97.55%。

“航天全線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弘揚航天精神,直面風險挑戰,正視艱難險阻,嚴慎細實組織實施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嫦娥五號任務等國家重大工程,推動中國航天走得更穩更遠。”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說。

4月4日,北斗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第五十五顆北斗衛星如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北斗全球星座組網進入最後衝刺時段。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並稱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等許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特殊的戰略意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介紹,“如果沒有自己的導航衛星系統,在緊急情況下,一旦擁有導航定位衛星系統的國家關閉系統,性能再高的武器裝備也無法發揮效能。”

自主擁有衛星導航系統是避免受制於人、保證國家安全的重要命脈。按照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則,衛星頻率的使用權屬於先發射的一方。儘早發射導航衛星,對於維護和拓展我國空間軌道和頻率資源,爭取主動,同樣意義重大。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宣佈,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佈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

“深感責任重大,更倍感使命光榮。過去幾年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黨和國家對航天事業的科學部署和親切關懷,也離不開老一輩航天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我們將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確保型號任務圓滿成功,不辜負黨的期望、國家重託、人民期待。”

“嫦娥”探月已實現五戰五捷,今年即將發射的嫦娥五號,將實施月面採樣返回任務,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這將是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又一次跨越式突破。”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表示,“後續任務更為繁重,更具挑戰,我們將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期望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接過老一代航天人的旗幟,直面挑戰,攻堅克難,大力突破核心技術,爭取早日完成任務。”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必將更穩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