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暮春遊玩寫下一詞,道出人生至理,最後3句成為勵志經典

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這一年,他已經46歲。在現代,男人四十尚且是一枝花,但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代,“奔五”的蘇軾已快要走到“糟老頭子”的年紀。

這年暮春三月,蘇軾遊蘄[qí]水清泉寺,看到浸著蘭草的蘭溪水緩緩向西流去,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詞,堪稱其最為勵志的詞作,激勵世人千年。

人人都道青春終將逝去,人老去就不復少年?我偏不信這個邪!

蘇軾暮春遊玩寫下一詞,道出人生至理,最後3句成為勵志經典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黃州時期的蘇軾,仕途上,經歷了“烏臺詩案”,算是跌到了前半生政治生涯的谷底;年齡上,避無可避地走到了“四十不惑”與“五十知天命”之間,離人生的終點越來越近了。但在黃州的短短三四個年頭裡,蘇軾卻寫下了震古爍今的詞作,也留下了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後《赤壁賦》以及《承天寺夜遊》這樣的絕妙好文。

蘇軾黃州詞中,有“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悽清,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豪邁,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看透,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脫。

當然,也有這首不可不讀,一讀便足以令人“雞血”滿滿的《浣溪沙》。下片三句,在人生後半程讀來,應時應景,勵志非常。

蘇軾暮春遊玩寫下一詞,道出人生至理,最後3句成為勵志經典

蘇軾在詞前寫到作詞背景:“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當中特意提到溪水向西流這一點,這也是詞人下片抒發人生感慨的源流。

透過眼前這一條清澈的小溪,能看到什麼呢?有人說,時光如流水,不捨晝夜;有人說,愁緒如流水,綿綿不絕;有人說,青春如流水,一去不復返。

蘇軾腦回路格外清奇,他也透過溪水看到了人生,大筆一揮,一不小心就寫出一篇閃耀著哲理光芒的“滿分作文”。

蘇軾暮春遊玩寫下一詞,道出人生至理,最後3句成為勵志經典

松間小溪

蘭溪三月,蘭芽尚短,剛剛冒出頭來,浸在溪澗之中;松林間的沙路,被沖刷得潔淨無泥。時至傍晚,溪澗中暮雨瀟瀟,杜鵑啼鳴。

詞的上片,蘇軾用乾淨純美的文字,寫出暮春三月清泉寺旁蘭溪附近環境的自然清麗。暮春時節,觸目不見花落,而有胖胖短短的蘭芽茁壯成長,有清脆的子規聲聲,描繪出林間溪畔清新的春景圖。

在看到蘭溪西流的情景下,詞人發出人生感慨。

古詩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李煜寫:“人生長恨水長東。”人們常見的江河流水,總是向東流去,匯入大海。所以,“河水東流”成為人們的固有印象,詩文裡也總愛用水往東流來形容年少時光的一去不返。

蘇軾暮春遊玩寫下一詞,道出人生至理,最後3句成為勵志經典

珍惜年少時光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們都會背“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會背“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也將“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勸學警句銘記於心。

但少年時光如此短暫,過去後就真的不能再少年了嗎?時光一去不復返,青春不能倒回再重走一遍,這的確是不可變更的自然規律,但誰又能說,人到中年,乃至老年,就不能擁有少年一般的心性,一般的鬥志,一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呢?

所以蘇軾在看到蘭溪西流時感嘆: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光呢?你看那溪水尚且還能向西流去呢!又有什麼不可逆轉、不能改變的呢?千萬不要在年老時感嘆時光飛逝啊!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是蘇軾在逆境時發出的壯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直擊人心!他曾經的經歷,他此時的詞作,讓我們懂得:無論什麼年齡,無論何種境遇,只要不服老,不嘆老,有少年般的心性與活力,熱愛生活,自強不息,就永遠都是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