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部長起點“高”!


對於從冰山上走來的人武部部長

起點如此“高”

如何在國防動員戰線上夯實固強好“戰位”

一起來看“猛虎下山”


2017年5月

他從新疆軍區某邊防倉庫

平職交流到湖南省軍區任職


他在喀喇崑崙山

和藏北阿里高原之巔的“兵站”工作8年

赴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邊防

執行任務百餘趟


這位部長起點“高”!



他從冰山上走來


文丨王希明、彭達、陳月亮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來澆灌……”


走進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人武部採訪,當問起部長張貽龍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歌曲時,他隨口就哼出了《冰山上的來客》電影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他說他在新疆某邊防工作13年,其中在喀喇崑崙山和藏北阿里高原之巔的“兵站”工作8年,赴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邊防執行任務百餘趟,這首歌曲與那片冰山見證了他和戰友們的青春歲月,鑄就了他不畏艱苦、敢於擔當、勤於鑽研、甘於奉獻的風骨。


2017年5月,從雪域高原平職交流到省城工作後,張貽龍始終保持那份冰山上塑造的昂揚鬥志,奮戰在國防動員戰線上,取得了較好成績。去年底,他所帶領的人武部在省軍區年度評優評先中一舉拿下4塊獎牌,人人都是標兵先進,他本人被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評為民兵調整改革先進個人,受到區委書記、區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曹再興親自帶隊迎接。


這位從冰山上走來的部長是如何做到的?


這位部長起點“高”!


1.

從作戰部隊到人武部,無論角色怎麼變,軍人的本色不能丟——

他的樣子如冰山一樣剛毅


“嘟嘟噠噠……”這是張貽龍用軍號聲設置的電話鈴聲,這鈴聲已跟隨他近20年了。回到內地人武部工作後,有朋友曾建議他把鈴聲換過來,設置一首輕鬆的音樂。他卻堅定地說:


“這軍號聲時刻在提醒自己要兌現軍人的承諾,無論走到哪裡,軍人本性不能丟,要始終保持衝鋒姿態!”


剛到人武部報到時,看到人武部人員雖少,但結構複雜,有現役、有文職、有職工、有社會臨聘人員,穿衣戴帽、四個秩序與作戰部隊相比,差距甚遠,基層專武幹部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工作落實不到位、執行力不強等。針對這些問題,在黨委會上,張貽龍毫不留情面的指出:


“人武部雖然是軍地結合部,但也是軍事機關,必須在群眾中樹起軍人的樣子!”


於是,一場“正規四個秩序、樹好軍人樣子”的整風行動啟動。他和政委陳松華商定,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做到率先示範,衝鋒在前。


帶頭學習軍隊條令條例,規範人員服裝,嚴查軍容軍紀

帶頭清查營院的安全、衛生

帶頭出操參加軍事訓練


那時,整組工作任務部署後,他和政委分工負責帶隊深入到每一個編組單位,核實人員裝備,定人定位定崗。對編組不實,兵役登記進展較慢、工作拖拉的單位,當場提出批評,要單位主官提出明確落實時間。協同地方組織部門對專武幹部隊伍進行重新考核評估,成績達不到優良的,工作作風不紮實的,進行誡勉談話,重新調整崗位。一番苦心整治,使大家樹立起了良好的軍人形象,贏得了全區機關幹部與駐地群眾的好評。


今年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張貽龍帶領近4000餘名(次)專武幹部、民兵、退役軍人,走進各車站、街道社區,維持交通秩序,建設隔離牆、噴灑消毒液。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事情,他們始終保持行進中軍容嚴整,隊伍整齊劃一;執行任務時,動作快速利落,場面乾淨整潔。


去年一年,張貽龍僅休了兩天假,連續三年沒有回家過年了。今年1月21日,在政委陳松華建議下,他請假回到老家和家人團聚。大年三十,他在電視裡看到突發而來的疫情新聞後,坐立不安,正月初二,區委辦公室來電,通知每一名常委分工負責掛點單位的疫情防控。於是,張貽龍第二天就回到了單位。由於他是武常委,區委書記調整了他聯繫點,把長沙市最大的、近10萬人的湘江世紀城分配給他。接到任務後,他不分晝夜地在小區宣傳疫情防護措施,部署分配預防醫用物質,發動民兵、退伍軍人帶頭進入各家各戶瞭解情況,得力的預防對策使小區實現了零感染。


一位區委領導見此情景感慨地說:


“張部長帶領的這支隊伍,有軍人的好樣子、好素質、好作風,有他們在,我們放心,群眾安心。”


這位部長起點“高”!


2.

從前線指揮到後方支援,無論崗位怎麼變,打仗的本職不能丟——

他的意志如冰山一樣堅韌


張貽龍是從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走出來的苗族青年,雖然個子矮小,但他那副黝黑的面孔與那雙有神的雙眼,流露出他是一個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追夢人。他在軍校讀的是高炮指揮專業,到部隊後,任過指導員、幹部股長、兵站協理員、兵站站長等,現在又到人武部擔當起支援保障主責。有人說從前線指揮員轉變為後方國防動員人,就很難進步了。他說進步是組織考察的,做為一名軍人無論換什麼專業,站什麼崗位,打仗的本職不能丟。他就是憑著這份冰山般的堅韌品質奮戰在各條戰線上。


2007年,在新疆任協理員期間,海拔5080米的甜水海兵站是建在百里冰川之上,條件最差、環境最惡劣,這裡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0%,方圓百多公里寸草不生,荒無人煙,站名雖然叫做甜水海兵站,但附近的水除了苦沒有一滴是甜的,官兵飲用的水要到100公里的冰河去拉。

為了改善兵站的生活條件,他曾與戰友們60餘次爬冰臥雪趕赴甜水海兵站,輸送建設物資。最終,在他的努力下,那所兵站建設成為新疆線上的標杆兵站。


這裡的氣候一天能遇四季。2007年8月3日,他帶駕駛員俞小波開車上山執行任務,剛開始天氣悶熱,一路塵土飛揚,兩人滿身都是泥土,走到標識為710公里處遇到暴風雪,一會積雪就有40至50釐米厚,他倆只好沿著武警工程部隊在路邊堆的土包來辯別方向,摸索前進,走出去5公里後,到達了人稱“死人溝”的峽谷間,只聽“轟”的一聲,車子突然向右傾斜,司機緊握方向盤,急剎住車。張貽龍下車一看,驚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右後輪胎爆了,差點滑入20米的山溝。冷靜下來後,他和司機拿鍬刨開積雪。但積雪下是又厚又硬的冰塊,無法鏟動,司機只好叫他去找塊大石頭,張貽龍四處尋找,發現稍微高點的雪包就扒,終於找到一塊較大的石頭,用它支起千斤頂換上輪胎。此時,外面的風更大,頭蓋骨好像要被掀起,隱隱作痛。一會,司機有了高原反應,對他說想眯一會,但15分鐘必須叫醒他。張貽龍點點頭,靜靜看著窗外,腦海裡想起了高原英雄丁德福將軍說過的話:每次上崑崙山前都要寫好遺書。那一天,他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他就是憑著這份頑強的信念,在崑崙山上整整工作8年,在離開兵站時,一位領導含淚評價說,他的意志如這裡的冰山一樣堅韌……


剛交流到人武部那段時間,正逢南方雨季,為提前做好抗洪救災準備,抗洪搶險訓練是人武部每年必須完成的訓練課目。對於在部隊長期從事帶兵訓練的張貽龍來說,專門把“抗洪搶險”作為軍事專業訓練課題來抓,還是第一次。但常年在死亡線上行走的他從不服輸,橫下一條心,他對照教材,一點一點的學習,不懂的地方請教救援專業人員。從抗洪搶險基本常識到衝鋒舟駕駛技術;從水上解救群眾到打撈(轉移)落水物資;從快速運土、壘堤築壩到巡堤堵漏、打樁固堤等應急救援課目,一項一項過。經過努力,他基本掌握了訓練的全部內容和理論知識。之後,在集結全區抗洪搶險骨幹訓練中,他沒有當“局外人”、“旁觀指揮者”,而是利用自己作戰部隊的訓練管理經驗,從實戰化要求出發,以半封閉式軍事管理,加大訓練難度。當時有個別民兵,因年年參加抗洪演練,自認為是衝鋒舟老操作手,顯得滿不在乎。但當他把抗洪搶險的基本要素、注意事項、預前警示等技術問題,說得清清楚楚時,贏得了他們的點贊。


一位地方領導感嘆道:


“從冰山上走來的部長,是打仗型人才,抓管理,有板有眼;抓訓練,有章有序。”


張貽龍到人武部任職後深知,如果今天在民兵打仗本領上不能搶佔到“制高點”,明天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就會成為“瞎子”、“聾子”甚至“靶子”。靠著那份堅韌的意志,研究出了許多提高民兵作戰能力的“金點子”。他採取混編合訓、一體化的編組和訓練形式,每年擬製民兵軍事訓練計劃時,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為與駐地現役部隊、武(民)警合訓,強化了民兵的快速部署能力,在省軍區組織的“湘江-2019”演習中,他帶領的民兵分隊擔當了重要的演習任務。


他還針對民兵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人員難集中、活動難開展”的難題,結合工作實踐提出了“兵行千里、教育隨行”的辦法,除採取刊授教育、發放試卷、組織競賽等形式外,利用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捷、範圍廣泛等特點,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最早在人武部開設網絡課堂,先後在網站開設 “國防教育”專欄,建立網上“留言信箱”,採取發帖子、留言和微信聊天的形式,定期選派政治教員在網上與青年民兵進行對話聊天,為民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寬闊的舞臺,使其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3.

從雪域高原到大都市,無論環境怎麼變,自律的本性不能丟——

他的心靈如冰山一樣純潔


從雪域高原到省城工作後,面對繁華的都市,有親友勸說他該好好想想自己家的生活了……


是的,這些年,他虧欠家裡親人太多,父親2014年病危時,他還在高原某倉庫任職,趕到家時父親已走了。母親也常年多病,腰間盤突出,行走困難,但他無法在身邊照顧。2004年,他妻子隨軍後,跟隨他在高原邊防流動,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兩個小孩出生後,由於常年在高原邊防一線,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談起這些,張貽龍禁不住淚花閃動。也因家庭這些困難,2017年組織上考慮把他平職交流到省城工作。他說:

“我是一名少數民族的農家娃,沒有黨的教育和培養,我怎能成長為一名團職幹部?因此,無論在邊關還是在省城,無論環境怎麼變,黨的恩情不能忘,自律的本性不能丟,只有甩開膀子加油幹才能對得起組織的關心和照顧。”


也許正是有了這份純潔的心靈理念,才支撐著他一直奮戰在“國動”路上,從未為個人的事情過多考慮過。


做為一名團職幹部,張貽龍勤儉簡樸,從來捨不得買件新衣服,兩個小孩要上學,妻子從邊防跟隨到人武部後,暫時沒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他一個人工資收入維持,日子過得緊巴巴。對此,也有同學提議趁他還在位置上,把妻子工作安排好、房子購買好等等。但他總是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到人武部任主官兼區委常委,手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有點權力,管錢管物管人。但他始終做到嚴格自律,所有工程一律公開招標,所有事宜一律在辦公室談,所有經費使用一律由黨委集體研究決定。對找上門來的工頭老闆,明來明推,暗來暗拒,始終按照黨章要求,認真履行黨員幹部應盡的職責,正確行使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忠誠”為黨為官兵服務。


曾有一位在街道基層武裝部任職多年的部長想提拔到其它的崗位,於是找到他,希望幫幫忙。他耐心的教育說,只要工作幹得好,推薦幹部是每一名領導幹部的責任,無需上門看望。


翻開張貽龍的履歷,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原蘭州軍區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後勤訓練優秀指揮員、多次被評為優秀機關幹部標兵和優秀領導幹部標兵、"崑崙衛士"、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這一串串閃光的榮譽印證著這位“崑崙衛士”的人格魅力。


區委書記曹再興介紹說,這位從冰山上走來的幹部,之所以能得到軍地幹部群眾的認可,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他的心靈如冰山一樣純潔,不管在任何問題上,只要涉及到利與名的事,始終一身正氣,堅持黨性原則,不以權謀私利,為“國動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這位部長起點“高”!

觀 瀾


為站在國動戰線末梢的“掄錘人”鼓掌


文丨 湖南省長沙警備區司令員 劉長進


與開福區人武部部長張貽龍的認識有一年多了,每次與他交流,心裡總有一縷縷情感在牽動。無論是何種感受,有一種情感是無法抹去的,就是他那顆如冰山般純潔的心靈、那份苗族人的樸實真誠、那份真正扎進基層為國動事業奮鬥而彰顯的堅韌。因此,從心底想為張貽龍這樣的國動人鼓掌!

翻開張貽龍的履歷,不難發現,他在部隊工作27年,都是身處基層,有13年奮鬥在新疆高原邊防線上,有8年一直戰鬥在喀喇崑崙山和藏北阿里高原之巔的“兵站”上,赴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邊防執行任務百餘趟。那種與惡劣環境抗爭的頑強精神,那種與生死較量的無畏精神,那種與親情愛情割捨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點贊與鼓掌!

2017年,在組織的關懷照顧下,他平職交流到老家省城工作。有人說,進了人武部,難得再進步。此時此情,在很多同齡同窗的朋友眼裡,在部分人武部同行同職的主官心裡,是該放下心來,為家庭、為妻兒想一想了。但他決不認這個理,跟基層武裝工作戰線上的“國動人”一樣,為夯實國防動員戰略大廈的基石,放下所有私念與慾望,再次擼起袖子,掄起捶子,紮根基層,一招一式的想武裝、建武裝、幹武裝。他的這份永遠不變的家國情懷,永遠不丟失的軍人本色,怎能不令人敬佩!

多為基層“掄錘人”喝彩,多為基層“掄捶人”鼓掌,要堅持和發揚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根本上實現“不讓基層吃虧”的目標,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提拔重用和表彰那些埋頭實幹、不尚空談、敢講真話、樂做實事、誠實守信的基層“掄錘人”,對那些為顯示自己的“能力”和“魄力”,在群眾面前誇海口、拍胸口,許下一些不負責、華而不實的空洞承諾的“機關人”,不能提拔重用;對那些時常扮演“兩面人”的角色,眼睛唯上不向下,對上跑跑顛顛,對下指手劃腳,整天心思圍著領導轉的“身邊人”,要擦亮眼睛,好好思量。大力宣傳報道守法紀、講誠信、說真話、辦實事的基層典型,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像張貽龍一樣,自覺做勤勤懇懇、撲下身子真抓實幹的基層“掄錘人”。這樣,一個單位方能風清氣正,部隊建設才能欣欣向榮。

○ 值班編輯:鄧慶召

中國民兵新媒體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