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嘉興中山路拾遺&3

天主教私立嘉興明德女子初級中學

位於嘉興市區中山路上的嘉興第三中學,它的前身是意大利天主教聖心會於1928年創辦的私立嘉興明德女子初級中學。該校原位於中山路拔貢弄2號,1938年校舍被日機轟炸而毀,後搬入此地。

這裡原本是天主教聖衣女修道院,環境優美,佈局和建築呈歐式風格,有著優美的哥特型尖頂的小教堂和四周是長廊相通的修女宿舍(人稱方天井)。

清一色女學生的明德女中,到了1951年7月開始“擴充名額,男女兼收”,從此明德女中開始有了男生的儒雅身影,並更名為私立明德初級中學。

1952年,嘉興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這座由意大利天主教聖心會創辦的學校,同年12月改名為“嘉興第三中學”。

2004年嘉興三中初中部和洪波中學初中部合併為嘉興實驗初級中學,學校再度搬遷至嘉興城南范蠡湖畔。

2008年11月,嘉興三中在舉行建校八十週年盛大慶典時,熊國紅副校長給人們留下了一句情深意切的話:“風吹不走明德女中歲月的年輪,雨刷不去嘉興三中成功的喜悅。”

嘉興中山路拾遺&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嘉興府孔廟 (嘉興市人民政府舊址)

嘉興府孔廟位於中山路西段(南起中山路——北止小西門橫街),原地名為縣前街。

唐代以來此地為嘉興學府,也是嘉屬七縣的最高學府,現舊跡消失。院內原有不少石碑,如董其昌書《嘉興府學重修明倫堂碑記》等碑刻,現已由市文物部門移至攬秀園保存。

據地方誌載,嘉興學府一帶,門前設有鏤空石雕欄杆,旁示有“文武百官經此出轎下馬”字樣。嘉興學府學宮前廳有大門、敞廳等,敞廳即大成殿,立有孔子塑像。

舊時嘉興城內有3座孔廟,分屬於嘉興府及嘉興、秀水兩縣,故有“一府二縣三孔廟”之說。其中嘉興府孔廟規模最大,它有殿堂齋舍73間,興衰起落,歷代都有重修和擴建,是一座紅牆黃瓦、金壁輝煌的古建築群。

嘉興府孔廟一直保存至民國初年,在抗日戰爭期間遭受過破壞。解放後為地(委)(署)機關,後為嘉興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原府明倫堂改作食堂餐廳。

嘉興中山路拾遺&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嘉興中山路 嘉興府孔廟舊址 (嘉興市人民政府址)

千年古剎祥符寺

舊時,嘉興名勝古蹟“七塔八寺”中的祥符寺,位於市區中山路現嘉興賓館內。

嘉興祥符寺是一座殿宇巍峨,遐邇聞名的千年古剎,始建於東晉興寧(公元363年)。

寺東嘉興學府,即嘉興府孔廟,也是嘉屬七縣的最高學府。

北宋祥符年間,朝廷賜“城西蕩田若干畝”,南宋乾道年間復賜“華亭官蕩田九百畝”於嘉興祥符寺,為此祥符寺中僧侶的給養很是充裕,為江南富廟之首。

抗戰勝利後,祥符寺前還可見到牌坊,山門匾額,紅底金字,上書“祥符禪寺”。

解放後,嘉興祥符寺劃歸嘉興專員公署範圍,祥符寺改建為二層樓的嘉興專署交際處,即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後為嘉興賓館前身。50、60年代的時候,中央來禾首長、國外賓客專住於此樓。

據考證,祥符寺的舊址上現還遺存著寺廟的老殿舊屋。

嘉興中山路拾遺&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嘉興中山路 火德廟舊址

嘉興火德廟舊址

嘉興火德廟原在嘉興南門外西南湖邊上,宋高宗建炎年間建造,後因戰事被毀。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嘉興知府齊政“為火政之重”,下令將火德廟遷至城內府衙(現子城)西北重建(即照片中現中山路禾興路口東南側)。

嘉興火德廟的建築和其他寺廟不同,是一座四周圍有高牆的石庫門建築物,具大宅院氣派。其廟門向東,“火德廟”三個大字,金色重描,刻在石庫門門額上。

走進紅色的廟門就是一殿,殿上兩側神壇上有很多尊神像。穿過一殿的石檻門,通向一個院子,石板鋪地,兩側各有禪房,院子中有一隻大香爐。

院子後還有一殿,神位上有一尊站立的佛像,面孔通紅,鬍子翹上,眼睛突出,就像一團烈火,這就是火神菩薩。兩側靠牆設有多個神位,供奉著各路神像。

相傳,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菩薩的生日。那時,每年的這一天,嘉興城鄉民眾都要自發組織,自籌資金,舉行一次祭祀儀式。來自各地的火神會人員,拿著祭品聚集在嘉興火德廟,點燭上香,紀念火神菩薩的生日,為當地百姓防火消災,祈福除難。

舊時,火德廟門前原有一條小路,南邊通向撥貢弄,北邊接著集街(現中山路),街的名稱也因廟而名,人稱“火德廟直街”。直街北端有一條市河流過,河上有橋名“火德廟橋”。

1937年火德廟被改成“日偽看守所”,當時監舍破舊,衛生極差,經常發生被關押人之間的爭風吃醋,鬥毆滋鬧的事件。新中國成立後,火德廟曾被改造為嘉興公安局看守所。

1984年中山路拓寬時“火德廟直街”,“火德廟橋”和嘉興公安局看守所都被拆除消失。

嘉興中山路拾遺&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嘉興中山路 韭溪明月舊址

韭溪明月

“韭溪明月”舊時嘉興的“嘉禾八景”名勝之一。

“嘉禾八景”有韭溪明月、茶禪夕照、南湖煙雨、瓶山積雪、杉閘風帆、禾墩秋稼、東塔朝墩、漢塘春色八個風光綺妮的景點。

清代嘉興知府許瑤光在《詠“嘉禾八景”》的“韭溪明月”一詩中寫道:

萬古清光勝蹟留,月波摟在韭溪頭。

白雲散盡長天碧,搖曳江城鐵笛秋。

“韭溪明月”舊址位於現嘉興中山路、禾興路東南側,此地原有一條小河名韭溪河,岸邊里巷民居鱗比,每到明月當空之際,人們都會到此吟詩賞月,讚頌自然美景,享受人生樂趣。

據載,韭溪河是一條橫穿嘉興老市區東西兩頭的長河,源頭來自大運河。另外,韭溪橋邊(現中山路、禾興路口)原有茶樓兩家,店名為韭溪茶社和月波樓茶社,都以地方風景名勝作店號而招徠顧客,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1984年,拓寬中山路時韭溪橋被拆除,而“韭溪明月”的景色早在韭溪橋拆除之前就已經消失。

中山紀念廳

舊時,嘉興中山路西頭建有一個公共體育場(現在中山影城和戴夢得址),嘉興各類運動會和大型集會都在這裡舉行。明清時期這裡是軍隊操演的校場,面積約有2萬平方米,當時北門外的校場稱北校場,這裡城內稱內教場。

圖中中山紀念廳座落在體育運動場以南,中山紀念廳最早是內校場的庫房,民國時期,教場改為公共體育運動場,庫房改成一個講演廳。1917年,民國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後把講演廳又改建成中山紀念廳。

中山紀念廳坐南朝北,是一座西式建築。廳內有會堂、舞臺、辦公用房及多層樓道。第四層建築是正方形鐘樓,東南西北有四座大鐘“中山紀念廳”五個大字寫在鐘樓北門外牆,十分醒目。當時這裡是嘉興城裡的最高建築。

1983年嘉興中山路拓寬之前,中山紀念廳曾掛有“嘉興少年體育學校”的校牌,後來,這座造型獨特,歷史文化價值頗高的美麗建築物,不知不覺地在城市建設中消失。

嘉興中山路拾遺&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百福弄

嘉興中山路百福弄南起中山路,北止小西門橫街,系一小弄,長261米,寬2.5米。百福弄原名百福坊,至元《嘉禾志》將百福坊列入嘉興府城七十四坊之一,並指明百福坊通往天慶觀,即後來的城隍廟(嘉興勤儉西路)。明、清時,這裡是仕宦望族聚居之處。

清乾隆年間,有百福老人美稱的錢載,辭官回鄉後居於百福弄。錢載(1708—1793),號籜石,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入直南書房。其存世作品有《枯木蘭石圖》、《新篁圖》、《蘭花》等。錢載本姓何,先祖居海鹽之甘泉鄉,明洪武十四年(1381),因戰事,何氏之子何裕被交付一錢姓撫養,遂改姓錢,後遷秀水(嘉興)。

康熙五十二年(1713),錢載始至曾叔祖錢綸光家,並拜見錢綸光之妻陳書,太夫人陳書的畫藝給錢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雍正七年(1729)錢載在一次鄉試落榜後,始專心臨摹陳書畫,並自出新意,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雲:錢載工花木蘭竹,得南樓老人(陳書)親傳,具有簡淡古雅、不假雕飾的特點。錢載晚年在這裡寫詩、畫畫 、聚友,以詩畫自娛,申展百福 ,頤養天年 。

錢氏舊居

嘉興錢氏一脈是明清嘉興望族中自是最大之一族,在年代上亦最長久,自明代正德年間至清代末葉,始終能保世滋大。

錢陳群一族世居海鹽,祖父時遷居嘉興。錢陳群官居刑部尚書,詩學精深,常與乾隆切磋和詩,深得乾隆敬重。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每次都召見錢陳群,曾一起在嘉興南湖煙雨樓聯句作詩,留下墨寶。錢陳群歸裡後,先住嘉興城內廣平橋百福弄,後搬至嘉興南門蓮花橋,此屋由族孫錢載居住。

錢氏舊居位於嘉興中山西路、百福弄口(原門牌號為中山路352號),一九八四年因中山路拓寬改建,此居屋被拆除。

嘉興廣平橋

廣平橋,是嘉興城區百福弄以南,接連中山路、天官牌樓的一座宋代建造的古橋。

橋北堍原有月波樓茶館,南堍是嘉興著名的郭氏“鐵如意畫室”,郭氏一族,畫家世代相傳,有:郭照、郭煦、郭蘭祥、郭蘭枝、郭蘭慶、郭蘭澤等。

舊時, 廣平橋下有一條小河名韭溪河,這是一條橫穿嘉興老市區東西兩頭的長河,源頭來自大運河。清末民初,有個書法家劉山農,晚年居於嘉興廣平橋,取室名為“種菜廬”。劉山農的書法初學蘇東坡,後參北魏,他慣於在方磚上蘸水習字,漸獲書學之八法秘奧。

1983年中山路拓寬改建時,廣平橋被拆除。

嘉興中山路拾遺&3|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

嘉興中山西路 大橋合攏 1985年10月

嘉興中山西路大橋合攏

1984年,時逢嘉興撤地建市一週年之際,嘉興中山路拓寬改造工程拉開序幕。

中山西路橋的建造是嘉興中山路拓寬改造工程中的重點建設項目,它打破了嘉興舊城框架的限制,東起鐵路立交橋,西跨京杭大運河直穿外環線,使中山路成了全市新老區的東西主軸幹道。

新建的中山西路橋是連接老城區與河西新區的紐帶,它使原長1500米的嘉興老中山路向西一直延伸,它帶動了嘉興西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建設。

中山西路橋是當時市區城河上最大最長的橋樑,據地方誌載,該橋兩端引坡的全長有308米。圖為1985年10月,正值中山西路大橋合攏,那天,中山西路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城鄉男女老少紛紛前來慶賀。

中山西路橋1985年12月29日通車,1986年全面竣工。

--END

文.攝影/龐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