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改變到底有多難,究竟能不能成功實現改變。

一直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看了武志紅老師的書,聽了陳海賢老師的課,我瞭解到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人的行為、思維進而影響各種關係的建立。接下來的內容來自我對陳海賢老師課程的學習結果。

01 改變為什麼這麼難?

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一年總有那麼365天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想著怎麼改變。於是每年、每月、每天,總有人明著暗著給自己立下花樣繁多的flag,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改變很難發生,即使發生了,也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於是就有了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flag打臉日常。

改變難嗎?

確實很難,難在你的心裡。你的內心就像魚缸裡的魚,看似自由自在,其實是被限制了。

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在講改變之前,你有必要了解一個詞,“心理舒適區”。各種勵志文章都在鼓動你走出舒適區,也有的媒體在講“我連個舒適區都沒有,我往哪走”。

心理舒適區,並不意味著舒適,也不是熟悉的環境。而是你遇到事情時熟悉的應對方式。

在你過去的成長經歷中,你自有一套應對機制,用來處理各種情況。這套應對機制你用了十幾、甚至幾十年,你得心應手。例如你遇到危險是戰鬥還是逃跑,遇到困難時拖延還是解決問題,這些都是你的應對方式。

這種熟悉的應對方式,打造了你的心理舒適區。

而改變就是需要你走出心理舒適區,打破原有的應對方式,建立新的應對方式。乍一看,很簡單,實則實施起來,非常難,你過往的打臉經歷就是最好的佐證。

02 怎麼實施改變呢?

第一步,你需要走出心理舒適區,用行為打破“魚缸”這個限制。通過特殊的句式訂立flag,用刻意的行為頻率增強某種心理暗示,打造環境的場。

例如,你想改變自己熬夜玩手機的這一行為。本人親測有效,你可以嘗試。

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你flag的內容可以是“如果我有了睏意,我就上床”,很簡單對不對?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因為用了特殊的固定句式,而帶有很強的心理暗示,進而促進行為的發生。

接下來,你需要打造一個睡眠的“場”,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帶上床,上床就只能睡覺。這種場的打造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的運用。

到了睡前玩手機的時間了,你先把手機調靜音,在床以外的地方玩。如果你有了睏意就立即上床,但是手機不能帶上床,只能放下。當你躺在床上的時候,也不會因為手機消息的提示音讓你因為查看消息再刷上一個小時。

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除了需要上面的直接行為的改變,還需要思維上的發展。

第二步,認清思維模式,開啟良性循環的自驅動。一般來講思維模式簡單分為防禦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心理學上有個流派,叫自我決定論,認為推動人自我發展的內在動機,主要有三個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勝任感。安全感主要來自人際關係,尤其是我們和媽媽的依戀關係。

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如果你小時候的安全感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你就會陷入一種防禦型的思維模式。你所有行動的重心都是想方設法的避免傷害,通過縮小空間來獲得一種安全感。

這種人通常很在意別人的評價,一點點批評意見就會讓他焦慮萬分。因為太在意就會失去行為的自主性。這種防禦型思維模式就是我們改變的最大障礙。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是通過改變我們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發展出對世界更靈活的應對方式,它是在不斷髮展進化的。我們需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年初立的Flag,還會一如既往的打臉嗎?

成長型思維讓我們保持良好的自主性獲得勝任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以上內容源自 得到APP 李海賢的《自我發展心理學》課程

記得關注,更多詳細實操方法會在後續繼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