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非產糧區要不要屯糧食?

清風伴流雲


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到現在,我們國家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大面積降溫,新疆、寧夏的西北地區紛紛下起大雪,而專家也給出這次全國大面積降溫為“非典型”降溫,意思是說近十年來非常罕見的降溫。春耕在即,今年國內出現“非典型”降溫,糧食的產量肯定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再把眼球放到國外的話,就會發現目前國外受到疫情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當中更為嚴重,截至今天國外確診患者超過280萬人,死亡人數更是超過19萬人,可以說每天一覺起來,國外新增確認人數都是好幾萬,這種情況下,今年咱們有沒有必要家裡面囤點糧食呢?

要想知道今年要不要囤積糧食,那咱們首先就要知道今年國內的糧食價格有沒有可能出現上漲?或者說出現糧食短缺現象?只有弄清楚了這兩個問題,咱們的答案自然就清楚了。下邊老張就簡單談一下我的個人理由:

國內糧食儲備相對充足。我們國家有18億畝基本農田的保障,再加上咱們國家地域遼闊,所以不光每年糧食總產量體量巨大,而且糧食種類齊全,這就從根本上保障了咱們居民用糧。或許有人會說咱們國內大豆需求9/10靠進口,但是這不意味咱們國內大豆缺口真的就這麼大,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這幾年咱們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推出“大豆振興計劃”,通過提高大豆補貼都方式直接鼓勵農民種植大豆。其次咱們國家葵花籽、花生、油菜等其他大豆替代品也比較充足,所以說實際上大豆缺口並非完全沒辦法填補,至於其他糧食作物,更是如此。

全球多個國家糧食禁止出口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現在由於全球疫情肆虐,多個國家對於疫情防治心裡沒有底,所以禁止糧食出口,但是目前全球糧食被沒有這麼嚴重。今年影響糧食需求的最大因素目前看來是東非蝗災,但是蝗災主要影響的是東非和中東地區,這個地區殊為敏感,是各個世界大國勢力角逐的地盤,而偏偏這個地區糧食需要大量進口,所以手裡握有糧食就有了談判的籌碼,所以禁止糧食出口只是假象,我們要理性看待。

雖然現在已經到了春耕季節,疫情也會對春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目前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老張認為產生的影響,咱們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減少。咱們國家是一個糧食大國,連續三年來國內水稻都取得了豐收,水稻總產量連續三年上升,因此在老張看來,世界的糧食價格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但是咱們國內的糧食價格目前看來出現較大範圍的漲幅基本上不太可能,這也意味著咱們國內的糧食比較穩定,所以目前看來囤積糧食並不是必要的,但是可以適量的囤一些。不知道大家怎麼覺得呢?









相識便是緣分2017


我覺得這是兩個維度的問題,第一個我們是否需要儲備一定量的儲備,以備不時之需;第二個是是否需要因糧食短缺的傳聞去儲備糧食。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是必要的的,老話說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即使不是面臨非常的時刻,我也認為需要儲備一定量糧食,儲備的量大概有一個月左右的需求量為宜。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就認為大可不必了,主要你有第一個問題中所說的常備儲量,如果只是短時間的餘缺,你完全是可以撐過去的。說回我們國家的糧食狀況,我個人認為吃是肯定夠的,但前提在你不挑的情況下。比如說,我們國家的主糧除了大米,還包括了玉米、土豆等等非常規意義上的主食,但我相信真到了那種時刻,你也不會去挑了。從這個角度而言,糧食肯定會有,但對個別品種的需求這就真的不好說了。


都說不易


官方數據我國糧食自給率95%,其中口糧基本能滿足需求,個別品種如大豆的缺口較大。下面做兩種極端條件下的假設。

假設一: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完全中斷對我國的出口,我國糧食只能靠國內生產。列幾個簡單的數據,我國人均糧食產量1949年是209公斤;1961年是207公斤;1977年是298公斤;1984年是390公斤;1996年是412公斤;2015年是452公斤。按官方數據我國糧食只有5%的缺口,那麼按15年的數據大概換算也就24公斤糧食的缺口。換句話說,再怎麼也不會比60、70年代缺糧,餓不死人,但相對的肉食會減少,糧食價格會上漲,個別品種糧食會短缺。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人均糧食產量的算法是我國糧食總產量除以人口數量,但是糧食有很多用途,不會全部都算是我們的口糧。例如可以用來餵養家禽家畜、釀酒、製作工業酒精等,還可以出口賺外匯。上面的數據中1961年人均糧食產量比1949年的差不了多少,為什麼會出現饑荒呢?原因值得深思。

假設二:官方數據不準確。那就哈哈不好說了。

綜上所述,不管是哪種情況,屯點糧食很有必要,但是糧食的保質期有限,怎樣屯是個很大的問題。我的建議是:一、家裡如果有地,還是不要拋荒了,找人種個一畝三分地,養點雞鴨鵝之類的,即使糧食充足,自己吃也是挺好的。二、家裡實在沒地,大米這些就不要囤太多了,不好保存,屯再多沒有用。可以在今年秋天時屯點高度白酒或米酒(散裝即可,注意保存),另外可以備點植物油和動物脂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