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難處,看完真的想生二胎了

作者:Lady丸子啊
我們這代獨生子女面臨著一種獨特的心理困境。

我們先從一個家庭的故事說起。

40多年前,一個普通家庭裡有四個兄弟姐妹。大哥叫“不委屈”,二姐叫“不生氣”,三妹叫“不懂事”,四弟叫“不麻煩”。

他們的父親每天忙工作養活一家六口,母親天天忙打理一家六口家務,忙得轉不開身。

一天,妻子外出買菜,父親下班回家,發現廚房地上碎了好幾個雞蛋,頓時火冒三丈,抄起掃把,把四個孩子趕到客廳裡,厲聲質問: “誰幹的?”

四個孩子面面相覷,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得老老實實聽父親訓話。

父親發了一通脾氣後,紅著眼,瞪著幾個孩子,讓他們“坦白從寬”。

大哥“不委屈”撲通一聲跪下了:“爸,都怪我,是我沒有照顧好弟弟妹妹,只顧著自己寫作業,沒有看好他們。您要打就打我吧,我皮實,弟弟妹妹還在長身體。我以後一定當好哥哥,管著他們,不讓他們去廚房搗亂!”

父親聽完,火先消了一半,心想,我大兒子果然是個能扛事的,平時照顧弟妹也盡心,這事本來和他沒關係,他為了弟妹主動承認錯誤,帶了個好頭! 想著想著,父親的臉色就好了幾分。

最善於察言觀色的二姐“不生氣”一看,馬上過來給父親按肩膀捶背,柔柔婉婉地說:“爸,您別生氣了!您可是家裡的頂樑柱啊!您氣壞了我們怎麼辦呀?這種小事您就別往心裡去了,我這個做姐姐的教訓他們就行了,你先休息會。”

說完,二姐回頭對兩個小的說:“讓你們平時沒事別進廚房,你看,惹得咱爸多不高興?爸賺錢多不容易啊!咱們一分一毫都不能糟踐!快過來,給爸賠禮道歉!”

父親一邊享受按摩,一邊聽著二女兒的馬屁,心裡越發舒服,心想:果然女兒就是貼心小棉襖,我想說什麼她都知道,又懂得體諒父母,太會疼人了,不知道將來便宜了哪裡的野小子!

三妹“不懂事”看著面色越來越好的父親,立刻轉身去到了一杯熱茶。由於人小力弱,顫顫巍巍地把茶杯端到父親面前,聲如蚊蠅地說:“爸爸別生氣了,爸爸喝茶!我跟著哥哥姐姐學習,我真的沒去廚房。”說著說著眼眶都紅了,大顆眼淚在眼眶裡滾動。

父親一看,頓時心軟了,他知道三女兒向來乖巧懂事,從來不會調皮搗蛋。接過茶杯,還微笑著摸了摸小丫頭的頭頂。心想,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我這個爹當得真好!

最小的四弟“不麻煩”還不太會說話,他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看著這一屋子人,突然嘴巴一撅,眉毛一皺,尿褲子了!

屋裡頓時一片手忙腳亂。父親抱起了小兒子,二姐拿來了換洗衣褲,三妹拿起玩具哄著小弟弟,大哥一看這裡沒他的事,撿起父親拿來的掃把,默默去廚房把碎一地的雞蛋收拾了。

母親買菜回來,正看到這幅場景,對父親說:“你今天怎麼提前回來了?你沒跟孩子發脾氣吧?今天我做飯的時候,廚房裡進了只野貓,我光顧著趕貓,不小心把雞蛋打翻了,所以上街又買了幾個。”

父親被小兒子的一泡尿一打岔,早忘了自己的氣,見真相大白,滿不在乎地說:“嗨,這點小事,值得我生氣嗎?”

吃飯時,父親習慣性往兩個女兒碗裡夾菜,母親偶爾關心下默不作聲的大兒子,父親便說:“他那麼大個人了,別把他當小孩子!”

父親的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有氣就撒是他不二的原則。對他來說,這是身為父親的權力。自然而然地,孩子們也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流程,消解父親的怒火。

這一套分工,讓孩子們在成長中慢慢固化了自己的個性。

大哥習慣了隱忍和擔當,同時也贏得了弟妹們的敬重。他學會了收藏自己的委屈,心理上也不會依賴父母。他在外面是人人敬重的老大哥,朋友很多,排面也很廣。但他最後不顧父母反對,和一個家庭條件一般,但同樣忍讓的女子結了婚。在他的新家裡,他不用再隱忍受委屈,他有脾氣就發,對孩子也扮演著嚴父的角色。

二姐越長大越人精,天長日久她磨練出了察言觀色的本領,知道什麼時候該討好,什麼時候該勸說,什麼時候要威,什麼時候要慈。她在單位如魚得水,人人稱讚。她嫁給了一個事業同樣順遂的人精,生活中兩人默契十足,即使有情緒也能通過溝通解決掉。身邊的人都說,二姐不生氣脾氣真好、情商真高,出了什麼事都願意找她商量,聽她的建議。隨著事業越走越高,二姐夫婦在家裡在事業傷都成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三妹因為從小聽話懂事,一直是全家的掌中寶,她習慣了哥哥姐姐幫她解決所有問題,雖然有些單純內向,唯唯諾諾,但也諸事順利。後來她沒敢遠嫁,主動承擔了回家照顧父母的責任,最煩惱的事是過年時該給哥姐送什麼樣的禮。

四弟不麻煩其實很倔強,但他得到父母的寵愛卻最多,最小的孩子在家裡理所當然受著優待,堅持認為父母的一切都應該由他來繼承。他非常羨慕“扶弟魔”家庭,總是幻想著姐姐有一天幫他把終身大事連帶車子房子一起解決了。父母為他操碎了心,但他學會了二姐拍馬屁的本事,知道父母只需要哄一鬨就萬事大吉。

我們的父母都是從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童年記憶裡,根本沒有“獨生子女”這個物種。他們只懂得當一個“有脾氣”就發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想法事什麼意思。

大哥不需要父母尊重,因為他有朋友和弟妹的敬重;

二姐不需要父母尊重,她能圓滑地處理好大多數衝突和矛盾;

三妹不需要父母尊重,她通過對哥姐的模仿,很少行差踏錯;

四弟不需要父母的尊重,給他擦屁股的人太多了,他只需要鬧騰一會,想要的就會送到他手上。

面對父母,大哥可以“遠”,二姐可以“勸”,三妹可以“學”,四弟可以“浪”。

但獨生子女的環境裡沒了手足,面對的是父母200%的關注,任何錯誤都無所遁形。他們的行為沒有哥姐在前面引領,壓力沒有弟妹在後面分擔。只能天真地幻想,總有一天能改變父母,進而改善自己的境遇。

可是,他們的父母始終不滿意。父母們很惱火,明明已經學會了上一輩的“成功示範”,過去父母管教4個孩子的功夫,他們卻連一個孩子都搞不定。他們享受不到父母當年“認錯——勸說——關懷——轉移注意力”的全套流程,常年積攢地怒火始終不能徹底消除,於是對孩子越來越暴躁。

我出生在80年代中,這一代獨生子女其實很痛苦,情緒沒有手足可以傾訴,無助時沒有哥姐可以依賴。當我們把這些需求和想法擺在父母面前時,換來的卻是誤解和漠視。

父母們很難理解, 其實我們既沒有一個哥哥幫忙找場子出頭,也有沒有一個姐姐抽絲剝繭的分析和勸說,既沒有妹妹的崇拜鼓勵,也沒有弟弟的熱情討好。

我們只有父母,永遠感受不到滿足的父母。

父母其實很需要有人來按摩他們的靈魂,但大哥三妹四弟都沒有學會這項技能,更不用說他們的孩子了。

所以,獨生子女在面對父母時,必須按順序扮演好四種角色——承擔者、勸說者、順從者、轉移者,不委屈、不生氣、不麻煩,乖巧懂事。

實際上,要求你比父母更成熟、圓滑、精於世故。

所以,當我們與父母產生衝突時,必須先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然後順著父母的思路,贊同他們的想法,避免衝突,慢慢一步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分析自己的合理性;然後要做足順從的姿態,滿足父母的權利慾,讓他們回到穩定的情緒狀態中;最後適當地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博得他們的同意後,再延遲地滿足自己的想法。

子女在面對強權父母時,無論多委屈、無論多無助,也只能收起對父母的依賴和幻想。

要知道,這一代父母根本沒有掌握如何與獨生子女相處的方法。社會上也沒有哪一個通俗的作品,能夠揭示這一深層次的矛盾。

獨生子女的寂寞、獨生子女的為難、獨生子女的無助,都掩蓋在“完整享受父愛母愛”這個大光環的下面。沒人有告訴這批父母,你們懂得怎麼愛獨生子女嗎?

所以,寂寞的你,儘量找到可以傾訴,可以商量問題的朋友吧,代替你缺失的手足之情。幫助你儘快排遣負面情緒。

為難的你,去找找家裡有沒有“二姐”類型的親戚,聽ta講講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好好學習怎麼勸說父母。

無助的你,只能努力提高情商,慢慢做到自我調節、自我消化,努力解決問題。而不是舒舒服服地等著父母突然有一天變得“理解”你了。

把這當成一場修煉吧,好好去愛你最親近、也是最容易傷害你的這兩個人。這樣你就能夠面對世上大多數問題,坦蕩自信平靜地生活。

獨生子女的難處,看完真的想生二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