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給學派呼籲:疫情後要推進醫療體制改革

本報記者 左永剛

“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有特別的免費收治,這和常規的救治有區別,這是應急的託底。在抗‘疫’之後,我們一定要不失時機地推進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實現中國現代化戰略所要求的醫療衛生體系升級進步目標。”4月25日,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公開建議說。

當日,賈康在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的2020年第一季度宏觀形勢分析會上提出了上述建議。賈康認為,我國要有全套醫療服務體系,即要在託底上更全面展開全覆蓋、全譜系的醫療服務系統,要打造差異化的供給能力。

本次論壇主題為:“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提升民眾健康水平”——疫情下金融如何服務醫療體制改革,將聚焦於公共衛生防疫、醫療制度改革、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等熱點話題展開深入交流討論。賈康以“從抗擊疫情聯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思路的探討”為主題發表演講。

賈康表示,從當下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來看,應該以全局性的戰略思維,更深入地思考和研討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在“健康中國”概念之下,整個醫療衛生體系基本功能,是要放在“防病治病”四個字上。

賈康認為,這一體系至少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第一,在整個社會生活裡,我們必須有衛生防疫體系,而且這個體系要一直滲透到基層,從城市到鄉村,都必須以行政架構把這樣的衛生防疫體系全覆蓋;第二,必須要有基本醫療的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是託底的事情,整個社會必須把這個底托起來,它屬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第三,要有全套醫療服務體系,即要在託底上更全面展開全覆蓋、全譜系的醫療服務系統。從整個社會來說,要打造差異化的供給能力;第四,與前面三個層次上整個運行相關的藥品和醫療用具供給體系。

賈康表示,按照上述四個部分的理解,把它們放在一起可以有個概括的認識:前面兩部分更多側重於純公共產品。防疫和託底的醫療服務接近於純公共產品。這一部分供給由政府牽頭形成有效供給;而就後兩個組成部分來看,要更多地側重於和市場兼容的供給機制。

“在政策託底之上,把後面兩個組成部分更多和市場對接的相關問題合在一起,應該說我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多樣化展開的複合體系,要在供給體系意義上達到全譜系,能夠覆蓋社會中多種多樣的醫療服務需求,這是其供給功能的客觀需要。”賈康認為強調。

賈康認為,在抗疫之後,基於更豐富的實踐,總結相關的一些理性認識,要不失時機地推進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實現中國現代化戰略所要求的醫療衛生體系升級進步目標。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網 左永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