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獲問題口罩8900多萬隻!疫情期間繼續嚴打假冒侵權

在國新辦今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甘霖透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從重從嚴從快查處一批製售假冒偽劣口罩、防護服、醫藥酒精、消毒液等案件,查獲問題口罩8904.6萬隻,查獲其他問題的防護用品41.8萬件。

同時,甘霖還介紹了最新發布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2019)》,指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取得新進展,營商環境優化取得新進展,投資貿易更加便捷。目前,31個省(區、市)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全部調整到位,形成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格局,修訂、廢止400多部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及相關規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所列事項由2018年的151項縮減到131項,新辦企業基本實現不超過5個工作日。

(1)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獲得國際社會讚譽

2019年,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開展重點領域整治。我國在互聯網領域,開展“劍網”“鐵拳”等系列專項整治,解決侵權假冒高發多發、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在農村地區,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林木種苗質量抽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在進出口環節,強化監督檢查、開展“龍騰”行動,把好進出境國門。在重點民生領域,開展“保健”市場亂象整治、地理標誌專項整治等,保障權利人和消費者合法權益。2019年全國知識產權系統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3.9萬件,同比增長13.7%。

二是強化司法保護力度。2019年,公安機關破獲侵權假冒偽劣犯罪案件1.6萬餘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9萬餘名。檢察機關批准逮捕涉及侵權假冒偽劣犯罪案件9200餘件、1.6萬餘人。全國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48萬餘件,審結47萬餘件。

三是創新執法監管方式。按照國務院部署安排,推進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建設“互聯網+海關”一體化平臺、全國網絡交易監測平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統一電子受理平臺等系統,推進智慧監管。

四是推進部門區域協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強化合作,其中6部門聯合開展全國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13部門聯合開展“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簽訂《長三角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淮海經濟區10城市建立市場監管執法協同協作機制。

五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雙邊交流穩步推進,中歐簽署關於結束地理標誌保護與合作協定談判的聯合聲明。中日韓、中蒙俄、金磚五國等多邊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參加國際組織開展的“奧普森”“盤古”“網鷹”“健康女神”等專項行動,取得積極戰果。

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優化營商環境的不懈努力獲得國際社會讚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位列14,較2018年上升3個位次。世界銀行發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排名從2018年的第46躍升至第31位。

(2)查獲問題口罩8904.6萬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口罩、額溫槍等防護用品一度緊俏,一些不法分子藉機製售假冒偽劣防護產品,包括熔噴布等原材料,損害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擾亂了市場秩序,甚至影響社會穩定。

2月4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網信辦、公安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藥監局等8個部門聯合開展打擊整治非法制售口罩等防護產品專項行動,重點打擊四類行為:一是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產品及過期失效產品的行為。二是嚴厲打擊以普通非醫用口罩冒等充醫用口罩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為。三是嚴厲打擊生產銷售無生產日期、無廠名廠址、無產品質量合格證明等三無產品,以及冒用認證標誌等質量標誌的行為。四是嚴厲打擊商標侵權、假冒專利、仿冒混淆等行為。

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和聯防聯控機制相關部門都迅速行動,上下協作,依法從重從嚴從快查處一批製售假冒偽劣口罩、防護服、醫藥酒精、消毒液等案件,同時及時曝光典型案例。

截至4月24日,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出動執法人員1192.7萬人次,檢查經營戶是1589.5萬戶,查獲問題口罩8904.6萬隻,查獲其他問題的防護用品41.8萬件,查獲問題消殺用品的貨值是760.9萬元,累計查辦非法制售口罩等防護用品案件29906起,其中立案查處案件26605起,罰沒款3.5億元,案值3.1億元,移送公安機關案件757起。

例如,2020年2月3日,湖北省荊門市市場監管局根據市場檢查發現的線索,對荊門市掇刀區眾普大藥房立案調查。經查,當事人銷售的20萬隻標稱“飄安”牌一次性使用口罩為假冒產品,且不能說明合法來源。荊門市市場監管局依法責令當事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處罰款40萬元,並將上述涉嫌犯罪線索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目前,公安機關已將該案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一方面繼續保持打擊製售假冒偽劣防護用品的高壓態勢,使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權益、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據介紹,2019年,我國商標註冊平均審查週期已經縮短至4.5個月,高價值專利週期審查壓縮至17.3個月。

(3)打造不敢侵犯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務。

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負責人李劍介紹,2019年,我國進一步健全知識產權審判體系。2019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設立,統一受理全國範圍內專利等技術性較強的知識產權上訴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南京等21個城市中級人民法院內設專門審判機構,跨區域集中管轄部分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加上2014年成立的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至此形成了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知識產權法庭、32家高級法院、3家知識產權法院以及部分中級、基層法院共同組成的知識產權審判新格局。去年,全國法院共受理知識產權各類案件48萬餘件,審結47萬餘件,收結案增幅突破40%。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還介紹,2019年11月,新修訂的商標法將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倍數,由修改前的3倍以下提高到了5倍以下,出臺規範商標申請註冊行為若干規定,規制商標囤積註冊等行為。目前,專利法修正案草案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其中也明確建立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大幅提高侵權代價。

截至目前,在全國已建設31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20家快速維權中心,為市場主體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2019年,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了78.98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