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的出路為什麼有人說在“民謠”?

馮博大


詩歌與民謠,尤如百花園裡兩朵豔麗的奇葩。

詩歌有詩歌的優點,民謠有民謠的特色。

詩歌可以學習民謠的原始古樸率真富有哲理的簡潔通俗的易於譜曲歌唱的特性。

民謠可以共融詩歌的抒情性廣博深遂和高度性。

詩歌是粗曠與柔美的結合體。

民謠是民俗與鄉味的廣場舞。

詩歌是厚重與高深的標誌物。

民謠是民俗傳統的原汁原味。

屈原《離騷》把詩歌帶到遙遠古國戰亂和民不聊生的留下時代傷痛的高度。

《彭湖灣》民謠歌曲把歌聲唱到童年外婆的人性柔軟的深處。

詩歌是詩歌,民謠是民謠。兩者不能互換,也不能代替,但他們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取長補短。

詩歌的出路不仿民謠的鄉土性,通俗性和帖近現實真實性,可以融入民謠的這些優秀的特點。但民謠並非詩歌的唯一出路。

詩歌要比民謠的歷史性價值性厚重得多。

詩歌是人類歷史進程的記錄,是人類生死存亡的枯榮的見證,是人類歡樂或悲憤而情感渲瀉的史詩。

詩歌是大家閨秀而民謠小家碧玉,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88何明遠


謝謝!我雖說是半瓶子晃盪,願意欣賞,粗糙演講;也認為中國詩歌的出路給民謠有大的關聯。

如“鋤禾日當午,漢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幾句流行幾千年,玩童老嫗皆會念;主要是既接地氣又特別實際,寫的再好語調再高,不能獲得大眾認可……。

俗話說得好,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詩歌的弘揚,能否離開民眾這個大講堂。您說呢?


華夏梅花拳俱樂部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說得有道理,詩歌最早起源於民謠,從勞動人民日常勞動的號子裡,記錄發展起來。可以說沒有民謠就沒有了詩歌,民謠是詩歌存在的一塊沃土,這是無庸置移的。

第一,詩歌必須根植土地。俗話說"詩人要立於地",詩人要是離開了這塊土壤,就會成為無根之草無本之木。舉個例子來說吧,唐代有一首著名的詩《憫農》,就是作者李紳感同身受的生活在農民中間,自己真正的觀察出農民的辛勞,體會到了農民的疾苦,最終完成了佳作。可是後來李紳作了朝廷的大官,也是魚肉鄉里欺壓百姓,就再也寫不出像《憫農》那樣膾炙人口的詩歌了。

第二,詩歌的道路應該走入尋常百姓家,不能變成了"陽春白雪",那樣就會真正的"和者該寡"了,詩歌也就沒有發展了。詩歌要真正的成為"下里巴人"就會興旺發達,越來越好。不在詩人的名氣有多大,在於被不被群眾所接受?過去很多的無名氏寫得好詩,也是流傳千古,像北朝民謠《敕勒歌》至今婦孺皆知,朗朗上口。

第三,要去反映群眾的生活,不能都是些風花雪月,無病呻吟之作,這個才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方向,才能再創輝煌。

囉哩囉嗦說了這些,這些都是個人的看法。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的鼓勵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