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徐茂娜

影視劇《如懿傳》開播之初,有關於弘曆選福晉的情節,弘曆作為男主當然想選自己最愛的女主角青櫻為福晉,但事與願違,女主只是成為了他的側福晉。最後選秀結束,寶親王弘曆有了一個正福晉,一個側福晉,以及一位格格——高氏。

《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從小我們看過的影視劇裡,有一部《還珠格格》,那裡的格格意思是清朝皇帝的女兒,可在《如懿傳》中,“格格”這一稱呼,卻是皇子的妻妾,地位低於側福晉,這是為什麼?

何為格格

格格這個詞彙,是滿語裡面“小姐”的意思。後金時期,整個滿貴族的女兒,都可以叫做格格,比如親王的女兒可以叫做“和碩格格”,郡王的女兒就叫做“多羅格格”。但是在皇太極入主中原奪得皇權時,為了維護統治進行漢化時,皇帝的女兒不再叫做格格,皇后所生的女孩子叫做“固倫公主”,妃子所生則是“和碩公主”。

我們童年的回憶《還珠格格》,裡面的女一號小燕子能算是皇帝的養女,而紫薇也非正宮皇后所生,她們都應該稱為“和碩公主”。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說明她們倆是遺落在民間的明珠,所以才稱“還珠格格”。

《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後來隨著滿清皇室逐漸漢化,皇帝的女兒是公主,皇親貴胄的女兒就是格格,這就是清朝對於格格這一稱號的正式規定。但是在不那麼正式的情況裡,格格也被用來稱呼其他地位高貴的女子。另外,皇子府中的有些低位侍妾,也稱為格格,就比如《如懿傳》中的高氏。

歷史中的紅顏格格

首先要來說道一下的典型例子,就是《如懿傳》中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高晞月。高佳氏是漢軍旗包衣出生,她的身份和正福晉富察氏以及側福晉輝發那拉氏相比差了許多,所以在選秀之時,她只能成為寶親王弘曆的侍妾,為了名號好聽一些,府裡的人都稱她是格格,雖然最後封妃,但是到死她都在遺憾有一個拖累自己的家世。

《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和她一樣同為格格的還有海蘭,也就是之後五阿哥的生母,愉妃娘娘。愉妃娘娘也是漢人,本來是弘曆王府中的繡娘,有一次醉酒時,寶親王寵幸了她,奈何她的出身太低了,寵幸之後連侍妾身份都沒有得到便被忘記了,幸好女主角青櫻善良,幫助這個可憐的女人成為了侍妾,但是成了侍妾之後,她因為出身依舊被很多人看不起,被府裡下人刻待,被身份高些的姐妹欺負。

《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弘曆的侍妾們也不是個例,《清史稿》載:雍正帝的孝聖憲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弘曆的母后鈕鈷祿氏,在雍正還是皇子之時,也只是府裡的格格而已。她年輕時也經歷了不少磨難,什麼被送出宮清修,份位升降,幸好最後母憑子貴,成為了孝聖憲皇后。獲得了一世福澤綿長。

皇族無情,紅顏冷清

看著這些女子們,本來可以尋一個家境殷實的小康之家嫁了,成為小戶主母,安安穩穩地度過餘生。可是家族或是自己非要去趟滿清貴族這一趟渾水,最好的結果就是像孝聖憲太后,早年充滿折磨,但是最後有了指望。

但是她們的母家也比不過正室福晉,連側福晉也比不過,想要母憑子貴,得不到母家支持,若無皇帝長久的寵愛,難度也不小。最後的結局,可能是高氏那樣,在深宮中青年病死,死後得到象徵性的追封,也可能像海蘭那樣,想要安安穩穩地度過餘生,最後卻兒子早逝,黑髮人送白髮人不說,還一生困於宮中,孤老而死。

《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福晉就不一樣了,母家支持,自己又有名分,新皇登基以後,有機會成為皇后,生下的孩子也是嫡出子,就算朝代更替,新皇在禮法之中也不得不尊稱自己一聲太后,讓自己安度餘生。

那些曾是格格的低位女子,也只會成為後宮裡一絲冷清的嘆息,或被陪葬,或是去看守皇陵,或者在某個角落等待死亡。

《如懿傳》中,王爺的妾為何叫格格,而非側福晉,二者有何區別?

那些侍妾,之所以叫做格格,不叫福晉,也不叫側福晉,是因為機遇,也是因為身份的鴻溝。最後她們只剩下的,只是後宮中的一縷孤魂。(期待您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袁史”)

參考資料:《如懿傳》《還珠格格》

百科詞條“格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