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夾江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以環境治理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重點,加大投入,從“退城入園”到產業結構調整,從“煤改氣”到能源結構變化,從“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到“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汙染防治攻堅戰,“十三五”期間,夾江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2016年

全縣PM2.5年平均濃度93.9微克/立方米,是國家標準的2.68倍。重汙染天數 56 天,優良天數162天,優良天數率為44.3%。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2017-2020年全縣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為78.3微克/立方米、59.7微克/立方米、47.6微克/立方米、35.2微克/立方米(1-10月),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分別為224天、255天、295天和262天(1-10月),優良天數比例分別為61.3%、69.8%、80.8%和85.9%(1-10月)。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2018年 全縣15條河流中,Ⅳ類及以下水質河流10條,Ⅲ類及以上水質河流5條。2020年,Ⅳ類及以下水質河流僅剩1條、Ⅲ類及以上水質河流達到14條,全面消除了Ⅴ類黑臭水體,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可控,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均創歷史最好水平,三大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了從“打好”到“打贏”。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組數據的背後是退城入園綠色發展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夾江是中國西部瓷都,產能佔全省的77%,全國的7%。長期以來,由於工業結構單一,佈局不合理,縣城周邊集中了眾多陶瓷企業。2017年,縣委縣政府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建立汙染企業和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全縣共退城入園或關停轉型企業38家,關停煤氣發生爐271座,陶瓷生產企業從98 家整合到目前的59家,生產線從152條下降到94條。105臺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停用拆除,年減少工業用煤量90萬噸。2020年,當其他陶瓷產區面臨“煤改氣”的陣痛時,夾江作為全國四大陶瓷產區中唯一實現工業窯爐清潔能源化的地區,正大力推進陶瓷巖板基地建設,在綠色發展道路上乘風破浪。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組數據的背後是科學精準施策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汙染治理是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引領。夾江縣率先在全市建成縣級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平臺,納入監測點位17個。繪製完成全縣汙染源區域分佈圖,開展了大氣汙染源解析,實施激光雷達走航,重點掃描、探測城區道路和周邊企業排汙情況,率先在全市開展顆粒物固定平掃觀測。投入118萬元建成全市首座傳輸通道空氣自動站,7個鄉鎮微站建設已進入招投標程序,微站建成後將率先在全市開展對鎮(街道)的空氣質量考核。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組數據的背後是強化監管大力治汙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委託省環科院編制了《夾江縣2019-2025年空氣質量達標規劃》,將143家工業企業、34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12家散亂汙企業,259家餐飲企業納入整治企業名單。76家企業環保投入約5.9億元,共建有脫硫設施65個,脫硝設施30套,除塵設施206套。35家企業已安裝在線監測系統44套,實時數據在企業門口對社會進行公示,在線設備安裝量位居全省前列。實施堆場料場封閉和無組織排放設施改造54家。1家燒結磚瓦企業率先在全市完成溼電除塵改造。強化秋冬季重汙染天氣應對,應急減排企業由2018年56家增加到2019年124家,實現重點行業全覆蓋。4家企業正在進行重汙染天氣分級管控B級企業的創建活動。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這組數據的背後是政府投入基礎先行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設立縣級河長28名,鎮級河段長75名,村級河段長151名,巡查員725名,組織開展“清河、護岸、淨水、保水”四項行動,治理河道89.5千米,建成行走青衣江文旅公園和龍騰湖溼地公園等生態廊道。青衣江兩岸20年來未新建1家企業,新增1個排汙口。青衣江已成為全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保障了全市上百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持續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城市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成園區汙水處理廠1座,鎮(社區)汙水處理廠19座,城鎮垃圾中轉站10座。完成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遷建和備用水源建設。

夾江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最好水平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PM2.5每1微克的下降,背後都需要企業的深度治理;優良天數每多1天,更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汗水;河流水質的提升,背後是上百公里汙水管網的建設,大量汙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的新建和運行。

這些數據背後,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全民的共同參與;是壯士斷腕、不破不立的信心和勇氣,生態環境保護永遠在路上,讓我們攜起手來持續努力,共同打造美好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