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西西北部的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著名的長壽之鄉。這裡生活著眾多的神采奕奕的百歲壽星,他(她)像繁星一樣點綴在巴馬的青山綠水之間。吸引著數不勝數的海內外遊人前來此探秘。
車隊前往巴馬(攝影:馮贛勇)
2011年9日20日,記者隨北京愛車陽光汽車俱樂部組織參加“2011東盟國際汽車拉力賽”助威團自駕車隊,在結束了國際汽車拉力賽的發車儀式後,從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出發向西,驅車前往距南寧250公里之遙的巴馬進發。
山道彎彎(攝影:馮贛勇)
從南寧到巴馬的一路上山道彎彎,景色秀美。來前從相關資料中得知,巴馬是一個山青、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壽的旅遊名縣,是鄧小平、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腹地之一。
田園景色(攝影:馮贛勇)
車隊經過大約七個小時的行程,於當日傍晚時分順利抵達巴馬瑤族自治縣委大院內的華昱假日酒店下榻。經過一夜的修整,9月21日上午,車友們開始驅車進行為期兩天的巴馬自駕之旅,首先前往長壽鄉水晶宮。途中,車隊在導遊的引領下首先來到位於山腰間的一處觀景臺。這裡有一座亭子,原來是觀賞巴馬“命河”景觀的最佳位置。
“命河”景觀(攝影:馮贛勇)
命河是巴馬母親河盤陽河的源頭之一,也被稱為那社河,在那社鄉田垌裡左拐右彎,從這裡的觀景臺居高俯瞰,蜿蜒曲折的河流造型,酷似草書的“命”字,因此,當地人就稱它“命河”。借用莊子之道說,該地佔據了“天地人合一,人渾於自然”的佳境;“命河”是長壽之鄉的象徵,也是天昭巴馬長壽的地理標誌。
車隊抵達巴馬(攝影:馮贛勇)
車隊繼續驅車前行,不久即來到了巴馬長壽水晶宮風景區。水晶宮地處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北那社鄉,距巴馬縣城45公里。走進水晶宮人們恍如置身一個玉砌般的童話世界,地上發育著鮮活、透明蘑菇狀晶體;空中垂懸著白嫩、纖細、蜷曲且神態各異的水晶球、水晶花、水晶草;而那些潔白無瑕通體透亮的玉柱、玉筍則在天地間毫無顧忌地成長著,所有一切在冷光源燈光作用下擴張著驚人魂魄、動人心脾的滲透力。
水晶宮景觀(攝影:馮贛勇)
步入水晶宮不僅能觀賞到舉世罕見的地質奇觀,還能融入世界長壽之鄉的長壽文化氛圍。那些發出水晶般的光澤的鐘乳石就像一個個老壽星堆砌著、排列著、舒展著。當遊客穿行在由“壽星探秘”、“聖母祝壽”、“壽鄉活力”、“壽成正果”、“瑤寨”等景緻組合的空間裡時,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造化,不得不稱之為“巴馬魂”。
瑤寨景觀(攝影:馮贛勇)
水晶宮洞穴母巖形成於約兩億八千萬年前的海底,而洞內鐘乳石是十幾萬年以來形成的,甚至還正在生長髮育中。觀光中,導遊領車友們來到一處“福手論壽”的景觀時,指著這裡的鐘乳石說:大家可以來在這兒用左右手拍一拍,摸一摸。可以邊拍邊唸誦一個口訣:左拍拍福氣多多;右拍拍能活一百多。她的話音一落,立刻吸引車友們爭相恐後的拍起來,現場氣氛頓時歡樂融合。
記者巴馬留影(攝影:梁燕紅)
離開長壽水晶宮來到位於巴馬甲篆鄉烈屯西北面的漠齋山下的百鳥巖,這裡也叫龍虎洞。因洞內燕子棲集,蝙蝠掠飛,又名百鳥洞。來這裡其實主要是在景區中被稱為“水波天窗”的長河裡泛舟遊覽。
泛舟游水洞(攝影:馮贛勇)
水波天窗的由來是盤陽河自吉屯白熊洞潛入山下,形成1000多米的伏流暗河後,在此洞流出。洞口寬50米,一石壁把洞口分成兩個略呈三角形的左右洞口。左側洞口寬40米,高15米,兩洞口內側相通。洞深500米,蜿蜒曲折,直通與白熊洞一山之隔的拉類坳下的一個側洞口。
柳暗花明又一村(攝影:馮贛勇)
洞中水平如鏡,深不可測,寬處約40米,窄處10米,從洞口行舟至300米轉折處,距水面30米處有一圓形天窗,山坳之光照到水面,猶如舞臺上的光束,色彩紛呈,近右側洞口處有沙灘,可停靠舟船。沙灘右側是一塊30多平方米的石臺,檯面深溝淺窩,坑坑坎坎,石臺一側,洞壁雪白,可攀援其中。有石鷹、石柱、石幔、石觀音菩薩等,百態千姿,令人目不暇接。
前往長壽村(攝影:馮贛勇)
水波天窗石臺的周圍有仙女梳妝、海螺石,石螺對面有石桌、石缸和石松果等。側面洞口外香椿林下野花豔目植被繁衍,把洞口點綴得幽靜雅緻。洞中歧洞叉水道數不勝數,密如蜂房,不知所向,整個洞彷彿一座裝飾華麗、景幻莫測的水下龍宮。其奇特的景象似桂林蘆笛巖,又因非乘舟不能遊覽,遊人贈予“水上蘆笛巖”的美譽。
長壽村的孩子們(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泛舟從洞中透過入口處,三角形的洞口如畫家定景框,把遠處青山和近處翠巒、綠竹、田疇、水面和垂釣漁人組成絕妙的畫面,山如寶石,人若遊仙,水光山色,交相襯托,令人傾倒。
探訪百歲老人家(攝影:馮贛勇)
盤陽河是巴馬的母親河,長壽河,兩岸奇峰峻巒,村屯錯落。車友們來到河畔上的一座吊橋前,從這裡過橋來到巴馬的一個長壽村,探望這裡的老人。只見村中街道兩旁的小樓前,時而能見到該座樓主主人圖文並茂的介紹,多為百歲老人的簡歷。
村中的百歲老人(攝影:馮贛勇)
記者隨車友們分別探訪了村中的105、108、113歲的三位老人,前兩位是老婆婆,後一位是113歲的老爺爺。車友們遞給老人紅包後,並祝福老人健康長壽,老人高興地同車友合影留念。歸來時正好遇到幾位剛下學的孩子們,她們在小橋上玩耍,晃動著吊橋,讓過橋的車友無不為之驚恐萬狀,其童真的調皮、無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農家旅館(攝影:馮贛勇)
當晚,車友們下榻在被稱為長壽巴馬健康中脈的坡納村中的農家旅館。旅館位於一片綠茵茵的稻田旁,稻田邊是與旅館相對應,一家連一家帶遮陽篷的排擋。晚上,車友們在此聞著稻田的花香,品味著巴馬當地的烤香豬、臘肉等佳餚美味開懷暢飲,好不快活。
前往百魔景區(攝影:馮贛勇)
9月22日,車隊繼續巴馬之旅的行程,上午首先來到巴馬百魔洞天坑風景區。百魔天坑位於巴馬縣甲篆鄉,1987年,當中國和英國的岩溶地質專家踏進了百魔洞,進行了聯合考察後,一致認為:該洞集天下巖洞之美於一身。洞的平均高度為80米,寬70米,主遊路程4000多米,盤陽河從百魔天坑下流過。
洞內觀光棧道(攝影:馮贛勇)
百魔天坑的獨到之處在於它的鐘乳石高大氣派;據測量,最高的石筍為39米、直徑為10米。該洞加上洞上洞、洞內洞之歧路與相通的感歲洞,鄰近的柳羊洞和五仁洞組成龐大的洞群。此洞分為4個大殿堂,輝煌瑰麗,多姿多彩,讓人看了流連忘返。百魔洞天坑以恢宏的穿巖、神秘的天坑、奇妙的巖霧與美麗的乳石顯示出了大自然的獨特魅力。
百魔洞中部奇觀(攝影:馮贛勇)
百魔洞中最為壯觀的是那個100多米高,幾百米寬、1000多米長的大殿堂內,幾十個70至80米高、3至5米直徑的鐘乳石柱,構成龐大的石塔群,挺拔高聳,雄偉壯麗,讓人驚歎不已。加上洞中霧氣繚繞,變幻無窮,更使這個巍巍景觀顯得詭秘多姿。這些巨大的鐘乳石塔,是經過幾億年岩溶發育的結晶,實屬“天下之最”。
溶岩景觀(攝影:馮贛勇)
百魔洞內景物,隨季節變幻。盛夏時節,洞頂無數巖泉下滲,含滴有節。洞底股股清泉注滿深淺之潭,淺處宜淌足,深處可泛舟。從洞中溢出的泉水與西邊從仁鄉潛過的盤陽河伏流在洞中交匯,涇渭分明,清濁可辨,奔騰咆哮直下坡月河段。秋冬之時,瀠流碧潭,迴清倒影。春季,洞外洞內天窗上下,繁花似錦,鳥鳴泉唱,與洞內奇觀相交輝映。加之洞內氣溫盛夏若秋,隆冬勝春,景色宜人,令來此的遊人歎為觀止。
三門海風景區(攝影:馮贛勇)
百魔洞也是車隊在巴馬觀光的最後一個風景區,之後車隊離開巴馬前往與巴馬相鄰的鳳山縣,這裡著名的三門海風景區是車友們接下來的目的地。三門海生態旅遊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鳳山縣袍裡鄉坡心村,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典型的核心地帶。
三門海坡心河(攝影:馮贛勇)
車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順利來到中國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三門海景區。相對於巴馬地區的風景區,鳳山作為享有世界級的景區非常規範,特別是在票務管理方面,顯得極為正規和大氣。
水遊天坑的景區(攝影:馮贛勇)
鳳山三門海旅遊景區也是目前世界洞穴協會確認為世界上唯一的水遊天坑的景區,是一個自然景觀、長壽文化和革命歷史遺存融為一體的具備國際級品位的旅遊景區。這裡的三門海天窗群集山、水、洞、天為一體,蔚為壯觀,神秘的地下河資源,奇妙壯麗的喀斯特湖,喀斯特泉、大型溶洞群、天坑群、天窗群、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的所有特徵都集中體現於三門海景區內,夠成了名副其實的喀斯特世界地質公園。
盤陽河源頭(攝影:馮贛勇)
從三門海景區碼頭泛舟遊覽坡心河之上,人們能看到河畔巖壁上刻著兩個紅色大字的“壽源”,十分的醒目。導遊介紹說:坡心河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巴馬盤陽河的源頭。所以被稱為“壽源”。沿坡心河兩岸景觀綺麗、氣候宜人,環境幽雅負氧離子達2-5萬。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世代健康長壽,水畔共300多人口的三個村寨就有長壽老人12人,其中百歲以上的老人4人。
觀天坑景象(攝影:馮贛勇)
車友們泛舟三門海,雖有人說這裡跟巴馬的水波天窗有異曲同工的評價,但船遊進洞後,人們才感到這裡魅力所在。只見平如鏡面碧綠的潭水清澈無比,據說潭深16-30米,為地下河連體天窗,人稱“中華三洞天”,洞外流水嘩嘩,洞內不見急流湧出。
二門內觀景(攝影:馮贛勇)
駛船遊覽,洞內沿途景觀三暗三明,暗處如水底龍宮,明處如見通天潭,洞中水,水中洞,水轉山移,水齧山穿。四周懸崖險峻,壁上岩溶景觀千奇百怪,引人入迷。
船游出三門海(攝影:馮贛勇)
可能也正是由於三門海天窗群規模最大、景觀最奇特壯麗。這裡發育有七個岩溶天窗(天坑),並以坡心地下河出口洞段形成的數平方公里面積的明湖和暗湖串在一起,三個天窗由自然通道可乘船入內,使人感覺到山中有海、海上有門的神秘的感覺,故“三門海”也才因此而得名。
俯瞰巴馬一角(攝影:馮贛勇)
三門海景區的天窗是串珠式天窗群,並列排成北門七星狀,在世界旅遊資源中是絕無僅有的,意大利著名的科考探險家諾薩里奧盧基裡博士指出:“鳳山三門海天窗群奇觀,串珠式塌陷,興山、水、洞、天渾然一體,時屬世界罕見,獨一無二”。三門海亦因此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為“世界之窗”。(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