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藝人張耀元——木雕工藝再述

我幼承家學,於雕刻領域浸淫多年。承蒙某刊編著者不棄,數年前邀我以《民間木雕工藝簡述》為題,作過一則淺敘,對方因篇幅所限,要求極盡簡潔。成文雖已付印,私下以為淺陋之弊,顯而易見;今擇餘暇,略補不足:一免貽方家笑,二以吐鯁喉之塊壘,然而即使窮盡一己之管見,闕漏之處一定難免。

朔州藝人張耀元——木雕工藝再述

概 述

木雕,顧名思義,是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門類。它是以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為材料,雕刻成各種形象的觀賞品、工藝品和實用裝飾圖案。

我國木雕歷史,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藝術傳統,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出現了不少雛形的木雕製品。

木雕工藝屬於工藝美術範疇,它與其它門類的工藝美術品一樣,是我們偉大祖國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木雕工藝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建築木雕、觀賞性木雕、實用器物上的木雕等種類。中國的建築和家居中木材應用最多。古人利用木材的便於採集、可塑性強、利於加工、結構靈活、易於拼裝,和具有柔韌性、通透性等特點,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並將這種藝術形式作為傳統文化觀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風俗觀念等,同時也成為體現民族文化心理和審美格調的重要手段之一。

朔州藝人張耀元——木雕工藝再述

中國木雕這門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從古到今,都存在於大眾生活的每個角落。它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欣賞性。簡單的木雕在器物的局部雕刻一些圖紋,點綴情趣;繁雜的甚至在整件木器上通體雕刻。無論是居室陳設中的桌、凳、椅、樻的雕刻點綴,或是建築裝飾中的梁、柱、斗拱、雀替、室內暖閣,還是木雕藝術品等等,無不給人賞心悅目之感。有些民間賞玩性木雕小品,極其重視利用木材本身的紋理結構,相形度勢,或因材得意,或因意量材,因此,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趣味。好的木雕製品,能以巧妙的構思、嫻熟的技法,表現出神秘典雅、華麗精美的藝術風格,不同程度的滿足了人們欣賞、實用、把玩、裝飾、建築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令人遐思無限。從而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藝術價值也遠勝於實用價值。

明清時期,建築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有“無雕不成樓,有雕斯為貴”的說法。此時建築中的木雕最為普遍。建築工匠們極盡其能,把實用性和藝術觀賞性巧妙結合,引領了後來的藝術潮流。他們在梁枋、樓撐、垂(吊)柱、門窗格柵(扇)、飛罩、掛落、欄杆及屏風隔斷上都留下了精湛的木雕工藝;他們也把傳統文化融入到建築中,把大眾喜聞樂見的有象徵性、寓意性、觀賞性和有警示意義、吉利呈祥的內容雕刻到建築物上,以刀代筆,把傳統文化形態立體的表現出來。尤以門窗格扇的雕刻內容豐富:有山水、人物、花卉、吉祥圖案等。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戲曲故事、靈禽異獸、文房百寶、琴棋書畫、時令果品等都能成為雕刻題材。所以,門窗上木雕飾件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精華,也是建築中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現,在簡單中求豐富,統一中求變化,成為現代裝飾設計理念的先驅。

木雕工藝的施工流程

木雕的工藝流程大致分為:根據木料的特徵而選材;對木材的乾燥要求所作的處理和雕刻步驟等幾個方面。

一、木頭的特性及選材

木頭有的鬆軟、有的粗硬,鬆軟者易雕,粗硬沉重者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系列、黃楊木、花梨木、核桃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繁雜、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在雕刻過程費時費事,也易損傷刀具。

比較疏鬆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時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有些木紋比較明顯而且變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紋的流暢、木紋的肌理,做一些抒情的作品。一般說來,造型起伏越大,木紋的變化越豐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狀動態越婉轉、流暢,木紋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致出乎意料的好看,極富裝飾性。當然,這種木材的造型設計應以高度概括為主,過於複雜和過於小的作品,不僅會破壞木紋,還會造成視覺上的反差。所以在創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對木材有所認識,選擇適合於所表現物象要求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對木材幹燥要求的處理

(1) 人工乾燥 將木材置於蒸汽乾燥的密封設置中(俗稱

燻爐),借蒸氣促使水分蒸發,使木材幹燥。這種方法可使木材含水量最高僅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的木質發脆失去韌性,容易受到損壞而不利於雕刻。所以,適宜於雕刻的材料含水量保持在30%為宜。

(2)自然乾燥 將木材有序分類堆垛,放置於通風或空曠處,並留有間隙,空氣流通帶走水分,使木材逐漸乾燥。自然乾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或數月,才能達到一定的乾燥要求。

(3)簡易人工乾燥 一是用火烤乾木料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出木料中的樹脂成分,然後在空氣中乾燥或烘乾。這兩種方法乾燥時間可能縮短,但浸水後的木材容易變色,有損木質。

三、雕刻步驟

(1)通常要畫創意稿,修改滿意後過渡到木材上(如果做的

是圓雕工藝品,有時先得設計、製作出泥塑樣稿)。

(2)鑿坯 先鑿粗坯,再鑿細坯。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時要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物,要適當的放寬,各地有“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難複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長木匠,短鐵匠”、“控線做”等說法,都是指留有餘地的說法。接下來進入鑿細坯的步驟,要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佈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併成形。也要為修光留有餘地。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

(3)修光 運用薄而鋒利的修光刀具精雕細刻,調整刀具角度、儘量順著木紋方向,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毛刺戧漬,使作品表面細緻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的表現出來。

(4)打磨 根據作品需要,將雕件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紋纖維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5)著色上光 作品的著色上光是根據安裝部位、材質等需要考慮上色方案的。居室裝飾和工藝木雕著色顏料一般是用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們的特點是覆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油畫的丙烯顏料和其它覆蓋力較強的油性顏料宜用於建築雕刻的著色,而不宜使用於居室木雕和工藝品雕件。

居室木雕和工藝品雕件的著色方法主要是掌握木質和花紋在顏料的覆蓋下還依稀可見。有些木紋通過著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調配顏色時,須考慮不宜過厚的因素,即顏料與水須掌握適度的比例,適當稀薄,呈透明狀。這樣即使多上幾遍,木質也不會被覆蓋住,如果顏色調配得當,上色時的刷具含液體量不宜過多,不可急於求成,否則深凹之處積澱顏色易產生不均勻的效果。著色不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木質的不足和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時要酌情而定,要求儘量體現出作品內容形式的需求,並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

有的作品最後一道工序還須上光(上蠟),傳統上蠟的材質是選用川蠟、蜂蠟。現代上蠟是用硝基木器清漆加香蕉水調和後的溶液,著於作品表面。

木雕工藝的雕刻技法

所謂技法,就是木雕創作中作者對於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

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物體挖掘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在“脫殼而出”過程中的快慰,而且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產生的特殊韻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藝術創作中,最有意義的探索是運用各種刀法,恰到好處地體現我們的創作意圖。

刀法好比書法、繪畫中的筆觸,它能起到加強、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優美的筆觸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了純熟境地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幅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於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的心靈與技巧相結合的產物,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並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用圓刀排列與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總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來體現自己創作構思的技術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藝術內容的手段。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是為了使作品更加生動自然以充分體現木雕的材質美,體現豐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藝術真意的人,在用刀時不是以刀代筆,而是描畫做作,再加沒有絕對把握擔心刻壞,不能穩準地下刀,結果刀法死板匠氣,刻不出木雕的趣味來。因此要多刻、多練、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藝術風格。

一般說來,搞木雕的人,除執刀法基本相同外,都各有自己擅長的刀法,初學者只要熟悉平刀、圓刀兩種不同的用途,很快就能掌握刀法技巧。先強調一下執刀姿勢的重要性,其正確與否不僅影響雕刻操作的順利進行,而且還會引起安全方面的問題。那麼,在大量切削木料的粗坯階段,我們主要是用錘敲配合刀具進行工作,執刀姿勢呈握拳狀,當雕刻向外推進或深挖時,可作拳心向下狀;當雕刻向內推進時可作拳心向上狀,當雕刻輪廓欲切斷木紋絲縷時又可作拳心向內或向外狀,三種方法靈活掌握。如刀具深入過度,切勿前後搖動刀柄急於抽出,否則會導致鋒刃損傷,嵌入較淺可左右輕搖刀身拔出;若左右搖之不動,則應使用另一刀具輕輕削去該刀周圍的木料,使之搖動即可。在雕刻進行到細坯和修光階段,我們主要運用刀具從事刻削工作,一種是雙手握捏刀具,如:右手握緊刀柄上端,左手捏住刀杆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進。另一種是右手握刀呈握筆狀,但要將無名指和小指緊抵在雕刻物上向前運刀,以控制刀向。要注意左手的位置,做小件圓雕時,握住作品的左手應放在右手的後下方(俗稱“騰開刀路”),避免控制不好刀具時的傷及左手,並將作品一端頂靠在工作臺上;做浮雕時,為了按住木板,左手應遠離右手的刀具,或者放在右手的後方,亦是為了避免刀具失控傷及左手。

平刀塊面法:主要是在鑿坯時用平刀大塊面切削出作品的輪廓和結構部分,使其產生粗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所以運刀必須穩、準、恨,要肯定有力、刀刀相符、爽氣不膩,要使每一刀都說明問題並達到作品的最後效果。平刀塊面法的運用過程實際上也是用簡單抽象的幾何形體概括各種複雜形體的造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將每一個形體、每一塊骨骼、肌肉,簡化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因此,要求作者有紮實的造型基本功和概括自然形體的能力。平刀塊面法可以結合一些圓刀貫穿於雕刻的全部過程,以形成最後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只運用在雕刻的初級階段作大型處理,然後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圓的更豐富細膩的刻畫。

圓刀雕琢法與排列法:由於圓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體輪廓比較含糊,產生的凸凹感又比較清晰,所以很適合探索表現各種物體的質感和肌理效果,作為浮雕的底面效果,俗稱“麻底子”,也是一種極好的起襯托作用的表現手法。圓刀雕琢法是以大大小小不規則的凹凸形成體積,並在表面造成自然、渾厚、拙樸的美感。倘若與平刀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光滑細膩,如人的皮膚;一方面是粗糙毛澀,如人的髮鬢、衣飾等,那麼兩者會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使作品產生豐富有趣的表現力。圓刀排列法與雕琢法的意義相同,只是作者要有意識地排列刀法,使其產生一定的裝飾性和肌理效果。

總之,如上所言,每位木雕從事者在長期的實踐經歷中,都各自形成了自己擅長的刀法。不可教條的拘泥於某家某派,集諸家之長而自成一家方為可行之路!

木雕藝術的表現形式

我國的木雕裝飾,在全球亦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適用於木雕的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浮雕、鏤空雕刻、立體圓雕和淺雕(包括線雕)四種。

(1) 浮雕:浮雕是木雕藝術中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表現形式。如門窗、廳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樑柱等,最適宜用浮雕進行裝飾,這種雕刻手法能夠表現出古樸幽雅的圖案花紋。精雕細刻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的享受。

(2) 鏤空雕刻 :鏤空是指用鋼絲鋸條鏤割花紋;鏤空雕刻是用鑿子雕鏤出空洞。在古建築的木雕裝飾中,更見其獨特的藝術效果。鏤空雕刻具有玲瓏剔透、視線不受障礙等藝術特色。用鏤空雕刻裝飾古建築的窗格、欄杆、掛落、飛罩等,能表現出古拙、玲瓏、清淨、雅潔的藝術效果。我國絕大多數的古建築中都飾以鏤空、鏤空雕刻藝術,具有典型的藝術風格。

(3) 立體圓雕:在一般的古建築中運用的並不多,即使有也不過是在一些亭閣上雕一些花籃、倒掛獅子之類的題材。雖然立體圓雕最適宜表現的是專供欣賞的小件陳設工藝品,但是大型的古建築,特別是宮殿等建築,用立體圓雕裝飾的部位還是不少的。

(4) 淺雕:淺雕在古建築中似乎用的更少,因為它最適合表現在大面積的板料上。據資料記載:江南園林中的古建築,運用淺雕來進行木裝飾的例子也時有所見。淺雕用於古建築廳堂隔堂板亦為一例。然而用這一形式裝飾的廳堂,有清淨、素雅之感,令人心曠神怡。

傳統建築木雕裝飾藝術是極具民族特色的瑰寶,洋溢著中華技術與藝術璀璨紛繁的文化內涵。木雕裝飾作為建築裝飾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中國傳統裝飾中相傳已久,凝聚和積澱了世代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和藝術情趣,併為現代建築裝飾設計所繼承,它還體現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及審美觀念。對其進行保護、研究和發展,對了解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及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木雕工藝應用題材

傳統木雕的魅力無窮,除了圖案設計嚴謹、精雕細刻巧奪天工、選料考究等特點外,豐富繁多的雕刻圖案更賦予了其強大的生命力,使之更具有藝術性與觀賞性。

在傳統木雕範圍,人們會發現其所雕飾的圖案紋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人們生活中見到的或想到的,幾乎無所不包。從人物、動物、植物、器物及山、水、雲霓,到傳說中的瑞獸如龍、鳳、麒麟等,還有回紋(朔方俗稱“字腿”或“富貴撅不斷”)、柺子紋(朔方俗稱“硬夔龍”)、草勾紋(朔方俗稱“軟夔龍”)等幾何紋樣(本門歷代口口相傳有“學會一把草,走遍天下吃不了”的說法,就是指的上述幾種紋樣,因為這幾種紋樣可以隨地、隨處、隨形體而用,所以應用最為廣泛)。凡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物體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都可能成為裝飾題材。木雕藝術的裝飾題材(除具象的立體圓雕外)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紋樣圖案;二是寓意圖案。

一、紋樣圖案:紋樣是實用美術中利用具體和抽象藝術手法相結合,經過藝術再創造的一種以線型為主的圖案裝飾,其中抽象的成分佔主要地位。我國的裝飾紋樣具有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特色,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要使紋樣在木雕圖案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就必須認識它、理解它、熟悉它,才能達到運用它並加以創新的目的。從歷史上各個時期遺留下來的紋樣看,可分為幾何形、植物、動物、人物等多種紋樣;從裝飾效果來講,要數幾何紋樣最為突出。所謂幾何形,即三角形、方形、長方形、圓形、菱形、六角形等。木雕的紋樣圖案最初來自陶器,而陶器的製作當時分為手製和輪制兩種。其中手製法又分為三類:模製法、捏製法、泥條盤築法。紋樣圖案由手製完成。

我們常見的紋樣有水波紋、繡球紋、龜背紋、冰裂紋、回紋、祥雲紋、魚鱗紋、鎖紋、方勝紋、盤長紋、套環紋、如意紋、靈芝紋、流雲紋、火紋、浪花紋、飛天紋、柿蒂紋、古錢紋、金錠紋、銀錠紋、方羅紋、花草柺子紋、龍花柺子紋、草龍柺子紋、劍環紋、花瓣紋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都是人們在傳統紋樣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勞動生產、生活觀察所創造出來的,是各種思想情感的反印,具有典型的民族風格,經過學習、借鑑、變化,絕大部分可以成為木雕的裝飾題材。有的紋樣甚至就是歷代的木雕工匠在長期的雕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在21世紀的今天,木雕工藝的裝飾題材一方面要繼續挖掘、整理、借鑑、繼承傳統的裝飾紋樣;另一方面,還要同其它藝術一樣,不斷地吸收外來民族文化的營養,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本民族具有時代感的木雕裝飾紋樣,以充實、豐富木雕藝術的裝飾題材。

二、寓意圖案:寓意圖案是圖案裝飾題材的一種,具有一定的意境。它們或寄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勸惡從善,或宣揚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愛國忠君的思想品德,或祝賀老人們長壽無疆、發財發福、生活康樂,祝福夫妻恩愛和睦、幸福美滿等方面的吉祥內容。寓意圖案分現實性與借喻性兩種。

1、現實性寓意圖案

現實性即現實生活中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故事情節的、能感化人的事情,也就是說所要表現的題材中,有與表現故事情節有關的人和物的一種真實而生動的場面。傳統和現代的木雕作品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反映愛國主義的題材,如《蘇武牧羊》、《岳家將》、《楊家將》、《羅家將》等。作為木雕藝術,是為人們欣賞、玩摹的一種藝術。完全可以利用木雕藝術本身的特點,反映過去的歷史,起到提供“鏡子”的作用。在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各方面對現代人們起到啟發、教育的作用。既起到藝術欣賞,又使現代人們不忘記過去的歷史,激勵人們奮發向上。

2、借喻性寓意圖案

中國人歷來追求美好的事物,這種追求也體現在木雕裝飾中,所以明清時期吉祥圖案非常盛行。在圖案中藉助同意字和諧音非常巧妙地運用於圖案形象,以諧音和寓意,以指事物的方式進行構成,使形式和內容巧妙結合,這種圖飾逸趣橫生,看上去悅目,聽起來悅耳,成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其實,在吉祥圖案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每種物品已經有了它固定的含義。比如:牡丹——富貴,石榴——多子,鹿——祿,蝙蝠、桃子、佛手——福,喜鵲——喜慶,魚——富足、有餘,瓶——平安,桔、戟——吉,磬——慶,象——祥,葫蘆、瓜與蝶——子孫萬代綿長,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常見的吉祥雕飾圖案略舉於下。

八寶:八寶有佛八寶、道八寶、雜八寶之分。佛八寶指寶傘、魚(一般為雙魚)、寶瓶、蓮花、法螺、吉祥結、寶幢、法輪,亦稱八吉祥。道八寶也稱暗八仙、暗八洞(因人們稱,以漢朝的鐘離權為首的道教八仙為“八洞神仙”),由古代傳說中的道教八仙手中所持的八件法器組成,分別為芭蕉扇、寶劍、花籃、笛子、寶葫蘆、漁鼓、陰陽板、蓮花或荷葉。雜八寶是指,從代表吉祥的物品中,諸如祥雲、金錠、銀錠、寶珠、犀角、珊瑚、方勝、盤長、古錢、靈芝、磬、鼎、芭蕉葉等,任選八種構成賞心悅目的圖案。

百事如意:由柏、柿子或獅子、如意、或靈芝組成,喻事事稱心如意。

福慶有餘:由蝠、磬、雙魚組成,喻多福慶、生活富足。這種雕飾圖案在櫃門上多見。

福慶長慶:用蝠或佛手、磬、盤長組成,喻福多壽長。

五福捧壽:多為五個蝙蝠圍繞一個團壽字或長壽字。傳統的五福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

福壽三多:由佛手或蝙蝠、桃子、石榴組成,喻多福多壽多子孫。

歲寒三友:以松、竹、梅三種不畏嚴寒的植物構成圖案,多為文人自勉自勵所用,喻堅韌不拔,也有象徵友誼的意義。

錦上添花:底子上雕飾精美細緻的幾何紋樣,錦地上浮雕各種花卉,喻美上加美之意。

鳳戲牡丹:因牡丹象徵富貴,鳳凰代表吉瑞,故喻富貴吉祥之意。

關於龍鳳:在傳統及現代的木雕圖案中,龍、鳳這一類神奇的動物形象,常常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其實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龍、鳳,是歷代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利用豐富的想象力逐步完善而成的祥瑞動物形象。

總的說來,如果要想將寓意圖案應用的得心應手(朔方俗話稱“有傳授”、“有講究”),也須掌握民俗文化中關於此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方能免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足。

傳統木雕雕飾極為豐富,題材十分廣泛,風格獨特,令人讚歎。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創新、發展、提高、完善,我們應該繼承這一寶貴的藝術遺產,促進和發揚當今木雕工藝,使之更上一層樓。

凡是由圖案裝飾的工藝品,在構圖設計、選擇題材時,都要考慮裝飾題材與被裝飾器物部位的規格大小,使之比例相適應,木雕工藝更不例外。

所謂相適應,具體的講,就是要考慮木雕裝飾的部位與裝飾器物整體的大小比例是否適度,以及裝飾題材與裝飾部件是否協調等裝飾效果的問題。在設計木雕圖案時,所要選擇的裝飾題材一定要因材施藝,考慮裝飾題材與被裝飾部件及器物總體的結構、比例,使之相適應,這樣才能使木雕藝術恰到好處地起到美化物體的裝飾作用。

結語——行藝心得

闡述到這裡,於我國木雕工藝諸方面,基本言盡於此。現就自己多年行藝的經驗,而有一些綜括的心得連同本篇的結語一併綴述於下:

(1)用材的自然隨意:中國傳統雕刻,尤其是建築雕刻的取 材首選地產材料,對材料的運用並沒有刻意的追求,都儘量運用地產材料本身的自然肌理和紋路,創造出粗獷而又細膩的材質美。

(2)題材的豐富廣泛:如前所言,中國傳統雕刻的題材極為廣泛,無論動植物、戲文故事、宗教傳說等都能進入雕刻的畫面,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而且在表現物象的形態時,往往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如傳統民間雕刻中常用的龍的造型,就有多種表現形式。

(3)構圖的寬張自由:傳統雕刻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其構圖十分自由,物象大小有時比例誇張,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其畫面構圖有時又表現出疏密有致、揮灑自如的特點。

(4)光影的巧妙營造:在傳統建築雕刻中有許多需要仰視的部位,如木雕、磚雕的額枋、墀頭部位,為了能創造出一種人影綽綽、逼真的舞臺效果,在雕刻中,往往畫面上面部分的物象要雕得比下面深,而且考慮到觀看的視角,物體要保持一定的向地面傾斜的角度,這種光影的巧妙營造也體現了藝人的實踐經驗與高超技藝。

(5)刀法的簡約靈活:在傳統雕刻的創作中,雕刀就如同工匠手中的畫筆,但相比畫筆,它的運用又顯得簡約而不繁複,常 見的直入刀、斜入刀、平入刀的使用,通過點、線、面的造 型,從而創造出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木雕的發展,流淌著時代的活水,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是我們民俗文化、民間工藝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當代的中國木雕藝術除了追求雕技的創新和立意的新穎之外,還得注重把傳統藝術風格與現代藝術元素融為一體,把實用性與藝術觀賞性巧妙的結合起來,這也說明中國木雕正逐漸接受著世界多元文化藝術的影響,而這影響又使得中國木雕的內涵更加豐富,面貌煥然一新。

總之,傳統雕刻工藝作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造物文化,閃耀著華夏民族不朽的文化光芒。它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藝術結晶。我們為先人們的驚人智慧、偉大創造和博大胸懷而感嘆!同時,筆者也衷心希望,通過傳承隊伍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讓雕刻這門國粹藝術能為廣大讀者所認識、珍愛、傳承,使中國的文化遺產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保護、利用,讓中國的精神財富能為全人類所共有、共賞、共享!

2020年3月20日星期五完稿

於朔州秋芷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