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艺人张耀元——木雕工艺再述

我幼承家学,於雕刻领域浸淫多年。承蒙某刊编著者不弃,数年前邀我以《民间木雕工艺简述》为题,作过一则浅叙,对方因篇幅所限,要求极尽简洁。成文虽已付印,私下以为浅陋之弊,显而易见;今择余暇,略补不足:一免贻方家笑,二以吐鯁喉之块垒,然而即使穷尽一己之管见,闕漏之处一定难免。

朔州艺人张耀元——木雕工艺再述

概 述

木雕,顾名思义,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门类。它是以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为材料,雕刻成各种形象的观赏品、工艺品和实用装饰图案。

我国木雕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不少雏形的木雕制品。

木雕工艺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它与其它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一样,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木雕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建筑木雕、观赏性木雕、实用器物上的木雕等种类。中国的建筑和家居中木材应用最多。古人利用木材的便于采集、可塑性强、利于加工、结构灵活、易于拼装,和具有柔韧性、通透性等特点,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将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风俗观念等,同时也成为体现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格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朔州艺人张耀元——木雕工艺再述

中国木雕这门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从古到今,都存在于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性。简单的木雕在器物的局部雕刻一些图纹,点缀情趣;繁杂的甚至在整件木器上通体雕刻。无论是居室陈设中的桌、凳、椅、樻的雕刻点缀,或是建筑装饰中的梁、柱、斗拱、雀替、室内暖阁,还是木雕艺术品等等,无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有些民间赏玩性木雕小品,极其重视利用木材本身的纹理结构,相形度势,或因材得意,或因意量材,因此,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好的木雕制品,能以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法,表现出神秘典雅、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人们欣赏、实用、把玩、装饰、建筑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令人遐思无限。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也远胜于实用价值。

明清时期,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无雕不成楼,有雕斯为贵”的说法。此时建筑中的木雕最为普遍。建筑工匠们极尽其能,把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巧妙结合,引领了后来的艺术潮流。他们在梁枋、楼撑、垂(吊)柱、门窗格栅(扇)、飞罩、挂落、栏杆及屏风隔断上都留下了精湛的木雕工艺;他们也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把大众喜闻乐见的有象征性、寓意性、观赏性和有警示意义、吉利呈祥的内容雕刻到建筑物上,以刀代笔,把传统文化形态立体的表现出来。尤以门窗格扇的雕刻内容丰富:有山水、人物、花卉、吉祥图案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灵禽异兽、文房百宝、琴棋书画、时令果品等都能成为雕刻题材。所以,门窗上木雕饰件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也是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简单中求丰富,统一中求变化,成为现代装饰设计理念的先驱。

木雕工艺的施工流程

木雕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为:根据木料的特征而选材;对木材的干燥要求所作的处理和雕刻步骤等几个方面。

一、木头的特性及选材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松软者易雕,粗硬沉重者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系列、黄杨木、花梨木、核桃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繁杂、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在雕刻过程费时费事,也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时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做一些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致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作品,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物象要求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对木材干燥要求的处理

(1) 人工干燥 将木材置于蒸汽干燥的密封设置中(俗称

熏炉),借蒸气促使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这种方法可使木材含水量最高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所以,适宜于雕刻的材料含水量保持在30%为宜。

(2)自然干燥 将木材有序分类堆垛,放置于通风或空旷处,并留有间隙,空气流通带走水分,使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 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出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干燥时间可能缩短,但浸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三、雕刻步骤

(1)通常要画创意稿,修改满意后过渡到木材上(如果做的

是圆雕工艺品,有时先得设计、制作出泥塑样稿)。

(2)凿坯 先凿粗坯,再凿细坯。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凿粗坯时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物,要适当的放宽,各地有“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长木匠,短铁匠”、“控线做”等说法,都是指留有余地的说法。接下来进入凿细坯的步骤,要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也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

(3)修光 运用薄而锋利的修光刀具精雕细刻,调整刀具角度、尽量顺着木纹方向,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毛刺戗渍,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的表现出来。

(4)打磨 根据作品需要,将雕件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纹纤维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5)着色上光 作品的着色上光是根据安装部位、材质等需要考虑上色方案的。居室装饰和工艺木雕着色颜料一般是用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们的特点是覆盖性小,有较强的渗透性。油画的丙烯颜料和其它覆盖力较强的油性颜料宜用于建筑雕刻的着色,而不宜使用于居室木雕和工艺品雕件。

居室木雕和工艺品雕件的着色方法主要是掌握木质和花纹在颜料的覆盖下还依稀可见。有些木纹通过着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调配颜色时,须考虑不宜过厚的因素,即颜料与水须掌握适度的比例,适当稀薄,呈透明状。这样即使多上几遍,木质也不会被覆盖住,如果颜色调配得当,上色时的刷具含液体量不宜过多,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深凹之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和缺陷,而且还能起到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时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作品内容形式的需求,并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

有的作品最后一道工序还须上光(上蜡),传统上蜡的材质是选用川蜡、蜂蜡。现代上蜡是用硝基木器清漆加香蕉水调和后的溶液,着于作品表面。

木雕工艺的雕刻技法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

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物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过程中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地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境地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幅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与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总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的材质美,体现丰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而是描画做作,再加没有绝对把握担心刻坏,不能稳准地下刀,结果刀法死板匠气,刻不出木雕的趣味来。因此要多刻、多练、多琢磨,熟能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

一般说来,搞木雕的人,除执刀法基本相同外,都各有自己擅长的刀法,初学者只要熟悉平刀、圆刀两种不同的用途,很快就能掌握刀法技巧。先强调一下执刀姿势的重要性,其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雕刻操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在大量切削木料的粗坯阶段,我们主要是用锤敲配合刀具进行工作,执刀姿势呈握拳状,当雕刻向外推进或深挖时,可作拳心向下状;当雕刻向内推进时可作拳心向上状,当雕刻轮廓欲切断木纹丝缕时又可作拳心向内或向外状,三种方法灵活掌握。如刀具深入过度,切勿前后摇动刀柄急于抽出,否则会导致锋刃损伤,嵌入较浅可左右轻摇刀身拔出;若左右摇之不动,则应使用另一刀具轻轻削去该刀周围的木料,使之摇动即可。在雕刻进行到细坯和修光阶段,我们主要运用刀具从事刻削工作,一种是双手握捏刀具,如:右手握紧刀柄上端,左手捏住刀杆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进。另一种是右手握刀呈握笔状,但要将无名指和小指紧抵在雕刻物上向前运刀,以控制刀向。要注意左手的位置,做小件圆雕时,握住作品的左手应放在右手的后下方(俗称“腾开刀路”),避免控制不好刀具时的伤及左手,并将作品一端顶靠在工作台上;做浮雕时,为了按住木板,左手应远离右手的刀具,或者放在右手的后方,亦是为了避免刀具失控伤及左手。

平刀块面法:主要是在凿坯时用平刀大块面切削出作品的轮廓和结构部分,使其产生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所以运刀必须稳、准、恨,要肯定有力、刀刀相符、爽气不腻,要使每一刀都说明问题并达到作品的最后效果。平刀块面法的运用过程实际上也是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形体概括各种复杂形体的造型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将每一个形体、每一块骨骼、肌肉,简化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因此,要求作者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概括自然形体的能力。平刀块面法可以结合一些圆刀贯穿于雕刻的全部过程,以形成最后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只运用在雕刻的初级阶段作大型处理,然后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圆的更丰富细腻的刻画。

圆刀雕琢法与排列法:由于圆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体轮廓比较含糊,产生的凸凹感又比较清晰,所以很适合探索表现各种物体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作为浮雕的底面效果,俗称“麻底子”,也是一种极好的起衬托作用的表现手法。圆刀雕琢法是以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凹凸形成体积,并在表面造成自然、浑厚、拙朴的美感。倘若与平刀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光滑细腻,如人的皮肤;一方面是粗糙毛涩,如人的发鬓、衣饰等,那么两者会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使作品产生丰富有趣的表现力。圆刀排列法与雕琢法的意义相同,只是作者要有意识地排列刀法,使其产生一定的装饰性和肌理效果。

总之,如上所言,每位木雕从事者在长期的实践经历中,都各自形成了自己擅长的刀法。不可教条的拘泥于某家某派,集诸家之长而自成一家方为可行之路!

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木雕装饰,在全球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适用于木雕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浮雕、镂空雕刻、立体圆雕和浅雕(包括线雕)四种。

(1) 浮雕:浮雕是木雕艺术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如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最适宜用浮雕进行装饰,这种雕刻手法能够表现出古朴幽雅的图案花纹。精雕细刻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2) 镂空雕刻 :镂空是指用钢丝锯条镂割花纹;镂空雕刻是用凿子雕镂出空洞。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更见其独特的艺术效果。镂空雕刻具有玲珑剔透、视线不受障碍等艺术特色。用镂空雕刻装饰古建筑的窗格、栏杆、挂落、飞罩等,能表现出古拙、玲珑、清净、雅洁的艺术效果。我国绝大多数的古建筑中都饰以镂空、镂空雕刻艺术,具有典型的艺术风格。

(3) 立体圆雕:在一般的古建筑中运用的并不多,即使有也不过是在一些亭阁上雕一些花篮、倒挂狮子之类的题材。虽然立体圆雕最适宜表现的是专供欣赏的小件陈设工艺品,但是大型的古建筑,特别是宫殿等建筑,用立体圆雕装饰的部位还是不少的。

(4) 浅雕:浅雕在古建筑中似乎用的更少,因为它最适合表现在大面积的板料上。据资料记载:江南园林中的古建筑,运用浅雕来进行木装饰的例子也时有所见。浅雕用于古建筑厅堂隔堂板亦为一例。然而用这一形式装饰的厅堂,有清净、素雅之感,令人心旷神怡。

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瑰宝,洋溢着中华技术与艺术璀璨纷繁的文化内涵。木雕装饰作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装饰中相传已久,凝聚和积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并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所继承,它还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审美观念。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发展,对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及民俗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木雕工艺应用题材

传统木雕的魅力无穷,除了图案设计严谨、精雕细刻巧夺天工、选料考究等特点外,丰富繁多的雕刻图案更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更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

在传统木雕范围,人们会发现其所雕饰的图案纹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乎无所不包。从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及山、水、云霓,到传说中的瑞兽如龙、凤、麒麟等,还有回纹(朔方俗称“字腿”或“富贵撅不断”)、拐子纹(朔方俗称“硬夔龙”)、草勾纹(朔方俗称“软夔龙”)等几何纹样(本门历代口口相传有“学会一把草,走遍天下吃不了”的说法,就是指的上述几种纹样,因为这几种纹样可以随地、随处、随形体而用,所以应用最为广泛)。凡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都可能成为装饰题材。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除具象的立体圆雕外)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纹样图案;二是寓意图案。

一、纹样图案: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利用具体和抽象艺术手法相结合,经过艺术再创造的一种以线型为主的图案装饰,其中抽象的成分占主要地位。我国的装饰纹样具有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特色,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要使纹样在木雕图案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认识它、理解它、熟悉它,才能达到运用它并加以创新的目的。从历史上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纹样看,可分为几何形、植物、动物、人物等多种纹样;从装饰效果来讲,要数几何纹样最为突出。所谓几何形,即三角形、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六角形等。木雕的纹样图案最初来自陶器,而陶器的制作当时分为手制和轮制两种。其中手制法又分为三类:模制法、捏制法、泥条盘筑法。纹样图案由手制完成。

我们常见的纹样有水波纹、绣球纹、龟背纹、冰裂纹、回纹、祥云纹、鱼鳞纹、锁纹、方胜纹、盘长纹、套环纹、如意纹、灵芝纹、流云纹、火纹、浪花纹、飞天纹、柿蒂纹、古钱纹、金锭纹、银锭纹、方罗纹、花草拐子纹、龙花拐子纹、草龙拐子纹、剑环纹、花瓣纹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都是人们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劳动生产、生活观察所创造出来的,是各种思想情感的反印,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经过学习、借鉴、变化,绝大部分可以成为木雕的装饰题材。有的纹样甚至就是历代的木雕工匠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21世纪的今天,木雕工艺的装饰题材一方面要继续挖掘、整理、借鉴、继承传统的装饰纹样;另一方面,还要同其它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本民族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

二、寓意图案:寓意图案是图案装饰题材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意境。它们或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劝恶从善,或宣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爱国忠君的思想品德,或祝贺老人们长寿无疆、发财发福、生活康乐,祝福夫妻恩爱和睦、幸福美满等方面的吉祥内容。寓意图案分现实性与借喻性两种。

1、现实性寓意图案

现实性即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能感化人的事情,也就是说所要表现的题材中,有与表现故事情节有关的人和物的一种真实而生动的场面。传统和现代的木雕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反映爱国主义的题材,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作为木雕艺术,是为人们欣赏、玩摹的一种艺术。完全可以利用木雕艺术本身的特点,反映过去的历史,起到提供“镜子”的作用。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对现代人们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既起到艺术欣赏,又使现代人们不忘记过去的历史,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2、借喻性寓意图案

中国人历来追求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也体现在木雕装饰中,所以明清时期吉祥图案非常盛行。在图案中借助同意字和谐音非常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以谐音和寓意,以指事物的方式进行构成,使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这种图饰逸趣横生,看上去悦目,听起来悦耳,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其实,在吉祥图案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种物品已经有了它固定的含义。比如:牡丹——富贵,石榴——多子,鹿——禄,蝙蝠、桃子、佛手——福,喜鹊——喜庆,鱼——富足、有余,瓶——平安,桔、戟——吉,磬——庆,象——祥,葫芦、瓜与蝶——子孙万代绵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常见的吉祥雕饰图案略举于下。

八宝:八宝有佛八宝、道八宝、杂八宝之分。佛八宝指宝伞、鱼(一般为双鱼)、宝瓶、莲花、法螺、吉祥结、宝幢、法轮,亦称八吉祥。道八宝也称暗八仙、暗八洞(因人们称,以汉朝的钟离权为首的道教八仙为“八洞神仙”),由古代传说中的道教八仙手中所持的八件法器组成,分别为芭蕉扇、宝剑、花篮、笛子、宝葫芦、渔鼓、阴阳板、莲花或荷叶。杂八宝是指,从代表吉祥的物品中,诸如祥云、金锭、银锭、宝珠、犀角、珊瑚、方胜、盘长、古钱、灵芝、磬、鼎、芭蕉叶等,任选八种构成赏心悦目的图案。

百事如意:由柏、柿子或狮子、如意、或灵芝组成,喻事事称心如意。

福庆有余:由蝠、磬、双鱼组成,喻多福庆、生活富足。这种雕饰图案在柜门上多见。

福庆长庆:用蝠或佛手、磬、盘长组成,喻福多寿长。

五福捧寿:多为五个蝙蝠围绕一个团寿字或长寿字。传统的五福是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

福寿三多:由佛手或蝙蝠、桃子、石榴组成,喻多福多寿多子孙。

岁寒三友:以松、竹、梅三种不畏严寒的植物构成图案,多为文人自勉自励所用,喻坚韧不拔,也有象征友谊的意义。

锦上添花:底子上雕饰精美细致的几何纹样,锦地上浮雕各种花卉,喻美上加美之意。

凤戏牡丹:因牡丹象征富贵,凤凰代表吉瑞,故喻富贵吉祥之意。

关于龙凤:在传统及现代的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龙、凤,是历代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想象力逐步完善而成的祥瑞动物形象。

总的说来,如果要想将寓意图案应用的得心应手(朔方俗话称“有传授”、“有讲究”),也须掌握民俗文化中关于此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方能免除“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足。

传统木雕雕饰极为丰富,题材十分广泛,风格独特,令人赞叹。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发展、提高、完善,我们应该继承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促进和发扬当今木雕工艺,使之更上一层楼。

凡是由图案装饰的工艺品,在构图设计、选择题材时,都要考虑装饰题材与被装饰器物部位的规格大小,使之比例相适应,木雕工艺更不例外。

所谓相适应,具体的讲,就是要考虑木雕装饰的部位与装饰器物整体的大小比例是否适度,以及装饰题材与装饰部件是否协调等装饰效果的问题。在设计木雕图案时,所要选择的装饰题材一定要因材施艺,考虑装饰题材与被装饰部件及器物总体的结构、比例,使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使木雕艺术恰到好处地起到美化物体的装饰作用。

结语——行艺心得

阐述到这里,于我国木雕工艺诸方面,基本言尽于此。现就自己多年行艺的经验,而有一些综括的心得连同本篇的结语一并缀述于下:

(1)用材的自然随意:中国传统雕刻,尤其是建筑雕刻的取 材首选地产材料,对材料的运用并没有刻意的追求,都尽量运用地产材料本身的自然肌理和纹路,创造出粗犷而又细腻的材质美。

(2)题材的丰富广泛:如前所言,中国传统雕刻的题材极为广泛,无论动植物、戏文故事、宗教传说等都能进入雕刻的画面,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而且在表现物象的形态时,往往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如传统民间雕刻中常用的龙的造型,就有多种表现形式。

(3)构图的宽张自由:传统雕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其构图十分自由,物象大小有时比例夸张,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其画面构图有时又表现出疏密有致、挥洒自如的特点。

(4)光影的巧妙营造:在传统建筑雕刻中有许多需要仰视的部位,如木雕、砖雕的额枋、墀头部位,为了能创造出一种人影绰绰、逼真的舞台效果,在雕刻中,往往画面上面部分的物象要雕得比下面深,而且考虑到观看的视角,物体要保持一定的向地面倾斜的角度,这种光影的巧妙营造也体现了艺人的实践经验与高超技艺。

(5)刀法的简约灵活:在传统雕刻的创作中,雕刀就如同工匠手中的画笔,但相比画笔,它的运用又显得简约而不繁复,常 见的直入刀、斜入刀、平入刀的使用,通过点、线、面的造 型,从而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木雕的发展,流淌着时代的活水,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是我们民俗文化、民间工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的中国木雕艺术除了追求雕技的创新和立意的新颖之外,还得注重把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元素融为一体,把实用性与艺术观赏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也说明中国木雕正逐渐接受着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影响,而这影响又使得中国木雕的内涵更加丰富,面貌焕然一新。

总之,传统雕刻工艺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造物文化,闪耀着华夏民族不朽的文化光芒。它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艺术结晶。我们为先人们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和博大胸怀而感叹!同时,笔者也衷心希望,通过传承队伍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让雕刻这门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让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2020年3月20日星期五完稿

于朔州秋芷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