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機器犬、遠程陪聊 新加坡六天建成高科技社區隔離設施

攝影:陳來福

新加坡第三個社區隔離設施前天(25日)接收首批病患,佔地超過四個足球場的樟宜展覽中心室內展廳在六天裡,迅速變成設有2700個床位的病患隔離設施。

這裡的隔間雖然看著簡單,但卻也利用了不少高科技設備,包括可為病患測溫送藥的機器犬、完成六到八人工作量的送餐機器人以及多語言遠程陪聊設備,讓病患在隔離過程中得到妥善照顧。

機器人、機器犬、遠程陪聊 新加坡六天建成高科技社區隔離設施

樟宜展覽中心室內展廳在六天裡,變身成為2700個床位的病患隔離設施。

樟宜展覽中心主要接收症狀輕微的初期病患,這些病患主要來自客工(外籍勞工)宿舍,從醫院轉至社區隔離設施的康復病患也會入住樟宜展覽中心。前天(25日)入住的首批病患共有近50人。設施執行委員會在隔離設施啟用前,上星期五首次開放地點供媒體參訪。

媒體得以踏入禁區,瞭解設施的設備與運作流程。展覽中心的室內展覽廳是病患隔離區,區內醫療服務的安排、隔間設計、甚至連風向,都經過精密設計,確保病患居住環境舒適,並可在第一時間獲得必要服務。

隨著冠病人數劇增,目前新加坡有逾萬名病患住在社區隔離設施,人數比本月1日的291人多出超過30倍。而位於新加坡東部樟宜展覽中心的隔離設施僅用一天的時間設計,五天的時間建成,過程中動員超過200名工作人員。

可送藥測溫的機器犬

機器人、機器犬、遠程陪聊 新加坡六天建成高科技社區隔離設施

這臺名為SPOT的機器犬,往後可能用於送藥和幫病患測量體溫。(路透社)

樟宜展覽中心社區隔離設施也在測試新科技,包括可為病患測量體溫以及送藥的機器犬SPOT。

SPOT是由美國科技公司波士頓動力研發的四足機器人,功能包括可自主識別並繞過障礙物,及在不同材質的地面上行走。

這意味著SPOT能比一般帶輪子的機器人進入更多空間,適應性更強。

五臺送餐機可頂替六至八名工作人員

樟宜展覽中心室內展廳的巨大面積,使送餐成為一大挑戰。在現有的新加坡博覽中心和D’Resort度假村隔離設施,病患每日三餐都由人工遞送,並由病患自行到指定地點領取。為減少進入隔離區的工作人員人數,樟宜展覽中心使用了名為STrobo Tug的自動送餐機。

機器人、機器犬、遠程陪聊 新加坡六天建成高科技社區隔離設施

社區隔離設施首次使用自動送餐機。工作人員在準備好食物後,分類放上送餐機,便可自動遞送到餐飲自提點。

這個隔離中心備有五臺送餐機,每臺送餐機可為190多人送餐,並在一小時左右完成每餐的送餐服務。隨著設施接收的病患人數增加,送餐機的數量會陸續增至12臺。

目前的五臺機器,可頂替六至八人的工作。餐飲團隊在隔離區外準備好食物後,只需派大約六名工作人員進入病患隔離區裡的壓力室,把餐點放在機器上,機器便可自動送餐。由於病患隔離區的空氣中可能殘留病毒,壓力室可防止隔離區的空氣流入,保障工作人員安全。

義工通過遠程遙控機器人 與病患交流提供最新資訊

負責餐飲安排的新加坡青年飛行俱樂部總經理符陽葛受訪時強調,餐飲團隊會盡可能滿足病患的口味,每餐都提供孟加拉餐、印度餐、中餐還有素食。齋戒月期間,也會在黎明前多提供一餐。

除了機器犬和自動送餐機,隔離設施裡還使用多項遠程技術,儘可能讓工作人員通過視訊為病患服務。當中包括備有屏幕和輪子的機器人BeamPro。

機器人、機器犬、遠程陪聊 新加坡六天建成高科技社區隔離設施

讓病患與義工交流的機器人BeamPro

來自新加坡印度人協會的義工,每天早上9時至晚上9時之間,會輪班操控遠程遙控機器人,到病患的隔離間和他們交流,併為他們提供最新的資訊。義工也可提供孟加拉語、印地語、馬拉提語、淡米爾語,以及泰盧固語的翻譯服務,協助病患和醫療人員溝通。

未來還將增加1700個床位

面積達3萬3000平方公尺的室內展廳有近290個隔間,每個隔間住八到10名病患。裡頭還有醫療中心、100多個流動衛浴室,以及曬衣與戶外休息區。與此同時,場外7萬5000平方公尺的空地上,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搭建臨時帳篷,增設額外1700個床位。

機器人、機器犬、遠程陪聊 新加坡六天建成高科技社區隔離設施

展覽中心室外也在搭建帳篷,增加1700個床位。

隔離設施主要由新加坡戰備軍人協會、知新館、新加坡青年飛行俱樂部等九個與新加坡武裝部隊相關機構攜手籌建,並由新加坡文華東方酒店管理、萊佛士醫療提供醫療服務。

負責管理建築工程的基礎建設委員、知新館執行董事陳文傑受訪時透露:“知新館在疫情暴發前正好在翻修,疫情暴發後,原本負責知新館工程的建築業者迅速被調往樟宜展覽中心。基礎建設委員會因此能在大家的合作下,迅速完成搭建工作。”

陳文傑指出,執行委員會為隔離設施設定的整體設計目標,是儘可能讓病患感到舒適自在,同時也確保工作人員能有效地提供必要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