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剛?漢朝農民原來不窮?聽大學教授在書中講歷史

大學裡最幸福的回憶,大概歸於聽講座和蹭各個傳說中的大師的課了。

臺上的先生口若懸河妙語如珠,臺下的我們熱淚盈眶真心覺得沒聽夠,多年以後回憶起那個畫面,仍然心潮澎湃。而讀這本《五萬年中國簡史》,讓我彷彿又重新坐到了大學的講堂。

《五萬年中國簡史》這本書,我覺得也可以取名為“大學教授講歷史”。清華國學研究院特聘教授姚大力,百家講壇名師於賡哲,啟功弟子李山等教授級別的大佬組成了強大的作者陣容,講起自己研究領域的內容也是張口就來。

對,就是張口就來,其實書中的內容剛開始是在喜馬拉雅上講給大家聽的,所以整本書的文風偏口語化,不過這倒削弱了歷史學術研究的枯燥感,更能一氣呵成地讀下去。下面就拿南京大學武黎嵩副教授講的秦漢史展開來說,來讓大家感受一下閱讀學術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歷史讀物,到底是一種什麼體會。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剛?漢朝農民原來不窮?聽大學教授在書中講歷史

漢武帝與匈奴的抗衡之道:漢武帝為什麼能這麼剛?

漢武帝是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三代”,他的爺爺漢文帝和父親漢景帝,通過近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給他留下了大筆的財富。這給他後來的大施拳腳提供了一定的客觀條件,讓漢武帝有了充足的底氣。借用司馬遷的話來講,就是“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眾,豈以晏然不為邊境征伐哉”,更何況漢武帝還一心想要大有作為。於是在元光二年,漢武帝一改防守為進攻,主動設局和匈奴對戰,史稱“馬邑之圍”。

與此同時,漢武帝不但走的不是穩妥路線,識人用人也不拘一格,非常有魄力。比如東晉的葛洪在《抱朴子》中就談到一個叫顏駟的老爺爺,他因為運氣的原因,從年輕就開始當官,一直到頭髮都白了還是個小官員,直到被漢武帝無意間發現,才被調去做會稽都尉。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剛?漢朝農民原來不窮?聽大學教授在書中講歷史

這樣的愛才惜才,自然更有可能挖到寶貝,衛青和霍去病就是漢武帝識到的實力千里馬。衛青是漢武帝老婆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從某種程度來說,漢武帝還是有點舉賢不避親的。不過除了這一點,武老師還指出我們所不熟知的,關於衛青和霍去病的另一重身份,即出身都不算高貴的血性青年。衛青做過馬奴,霍去病是衛青撿回家的,這或許能讓我們重新看待漢武帝對他們的破格重用。

不管怎麼說,漢武帝還是選對人了,衛青的步步為營,霍去病的閃電突擊,讓漢武帝與匈奴抗衡的話題,在經歷3次打基礎的河南之戰、漠南之戰和河西之戰,以及最後決定性的漠北之戰後,勝利收尾。

當然,這輕描淡寫的背後其實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研究,單就打贏漠北之戰,漢朝就耗費了11萬匹馬,糧草和人力的消耗也不在少數。想來如果沒有之前鼎盛的經濟基礎,怕是很難負擔得起。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剛?漢朝農民原來不窮?聽大學教授在書中講歷史

回到漢朝當農民:漢朝的農民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窮。

面朝黃土背朝天,這大概是我們心中古代農民的形象了。但武黎嵩老師卻告訴我們,放心,漢朝的農民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窮。

為了更細節化地向我們展示漢朝農民的生活,武老師想了7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前有水井後植桑。這可不是口說無憑,而是出土文物舉證的實際情況。

2003年,人們在河南發現內黃三楊村遺址。這是個因黃河氾濫而被全部覆蓋於河床之下的村落,所幸的是,村民大概已安全撤離,所以考古未在此發現人的遺骸。

這個特殊的遺址可以說是原樣還原了漢代農民的生活環境。那是怎樣一個光景呢?武老師在遺址的照片中看到,每家每戶都有院落,門口有井,房頂有瓦,宅前有籬笆門,宅院後面種植著幾排桑樹。可以看出,漢代典型的農村生活,已經基本和孟子心中“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的鄉村藍圖一樣景氣了。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剛?漢朝農民原來不窮?聽大學教授在書中講歷史

在出土文物《居延漢簡》中也提到,居延一帶的人,有500畝土地的,也有50畝地的。居延的位置大概在河西走廊附近,是當時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以此估摸,當時農民的土地還是充足的。漢代相關歷史文獻甚至把擁有130畝土地的人家歸為貧寒,這真的是讓明清“家有十幾畝地”的有錢農民羨慕嫉妒恨了。

而當時一戶人家要吃多少糧呢?《漢書·趙充國傳》有個細節,說的是10281個成年男子需要27363斛的糧食,算下來,一個成年男子每月的口糧大概是2.66斛。如果一戶人家5口人,女子和孩子要吃得少一些,那大概一個月要消耗11.4斛。換算成現在的斤,大概1斛也就是40斤的糧食,可見100畝的田還是能滿足需求的。

總的來說,漢代農民雖說不至於富得流油,但也算是勤勉殷實,只要踏實肯種地,養活一家老小完全不在話下。當然,這種安定富足的生活是以沒有遇到戰爭和動盪為前提的,比如之前提到的漢武帝征戰匈奴,可能就會打破這種和諧的局面。

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剛?漢朝農民原來不窮?聽大學教授在書中講歷史

當然,以我這種非專業的眼光,未必能準確地評價出這本書的好壞。但對一個站在門口,想進一步瞭解歷史的求知者,我覺得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畢竟經由大師的點撥,那些未曾所聞之事,未曾思考的點,未曾注意的方向,都會逐漸清晰而明朗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