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品味人生

中國被世界熟知的產品那就陶瓷、絲綢,茶葉,因此中國的洋名叫做“China”代表瓷器,從長安出發到達羅馬有一條道路——絲綢之路,而在這條路上販賣的除了絲綢之外,還有一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飲品——茶葉。

茶,品味人生

不知從何時起,我的飲品逐漸從飲料變為了飲茶,這大概跟年紀和心志成熟相關吧,從喜歡甜食,可樂、雪碧、咖啡等逐漸過渡到飲茶,好像一切都應運而生,水到渠成。到現在再也不記得第一次喝茶是在什麼時候,喝的是什麼茶呢?

後來欣喜的發現茶原來起源於中國,這個古老的飲品是如何被發現的呢,茶樹類似喬灌木,綠綠的葉子一到春天就發出新芽,與其他灌木類似。為何偏偏茶被國人情有獨鍾的喜愛,從眾多備選之列中脫穎而出。相傳茶葉是被神農氏所發現,神農氏發明了農業,得以讓人們馴服了植物,擺脫了居無定所的打獵為生的環境。於是男耕女織,開啟了耕種農業時代,人們開始逐漸學會了烹調,一次神農氏以釜煮水,恰巧有幾片葉子落入釜中,燒好的水呈微黃色,色澤清淺,芳香撲鼻,舀來一勺,入口微苦,但芳香四溢,回味化甘,生津止渴,讓人喝後神清氣爽,有提神養腦之功效,神農氏遍嘗百草,立刻就發覺了這些葉子有藥用的價值。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幸有此為祖先,我們今天才有如此可飲之佳品。也幸運的是那片飄入釜中之葉,有此良緣,於是乎中國從此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茶之味苦後回甘,這與先苦後甜的修行相得益彰,由於先苦故而後來的甜更為沁人心脾,有了比較更增加了強而有效的說服力。選取春季清明節前,冒出新葉的茶枝上摘一片嫩芽,在每一片嫩芽上都有細細的絨毛,在陽光下清晰可見。清新淡雅的味道配上嫩綠出水的顏色,顏色青黃相接,在水中一顆顆直立向上,偶有一兩顆舒展開身姿,將芽瓣打開。晗一口茶水在口中,唇齒留香。茶之味清淡,沁心養脾,由於含有很高的葉綠素和茶多酚,便有了抗氧化的作用,加之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藥用和食用價值,從我國的由西南向西北延伸,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東非紅海海岸,逐漸便有了一條茶葉通行的道路,俗稱“茶馬古道。這些茶葉的貿易便源源不斷的從這條道路上流轉。

相傳四川的茉莉花茶便是在這條路上誕生的,漫長的茶馬古道,道路崎嶇,古時的交通工具僅有騾子和馬,有一位茶商,將一年新產的春茶,從四川運往絲綢之路上,準備做一筆交易,在天氣潮溼的季節裡,經過長時間的路途運輸,新鮮的綠茶難以保鮮,一次由於連接的陰雨綿綿,便發現新進的準備販賣的綠茶已經潮溼變質了,這樣的茶葉顯然再也沒有商業價值,茶商很著急,望著這些過期的茶葉,心酸難過,一年的辛勞付諸東流,這時有一個聰明的夥計,想出了一個辦法,抓來路旁盛開的茉莉花,將一把茉莉花撒入茶葉中,結果發現變質發黴的味道沒有了,而混入了茉莉的茶葉更加芬芳撲鼻了,口感也更加的清甜,從此便有了茉莉花茶。

茶葉也並不是直接採摘後便放入水中烹煮。在四川的蒙頂山上,每年的清明節前,便可以看到成群的採茶人,揹著揹簍,上山到各家各戶的茶農的茶山上採摘新鮮的茶葉。別看茶原種植成山遍野,可一位採茶的熟練工,採摘1小時應該也採不夠8斤嫩葉,而1斤嫩葉,最後變成我們熟悉的茶葉,不足一兩而已。將才來的茶葉放入很大的簸箕中進行初篩,將剩下的精葉留下,再用一定得高溫嗮青,讓茶葉失水但卻保持住茶葉的顏色,緊接著放入甕中,進行搓揉,再用炒鍋進行熱揉。俗稱三揉三炙。經過了大概5、6到工序的茶葉,頓時縮水到採摘的1/10不到,讓人覺得倍感珍貴。

喝茶也有雅稱,名為“品茗”,這大概跟喝茶的習慣相關,大部分喝茶的人都講究一種做法與喝法,慢慢的形成了一套程序,俗稱“茶道””於是便有了一看,二聞,三品的品茶方式,而斟茶的手法更是各有千秋,慢慢的又與修養身心相結合,於是便有了“平常心,竹葉青”的美談。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斟一壺茶,配一幾四方,拿一本書,品一段時光。採茶是一種艱辛,品茶是一種體驗先苦後甜的回味。茶如此,人亦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