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自律

今天,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自律

郭桂芳

自律有多重要?有人說“自律與不自律之間,差的是整個人生”,“自律出眾,不自律出局。” 不論是體重、事業、感情,還是生活品質,因為自律與否,人與人之間有了天壤之別。因為自律,有的人可以將體重一直控制在健康範圍內,有的人幾年不見,身材變形到不敢相認,身體毛病也增加了不少。因為自律,有的人不斷努力學習,精進自己,讓自己不斷升值。自身價值越大,那麼擁有的選擇權、自主權、支配權越大,自律才有自由。自律帶給我們的是內在深層的改變,帶領我們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體驗人生更多不一樣的快樂與幸福。

自律是什麼?自律是自我管控的能力,對自己足夠狠。管得住自己的嘴,不亂吃,不亂說。管得住自己的手腳,動靜皆可。管得住自己的腦袋,勤于思考,但不胡思亂想。管得住自己的心,向上向善,積極樂觀。管得住自己的情緒,不亂髮脾氣,不衝動。自律是能堅持做該做的事情,做正確的事情,是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能堅決放棄不該做的事情。自律是嚴於律己的習慣,更是無需他人監管的修養。

物質高度發展的今天,吃的穿的綽綽有餘,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新鮮好玩的事物層出不窮,無不刺激著我們的耳目,挑戰著我們的內心。今天這個美好時代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自律,否則,各種慾望會吞噬我們,我們比任何時代都危險。

有同學說,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啊。對的,老師今天跟同學們重點談談如何做到自律。

如果以自律為準則劃分人,個人認為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不需自律的人,嚴於律己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狀態。蕭伯納曾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第二個層面是想要自律卻做不到的人,還在慾望的泥潭中掙扎與自我鬥爭中。第三個層面是沒想過自律,一切隨性而為,被各種事物的慾望裹挾著,還樂此不疲。比如玩手機成癮的同學。同學們,你處在哪個層面呢?想要做到自律,建議同學們嘗試從這三個方面努力。

首先是自我覺醒。

初二年級一位同學給我寫信求助。她說:“我想要的東西都必須得到,要不然不甘心。比如說我今天喜歡這個文具盒,我和爸媽說別人有這個我也想要,他們答應了,我就一直催他們,到手了我才心滿意足。他們不答應呢,我就一直吵鬧,就是為了得到它。我現在很害怕,很迷茫,不知道這是好是壞,我怕長大以後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我的慾望越來越大,直到一發不可收拾,我該怎麼辦?”我要恭喜這位同學,你已經開始覺醒了,因為你發現了自己無限膨脹的物慾,並且有了擔憂。

一個人開始自我審視自己存在的問題,不由別人提出,這就是覺醒的表現。覺醒就是有了兩個我,物慾的“小我”後面站出來一個理性的“大我”。只不過這個理性的“大我”力量不夠強大,不足以控制住那個充滿物慾的“小我”。

自律的關鍵在於讓理性的“大我”逐漸強大。讓自己渾身充滿力量,能牢牢扼住那個慾望的“小我”。

力量從哪裡來?力量從心來。心中有夢想,夢想是你人生的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路。有一個真心願意為之努力的夢想,才會讓自律變成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心中有信念,堅信天道酬勤,堅信人的潛能無限,堅信自己能做好。信念是一種超乎想象的力量。心中有榜樣,可以時刻激勵自己,鞭策自己,是前行道路上的精神夥伴。有了這些,你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有了一直走下去的力量。相反,沒有這些,我們稱之為“空心人”,消極心理很容易佔據你的心靈,不斷消耗你的能量,讓你處於無力感。比如初二那位同學還寫道:“我害怕沒有A就沒有高中讀,人生就完了,爸媽也失望了,親戚間還會拿來說笑。”害怕的心理暗示讓你沒開始走就雙腿發軟,渾身乏力。這是“空心人”的狀態,常常處於恐懼、焦慮、迷茫之中。 所以,我們要用夢想、信念、榜樣、責任、奉獻等填滿我們的心,讓我們成為精神的巨人,你就有了勇往直前的力量,披荊斬棘的韌性。

力量從行動中來。行動才是改變一切的關鍵的關鍵。有一位作家曾這樣解釋自律:“自律就是有目標有方向,積極主動地做事,堅定不移地執行計劃,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心中有夢,但在遠方,不是現在,實現夢想的路卻是每一個當下,所以還要定好當下的行動目標。這一年要做什麼,這一學期要完成什麼,這一月一週一天要做什麼,目標具體到每一個行動,做完哪些題,看完哪幾本書,學習什麼技能等,以能做到的為宜,做不到的又是一場空。心態上不要急於求成,想一口吃成個胖子,等待自己的無疑是挫敗與洩氣。

力量也可以從氛圍中來。走進正能量氛圍,多做能夠讓自己提升的事情,少做些消耗自己能量的事情。多與積極的人交往。比如在一個學習氣氛濃厚的班級更容易做到自律,與喜歡玩遊戲的人在一起,更加容易沉迷於遊戲,自己被負能量拖得更遠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氛圍就是一個強大的磁場,有巨大能量,無形中會裹挾著你跑。所以要用你的理性來判斷是遠離還是靠近。對於自己長期生活的集體,我們要有意識地建立正能量氛圍,有利於對自己產生正向影響。

力量還可以從閱讀中來。多讀書,讀好書,經典名著裡有無限精神力量。閱讀的重要性不在這裡贅述了。

告訴同學們一個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 “飛輪效應”,也許能給你們一些啟迪。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推。直到達到某個臨界點,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無須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便能快速地轉動。

用這個心理學效應來解釋習慣,習,數飛也,反覆做,慣,就是一種慣性。連起來理解就明白了,反覆做、持續做一件事,到某個臨界點就是慣性了。難就難在啟動的這一刻,難就難在能不能熬過臨界點,要邁過這兩個坎不容易。也許你現在站在飛輪前,想推卻害怕推,畏難情緒讓你裹足不前,或者還只推了一下,就推不下去了。不想那麼多,咬咬牙將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吧,後面就輕鬆了,努力讓自律成為你的本能。

要想做到自律,還要讓慾望的“小我”不斷弱化。

初二的這位同學還問了我第三個問題,她覺得讀初二了,需要一個自己的手機。為此,每天晚上和父母講很久的道理,理由是再繼續和爸媽共用手機不方便,要有自己的手機小空間,可以使用微信支付錢,裡面有學習軟件,便於學習。休息時也可以適當玩一下手機,刷視頻,聊聊天...不止侷限於沒事做,發呆。結果父母堅決不同意。她覺得又恨又氣還委屈,甚至有個時候不喜歡回家了。問我要不要買手機。在此,我先要為這兩位堅持原則的家長點贊。

這位同學真要信任我的話,我的答案是,現在不適宜單獨擁有手機,因為你的自律還沒成為本能,到時學習功能沒發揮好,娛樂功能霸佔了你的時間和精力,佔據你的手、眼、腦、心,最後慢慢吞噬你身心,一雙魔抓把你拽入黑暗與歧途,而你卻渾然不知,樂此不疲。為什麼要養個魔鬼在身邊呢?很多同學已經被手機綁架了,說:“我最大的煩惱就是不能玩手機。”我們有些同學離開手機,就只剩下了軀殼,如同行屍走肉,已看不到半點少年的朝氣與生機,悲哀嗎?

如果已經對某些慾望上癮,我們可以用“延遲滿足”的辦法來逐步弱化充滿慾望的“小我”。比如喝奶茶上癮的同學,可以在量上從大杯減為中杯,再減到小杯,頻率上從每天一杯到幾天一杯再到一個月一杯等,慢慢就不再依賴。對其他事物的慾望可以用同樣的辦法來控制。

同學們,無論是強化“大我”,還是弱化“小我”,這個過程開始都不容易,甚至說是痛苦的,我們可以寫下來,時常鼓勵自己。千萬別在該奮鬥的年紀裡選擇安逸與放縱,別在該學習的歲月裡放棄讀書。今天的安逸,未來會用痛苦來償還,今天所有的汗水與苦痛,都會轉化為明日的光芒與精彩。 “人才都是熬出來的,本事都是逼出來的。”只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們一定會到達夢想的地方。一定會擁有精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