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古代是什麼,是否誤國,舉例說明?

筆說文史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官宦則全由閹人擔任。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到了明朝,對於老年的太監又稱伴伴。

宦官的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

1、皇權階級龐大的家庭人員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

2、自東漢開始改用閹人擔任,一則避免 皇室女性出軌,二者閹人無男性氣質,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磨滅他們的野心,使得皇宮內部相對穩定。

歷史上亂國誤國的宦官事件有:,

1,秦末宦官趙高誤國,趙高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趙高太監出身,靠著秦二世的寵信,竟位高至宰相!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謀劃逼秦始皇長子自殺,立秦二世為帝。而後謀劃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繼任為丞相。最後再逼迫秦二世自殺,立子嬰為秦王。趙高結黨營私、暴政苛律、魚肉百姓、獨攬大權,導致秦朝衰敗滅亡。

2,明熹宗時期宦官魏忠賢亂國,魏忠賢是皇帝親賜姓名,號稱“九千歲”。魏忠賢為人陰險歹毒,最擅阿諛奉承,深受皇帝寵信。為排除異己,專斷朝政,魏忠賢假傳聖旨賜死選侍趙氏,陰謀殺害裕妃,設計皇后墮胎。為統領東廠事務,陷害太監王國臣、劉克敬、馬鑑等人。以致宮中有傳聞“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明熹宗死後新帝繼位,治魏忠賢十大罪,下令自縊而亡,魏忠賢餘黨被肅清。

3,東漢末年“十常侍”做亂,黃巾之亂平息後, 皇帝尊信張讓等十常侍, 使得平亂功勳的各將士一一被陷害, 或被刺殺, 或被流放…… 而宦官與外戚明爭暗鬥, 十常侍張讓等人與將軍何進之爭猶為激烈,稱之十常侍之亂。

4,劉瑾是明武宗最寵信的太監,因擅長溜鬚拍馬數次升遷,官位高至掌印太監。掌權後劉瑾結黨營私、專權亂政、在宮內作威作福、在民間搜刮百姓。當時人們稱明武宗為“坐皇帝”,稱太監劉瑾為“立皇帝”。後因在劉瑾家中搜出金銀珠寶無數以及偽造的傳國玉璽和玉帶,明武宗認定其謀反,將其凌遲處死。



墨骨讀書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宦官,它是怎麼形成的?

宦是星座的名字,四星在帝王座之西,拱繞帝王星,古代人很有智慧,把那些帝王周圍的人稱之為宦,實際上是帝王的近臣。

宦官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在《禮》、《易》,因而它的形成遠在於周朝以前,應該有著3000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宦官組織也在不斷變化,到秦始皇時,宦官己形成了一定的勢力,甚至左右了朝庭的政策,代表人物則是趙高,他能指鹿為馬,足見在當朝的地位。劉邦建立漢朝時,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訓,對宦官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但外戚的迅速發展與壯大,又不得不用宦官來加以權力平衡,實際上整個漢王朝,包括東漢,朝庭中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一直是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主體,東漢末年的十常侍與外戚何進間的爭鬥,直接導致著皇權的衰敗。

宦官,從現有的史書看,絕大部分是誤國的,從秦朝到明後期的一千多年時間來看,每一次社會的變革,都基本上是宦官引起的,這裡特別指出的是明王朝,宦官的權力己經豋上了頂峰,每次外出打仗,宦官都持天子劍督軍,這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軍事思想明顯相違備。明朝的宦官王振,為了顯擺,競然勸說皇帝在親征時改變行軍路線,到自己的家鄉去看看,結果被圍土木堡,直接導致明朝大軍的失敗。明崇禎時期,宦官魏忠賢居然以九千歲自稱,一方面鎮壓東林黨人,另一個方面又打擊朝中的大臣,包括軍事將領,其結果直接導致明王的滅亡。(圖片源於網絡)





紫色的玉


首先要澄清幾個大家常見的誤區:一、宦官並不都是太監,而且宦官出現的很早。而太監出現的晚。二、宦官並不都是被閹割了的,也有正常人。第三,不止中國存在宦官。

宦官是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大家要特別注意,宦官首先是官員,也就是說用現在的話說,人家屬於體制內的人。其次,這裡從來沒有說過宦官要閹割。只是說宦官的主要職能是服務君主及其家庭。比如漢武帝時著名的東方朔就曾經當過中常侍(這官名一聽就是常在皇帝身邊侍從的意思),但人家可沒有閹割過。

東漢之後中常侍才全部由閹割過的人擔任,嚴格來說到這時候的宦官才是大家理解中的意思——閹割過、服侍皇家。

只不過古代統治者家大業大,後宮女人眾多,如果任由健康男人在後宮自由出入,難免擦槍走火,於是後來宦官就更多的使用閹割過的男人了。既有男人的體力,又不會給主人戴綠帽子。這一點中外的統治者想到一處去了。比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因為統治區內既有黑人,又有白人。直接宮廷內的宦官全部用黑人。而後宮妃嬪全是白人,這樣雙保險。

太監是一種高官的名稱

今人提起太監,一股鄙夷之氣油然而生,彷彿這個詞天然就是指的那些被閹割了的人。但追根溯源,太監本身是一個官職名稱,古代有些官署如國子監、內侍監、將作監、少府監 、軍器監、都水監等等部門,主官稱監,副官稱少監。人家可是三四品以上的高官。所以那時候的太監、少監可不是罵人的話。

一直到明朝,太監也是所有宦官裡面的佼佼者。因為明朝如果不是負責宮廷事務的比如國子監等不再設監和少監的官職。而宮廷內的二十四衙門如司禮監、御馬監等才設有掌印太監。基本上都是這個衙門的長官。所以明朝能被稱為太監的實際上應該是宦官裡面的頂尖人物如劉瑾之流。

當然人都是虛榮的嘛,就好像現在副局長喜歡別人稱呼他時去掉“副”字。那些沒有混到太監級別的宦官聽到別人叫他太監可能心裡面也暗爽吧。加上明朝宦官勢力強大,在外面拍他們馬屁的人也多。太監也就慢慢的叫開了。

到了清朝,就把所有的宮廷宦官統稱為太監了。

太監是否誤國

你要說太監(這裡的太監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宦官的統稱)全是好人,你不會信。你要說太監全是壞人,也不可能。事實上,宦官群體就好像文官、外戚、武將、宗室等群體一樣,有好人有壞人。有魏忠賢同時也有鄭和。就好像外戚有王莽楊堅但也有衛青霍去病。文官有范仲淹也有秦檜。

但總體上來說,人家宦官群體在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就是做皇家的苦力的一群苦命人罷了(條件稍好點誰也不會讓孩子去挨那一刀)。幾千年的皇權專制要比危害,宦官肯定比不過那些文臣武將以及大權在握的皇帝。總的來說,即使宦官勢力最盛的漢唐明三朝,他們也不過是皇權的附庸和皇帝的白手套罷了。

所以要說宦官都是禍國殃民,還真算不上。但誰叫話語權不掌握在宦官手裡呢。所以宦官成了文人手下的一大背鍋俠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