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糧食不漲價的原因在哪兒?

新大風歌


單純農戶種糧是不賺錢的,所以也是現在為什麼農民情願種一季不拋荒(拋荒沒有補貼而且還要補交錢)或者轉租給大戶公司的一大原因,另一大原因也許就是中國農民最樸素的不想浪費土地的想法吧!你想現在農民工在外面工地上一天的工錢就是一石(100斤糧)不止的工資,又有誰還有動力去以種糧為生呢?

現在種糧幾畝地也花費不了多少功夫也是一大因素,農民工外出現在基本上也有休息,利用休息的時間,直接撒播,治蟲現在也基本上可以幾家一起用無人機或者承包,收割更是如此,再加上農村還是有老幼婦孺在,閒著也是閒著,所以生產成本上大家也沒有真正去計較那麼多,首先保證自己家夠吃了之外,多餘的賣了也就賣了,也基於這個原因和國家一直在主糧上做了充足的儲備,在保護價之上,也漲不上去,也不會低於保護價,這就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現狀。

但是,隨著70後的逐漸老去,80/90後幾乎是沒有參與過農田耕種的一代,之後的就更不用說了,那麼以後的主糧種植格局會如何發展才是現在國家需要真正思考和重視的,給農民田產的所有權(也就是現在在做的三權分立)鼓勵大戶與社會資本下鄉,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基礎上,適度的公司化,也是一條出路,才能保證糧食市場的平穩與國家社會的穩定,畢竟手中有糧心中才不慌,從08年經濟危機和今年的疫情造成大量失業返鄉也可以看出農村是中國社會治安長期穩定的最大的穩定期,進可進城務工,也不影響在城市買房買社保,退可在鄉下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保障最基本的衣食無憂,這也許就是今後中國社會很長一個時間段裡的基本現狀。也是中國糧食價格可以維持不漲少漲的一個基石,農民穩才農村穩,農村穩才有城市穩,城市穩才有中國經濟的欣欣向榮,試想如果口糧的價格都不穩定,那人心得慌成什麼樣呢?

所以,糧食價格基本上沒有漲,即是中國社會現狀由國家不斷調劑的結果,也是中國社會所有發展問題能得以解決,不斷向前發展攀高的基石!


披著猩猩找月亮



前途很好


核心原因是農村勞動力成本沒有計入糧食生產成本!!!

二十年不漲價,現在普通散戶種植糧食已經是賠錢了,以玉米為例:種子35-55元每畝,農藥100元每畝,化肥120-180元每畝,澆地40-80元每畝,耕地40-60元每畝,收穫40-60元每畝。玉米粒畝產1300斤-1500斤每畝是主流產量,售價0.8-0.9元左右。那麼一畝地投入是415-535元左右,收益最高1300-1500元左右,固定成本能佔賣價一半以上,也就是說正常可以盈利。但是一個能種地的優質勞動力,外出打工每天工資150-300元每天不等,種玉米地前後哪怕用10天,工資都比一畝地玉米賣的錢多,所以怎麼算種糧食都不合算。

也就是說,加上勞動力成本,普通農戶種糧食細算是賠錢的,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是農戶依舊堅持在種地,一是承包土地必須有人更重,否則荒廢或是被村集體收回,更不合算。

目前國家為了鼓勵糧食生產,一是有種糧補貼,一是在鼓勵土地流轉,還有地方鼓勵休耕併發放補貼。規模化種植,利潤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依舊很微薄。

糧食價格不能大幅度波動也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有利於國計民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