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萬曆保持張居正的改革,明朝還會那麼快滅亡嗎?

汪汪吼


歷史上的王朝為什麼要改革?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長治久安。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稱雄的基礎,後來秦國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唐代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實行“兩稅法”,改變了過去按人頭納稅的做法,以財產為納稅依據,每年徵收兩次。北宋為了治理“三冗”即冗員、冗兵、冗費,先後實行了“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到了明朝,官員怠政,地主豪強兼併農民土地,稅收困難,國庫空虛,面臨危機。在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進行了改革,開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後來他人亡政息,明朝內憂外患,一步步地走向了滅亡。

回顧張居正的改革,核心是整頓吏治,改革稅制,增收節支。他實行的“考成法”,對各級官吏層層考核,優勝劣汰。尤其把財政收入作為地方官的考核指標,完不成就降級撤職。官吏們不敢怠慢,不遺餘力地徵收稅糧。同時,張居正嚴格控制支出,還要求皇帝節約,改變了皇室的奢靡和浪費。

”一條鞭法“是張居正在唐朝“兩稅法”後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先丈量全國土地,摸清底數,然後將田賦和徭役合二為一,百姓可以出錢代役,官府則僱人服役。此舉改變了過去比較混亂的賦役制度,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讓農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種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稅收。

張居正改革十年,國庫增收較前朝增長了70%多,不但扭虧為盈,還夠用十年。在軍事方面,張居正用名將戚繼光等人鎮守北方,重新修築長城,鞏固了國防,安定了邊疆。而且,有雄厚財力的支持,在萬曆皇帝親政後,進行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在寧夏平定了蒙古人,在西南撲滅了苗疆的叛亂,打敗了日本對朝鮮的入侵。

如果張居正的改革能延續下去,對明朝是非常有利的。但他的改革同以往的改革一樣,在實施中也有不足,更重要的是觸動了官僚和地主階層的利益。而且,他在萬曆皇帝少年時把持朝政,實施改革,難免有“功高震主”之嫌。於是,張居正在死後遭到了清算,被撤掉官爵封號,還被抄家,他的改革舉措也隨之終止。明朝又轉了回去,萬曆皇帝晚年荒於朝政,社會各種矛盾再度積累,明朝出現了衰退。

到明末,滿清在遼東崛起後,明朝已沒有足夠的錢去鞏固邊防和打仗,只能給百姓增加負擔,縮減人員和開支,導致流民起義。說“明朝亡於萬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終止了張居正的改革,也使明朝喪失了中興的機會。


瀾石記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有興旺發達就會有盛極必衰。這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必然結果,大明王朝輪替到萬曆皇帝時,在首輔宰相張居正輔佐下,已日聚能,繁榮昌盛,錢多糧廣,五穀豐登。達到了一個頂盛時期。這一切歸功與李太后知人善任,撐印太監馮保持正明理,張居正雄才大略,心繫天下,以仁孝治天下。使大明王朝以瀕臨滅絕的財政體系起死回生,財政充盈。其一條鞭法切中要害,打擊了豪強官吏霸佔良田,維護了天下的民生根本。很可惜,,,,萬曆帝無大秦帝國贏肆的堅定不移,從善如流,英明神武。是個判經離道的叛逆不屑子孫,在張居正回鄉丁憂患病後,在王公大臣反對派的反捕下,一箇中興有望,國富民強的政體,昏然倒塌,有歷經了萬曆朝三大戰役,積累的錢財糧草被耗貽盡。農民小工商業者,資不抵債,負債累累,沒有了稅收,國民經濟一振不厥,步入了財政哀竭,入不敷出的萬難境地。天亡大明,天神難換。











94310417小云


如果萬曆保持張居正的改革,我認為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而張居正的一生也確實十分傳奇。

張居正的出生就被祖父張鎮寄予厚望,少年時期就聰明過人,成了名震鄉野的小神童,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開始了官場之路。

感覺有點像小時候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開始升級打怪了。

那我們就來看看張居正的變法。

張居正的變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考成法: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

考成法其實是官員的考核制度,就是這種看似簡單的記事簿的方法,給此時的明朝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因為明朝政府已經岌岌可危。

此時的大明朝剛剛經歷過嚴嵩和夏炎,嚴嵩和徐階,徐階和高拱,高拱和馮保幾人之間連續的內鬥剛結束,嘉靖皇帝去世,十歲的萬里皇帝登基之初,弊政急需整頓。

國家的財政也早已經入不敷出,到了連朝廷官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的地步,財政問題急需解決,對外還有隨時挑釁的邊疆外族。

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考成法效果之一:上令下達

考成法運用內閣控制六部,六部控制六科,這種制度的運行使國家的政令能快速傳達。

每個官員都清楚自己的直屬部門,彙報人,捨去了中間冗餘的環節,上級官員又能清楚瞭解到每個下屬負責的工作內容,起到監督的作用,既避免了欺上瞞下,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考成法效果之二:優勝劣汰,吐故納新

考成法的實施,改變了以往通過吏部考核官員的運行機制。

通過考成法可以很好的瞭解每個官員的工作量,工作能力,以此作為官員的考核標準。

官員之間不再論資排輩,踢出了官員隊伍裡不稱職,不合格的官員,而這些不稱職,不合格的官員騰出的位置又有新的人員接替,這樣一邊淘汰,一邊又輸入了新鮮血液,還整頓了吏治。

考成法效果之三:開源節流

考成法的實施,使朝廷的運行機制更加順暢。

每個機構和官員的工作內容很清楚,而那些佔坑的職位和機構就暴露出來了,這樣就幫朝廷裁剪了多餘的機構和官員,為國家財政節省了開支。

另一方面,考成法的實施對官員工作的監督作用,使官員的工作更加賣力,不僅能及時收繳稅收,還把之前拖欠的稅收收回來了,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

小結:

所以,考成法的實施,看似只是對官員的考核,卻在對官員考核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嘉靖年間遺留下來的嚴重的官場弄權,徇私舞弊的官僚作風,整頓了弊政,還提高國家機制的運行效率,又解決了朝廷的財政危機,給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帶來了希望。

而考成法除了這些效果之外,還起到了集權的作用。內閣控制六部,而此時的張居正是內閣首輔,也就為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提供了便利。

其二一條鞭法:

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一條鞭法的改革在稅法方面。改革前明朝的徭役分為裡甲正役、均徭和雜泛差役。

裡甲正役由於是輪流充當甲首,每十年輪一遍服差役,很多農戶在排到的年份,即使遇到豐年,

交完田地稅,被朝廷安排修路,建宮殿等差役,還是要鬧饑荒。

而均徭和雜泛差役由於徇私舞弊,不能公平分攤。而明朝田賦祱繳納的“淋尖踢斛”,負責收繳官糧的官吏甚至特意練就了一腳踢斛的好本事,就為了踢得狠,準,重,使糧食堆的尖更高,灑出來當作損耗的更多,讓勞動人民有苦難言。

淋尖踢斛:

收稅時,為多徵米穀,故意用腳踢斛,使斛面堆尖。

而一條鞭法的實施,使稅收都折算為銀子,在各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條鞭法效果之一:對農民

一條鞭法的實施,徭役不能均攤的情況得到解決,把田賦也折算為銀子,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改善了民生,又提高了賦稅繳納的效率。

一條鞭法效果之二:對國家

一條鞭法的實施,使賦稅,徭役都折算為銀子,節約了國家人力,物力的支出,而糧食變為銀兩也為國家減少了貯存過程的損耗。

一條鞭法的實施前提是要重新丈量農民的土地。而那些被大地主,貴族隱瞞的土地暴露出來,為國家增加了稅收。

另一方面,明朝的田賦、徭役,官僚,貴族是不用負擔的,而很多農民由於服徭役,繳納田稅,(徭役是按田地數量為基數計算)還不如把地直接賣給那些地主,或者貴族,自己當佃農的收入來的多。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土地流入了地主,貴族的手裡,加快了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的越快,越容易爆發內亂和農民起義。一條鞭法的實施,阻止了土地兼併,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保障。

小結:

所以說,一條鞭法把賦稅,徭役折算為銀子,不止提高了行政效率,還為國家節省了一大部分支出,又間接解決了土地兼併的問題。

總結:

張居正的變法,整頓了國家的吏治,為國家財政既開了源,又結了流,解決了困擾明朝多年的財政危機,國家錢糧充足,對軍費的投入也加大了,增強了國家的軍事抵禦能力,為岌岌可危的大明朝贏得了喘息的時間,使死氣沉沉的大明朝重現生機。

可惜的是張居正的變法只持續了十年的時間,在他下臺後,他所實施變法全部被推翻了。

雖然他的變法只有十年,但也延長了明朝的壽命。

試想,如繼續實行下去,明朝吏治清明,不弄權,沒有黨爭,軍事強盛,國家財政充裕,人民富裕安康,這樣一個國泰民安,國富兵強的國家怎麼會走向末路?

想想明末的農民起義,李自成起義等,你就能明白一條鞭法對明朝有多大的貢獻,想想明末的黨爭消耗了大明朝多少內力,你就能明白考成法對明朝朝政的有多大助力。

所以,明末有些官員在內憂外患時,想到張居正變法,就明白如果堅持張居正的變法,哪有今日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