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今天繼續聊聊我的投資經歷。之前的文章童鞋們可以參看上面的鏈接。

2010年2700點大量買入銀行股,本以為頂多熬個一兩年就會迎來春天,沒想到這次熊市會磨得這麼久……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12~13年民生過山車的教訓

2012年中,為了支持小微企業融資,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大幅度降低了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資產權重(在計算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時候,不同類別的貸款會根據風險情況乘以不同的權重。小微貸款的風險權重被降低意味著在滿足相同的資本充足率的條件下,銀行可以發放更多的貸款額度)。

於是一直專注小微業務的民生銀行開始受到關注並引領一波銀行的行情。我早在2010年開始,就逐步買入銀行中估值較低的民生銀行,此時終於迎來了大幅上漲。短短几個月,民生股價即告翻倍。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民生銀行股價過山車


當時各種利好滿天飛,市場面到處都是民生的好消息,其他股份行也紛紛加入了小微業務的競爭。然而大家認為民生顯然有先發優勢,全產業鏈把控保證了市場的壟斷,多家企業聯保還可以維持很低的壞賬率。民生銀行大樓很晚都燈火通明,員工工作努力,激進的激勵機制也被看做是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之一。

狂歡之下,很多隱憂都被我選擇性的忽視了。高昂的存款成本使得民生在資產端有更強的風險偏好,多戶聯保的模式也往往集中於單一行業,一旦有系統性風險,所謂抱團取暖很容易演變成全軍覆沒。

最不能被原諒的失誤就是身邊出現了真實的預警信息,自己卻選擇性的失明瞭。

那段時間公司有客戶開始突擊成立很多空殼公司,詢問之下才得知都是想從民生銀行獲得貸款。他們成立皮包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三家聯保的方式獲取銀行資金。而且辦法竟然都是信貸經理手把手教給他們的。

這件事至少說明民生銀行的激勵機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負責信貸的員工為了追求短期業績把風控完全置之腦後。銀行偏偏又是一個利潤前置的行業,激進的經營方式總是能在短期內取得優異的業績表現,卻把壞賬的地雷埋在了未來。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諸多疑點擺在眼前,我卻在傻傻的看市盈率,天真的以為“估值迴歸”仍會繼續,我可以在壞賬集中爆發前全身而退……

結果就是股價短暫的高潮之後,一切歸於無形,我在民生銀行上結結實實坐了一回過山車。幸虧14年牛市,才在高點獲利了結。


2013~2014年,黎明前的黑暗

2013年藍籌股一潭死水,05年之前大熊市裡投資者們的那種心境我終於有機會體會到了。雖然創業板率先走出了上漲行情,無奈那些公司自己看不懂,更談不上參與。而手裡的績優藍籌,業績依舊靚麗,估值卻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位。

貴州茅臺由於塑化劑事件以及限制三公消費,股價也踏上了漫漫熊途。

打開自己的A股賬戶,真叫一個慘不忍睹,四年時間盈利不到10%……要知道那是一個餘額寶7%的年代啊,信託產品動輒12%的年化收益,真讓人唏噓。

雖然數年間歷經多次起伏,面對慘淡的市場,我的信心依然堅定,價值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我總是在心裡一遍一遍的告訴自己。

14年初,自己的小生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前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於是果斷拿出一部分資金繼續投入到股市當中。本來計劃投入100萬慢慢買,結果剛買夠50萬,牛市來了。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轉瞬即逝的興奮以及別人的牛市

沒想到市值翻倍來的如此迅速,只有幾個月的時間。14年第一次從股市裡賺了100萬。那種興奮相信很多人都體會過。兩年之後賺到了第一個一千萬,甚至單一交易日盈利超過百萬的時候,也不如那次這般興奮。

然而“金三胖”高歌猛進的上漲在15年初戛然而止,之後轟轟烈烈的行情儼然變成了別人的牛市。我的心情倒是十分的平靜,自己的持股常年被市場忽視,這種狀況早已習慣了。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然而隨著市場熱度的增加,07年的那種不祥之感又像幽靈一樣的縈繞在心頭了。一夜之間所有朋友都開始談論股市,很多沒有經驗的小夥伴從一開始向我請教慢慢變成了給我推薦股票。

似乎所有人都賺到了錢,每週開戶人數迭創新高,成交金額屢破天量……6124必破,8000點輕鬆,4000點是牛市起點,十年長牛就此起步……

價投們其實都在擔心中小創估值過高的問題,然而07年藍籌補漲的行情給老鳥們種下的印象太過深刻,那次漫長的踏空何嘗不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指數估值還在低位,藍籌仍然便宜,“大盤股應該會有一波補漲行情,帶領指數再創新高吧”——我在心裡告訴自己。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力挽狂瀾的分級A

慘烈的殺跌不期而至,就像每一場熊市的初期一樣,市場上到處都是千金難買牛回頭的叫喊聲,然而這一次,這隻牛真的讓狗熊攆跑了,再也沒有回頭。

第二波殺下來的時候,我坐不住了,為了避險,我把前期漲幅比較大的蘇寧雲商、中國建築、中信證券等持股清倉。由於國家隊的介入,很多AH股出現了較大的價差,於是利用港股通賬戶把手中的銀行股進行了切換,置換出的現金留做防守之用。即便在減倉,整體市值也出現了超過20%的回撤。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真正挽回損失的是對於分級A的投資。當時由於套利資金的影響,分級A的價格普遍落到了0.7~0.8元的區域,這意味每年不但可以提供很高的固定收益,而且下折機制的存在,相當於白送一份看跌期權。

我於是利用原本打新的資金買入了部分分級A的倉位。然而投資者並沒有因為便宜到髮指的估值而停止拋售,面對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嚴峻形勢,市場開始擔心分級基金的拒贖風險,即使在證金宣佈2000億申購基金公司份額以應對贖回壓力的第二天,許多分級A開盤仍然沒有反彈跡象。

此時不買更待何時?我果斷加大了分級A的倉位,短時間內取得很不錯的收益,正因為如此,整體的資產在那一輪急速下跌中並沒有太大的損失,加上在股市和郵幣卡市場打新的收益,15年還取得了小二百萬的盈餘。

當然暴跌過程加倉是我的一貫風格,190元和170元左右的茅臺、26的平安、21元和16元的格力,一點點慢慢的買入這些心儀的股票,那種感覺至今回想起來仍十分美好。

2015年底,由於寶能系舉牌,萬科股價一路暴漲,自從08年底買入萬科B,我一直是隻增不減,期間B轉H我選擇了現金,然後轉頭全部買入萬科A。

即使在15年12月那個時點,我仍然看好萬科的發展,而且估值也並不貴,但是短期漲幅過於巨大且股權之爭撲朔迷離,我忍痛在12月17日接近22元的價格賣出了三分之一倉位的萬科,結果沒想到很快就停牌了。


通過價值投資能達到財務自由嗎?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經歷篇三)

個人攝影作品,禁止轉載


挺過了15年的千股跌停和千股停牌,回頭看看自己的市值也沒有遭受很大的損失。暗自慶幸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壯觀的熔斷和英國脫歐事件還在等著我。

預知後事如何,我在下篇文章中告訴小夥伴們吧。謝謝大家的閱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