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瓦匠到地产大亨,金科黄红云越过山丘

从泥瓦匠到地产大亨,金科黄红云越过山丘

从泥瓦匠到地产大亨,金科黄红云越过山丘

老黄很忙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商业财经报道的媒体人,我接触过许多商人。

有翻云覆雨的互联网大佬,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筚路蓝缕的老一辈民营企业家;有意气风发,踏浪追风的海归创客,也有常年搏杀于市场一线,游走于江湖丛林的传统行业老板。

媒体总是爱当“事后诸葛”,喜欢把这些人的故事“成功学化”,因为牛逼,所以牛逼。

在这种逻辑下,被忽略的往往是企业家作为个体的局限性,以及他们为了突破局限性而做出的奋斗。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尤其关注直辖后的第一代渝商,比如尹明善、何永智,比如吴亚军、黄红云。

这几个人当中,最近名字见诸媒体最多的是黄红云。

先是历时4年之久的股权之争终于落下帷幕,融创减持金科股份,持股比例由29.35%降至18.35%,转而由车建新的红星接手。黄红云对金科的控制权更加稳固。

紧接着,金科召开2019年业绩说明会,在并不算好的行业大背景下,金科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2019年实现全口径销售额1860亿元,位居行业第17名;销售面积1905万方,位居行业第8名;全年实现678亿的营业收入,连续9年保持高增长,实现净利润63.57亿元;

今年一季度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76.27亿元,同比增加8.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加57.13%。

老黄很忙,一边忙着股权之争,一边做着公司业绩,过去几年,他两边做的都还不错。

和很多股权之争采用“毒丸计划”处理的逻辑不一样。

黄红云思路清奇,他不是要把公司做烂,让你不想买,反而是趁势把公司做好,让你买不起。

这是黄红云的智慧。

从泥瓦匠到地产大亨,金科黄红云越过山丘

草根的倔强

改革开放42年,黄红云今年56岁了。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大的红利,然后趁势而起,这是第一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剧本。

黄红云的老家重庆涪陵,长江和乌江之水在这里奔腾不息。在彼得·海斯勒的笔下,这里被称为“江城”。

1984年,20岁的黄红云在建筑工地当学徒,5角钱一天。之所以搞建筑,黄红云的想法很简单,“中国要赶上外国,最起码要把城里的房子都变成高楼大厦”。

多年以后,金科上市成功,媒体将这位新晋富豪的经历概括成“从泥瓦工到地产富豪”。

遍地是机会的黄金年代,只要敢想敢干,就能改变命运。

长隆创始人苏志刚卖猪出身,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曾是一名泥瓦匠,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14岁辍学在街头谋生……

逆袭故事的开头总是相似,敢想敢干再加一点点机遇。


但我更熟悉大多数故事的后半部分:穷小子成为大老板后,又一步一步地把公司搞砸,凄凄惨惨。

有的人在财富中迷失,一味挥霍就此堕落;有的人搞不定家族人事,自我消耗到消失;有的人则输给了时代,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在重庆,很多大佬也难逃这些宿命。力帆陨落、协信易主、宗申、隆鑫步履艰难。

随着2016年,孙宏斌杀入,黄红云的剧本似乎也朝着这个方向演进。

毕竟,他的对手是一个清华高材生,一个接连拿下乐视、万达文旅系的中国并购王……

所有人都觉得传统保守的黄红云,毫无胜算。

全世界好像只有黄红云自己不这么觉得。他说,金科就是他的生命。

面对融创系的逼近,黄红云通过停牌、增持和拉来一致行动人,不断加高护城河。攻防转换之间,皆是刀光剑影。

争夺最为白热化的时候,融创系的总持股比达到29.35%,离黄红云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29.98%,仅有半步之遥。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固守自己生意盘子的传统企业家,对决热衷并购的资本巨鳄,放弃控制权,套现走人是最简单,也是最明智的决定。

但黄红云选择了捍卫到底,不躲闪,不退缩,螳臂当车,仍敢于亮剑。

存亡关头,黄红云深藏于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和孤勇发挥了巨大的能量,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喊出:“金科是我的生命,绝不放弃控制权”。

外界看到的是一个战斗到底的硬汉形象,但其间的艰难和凶险,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黄红云的执拗与坚持,最终等来了反转。挺过风浪,熬过孤独,个中滋味,不言自明。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他身处低谷的反弹力。

这种反弹力往往会让人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哀牢山上的褚时健如此,“宝万之争”中的王石如此,“金科保卫战”中的黄红云也如此。

某种意义而言,黄红云的名字,已经跟金科这家企业融为一体了。这种融合,就像任正非于华为,张瑞敏于海尔,马云于阿里巴巴。

但从一个商业观察者视角谈论黄红云,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商业传奇,而是一个普通人不认命、不服输,主动掌握命运的故事。

这也许就是那些专家学者口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家精神。

从泥瓦匠到地产大亨,金科黄红云越过山丘

金科的未来

很多时候,一家公司的气质往往取决于掌门人的性格。那么,黄红云为金科注入了什么?

我觉得是质朴和稳健。

重庆的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一旦想着进军全国,就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把总部搬到北上广深去?

尽管重庆是直辖市,但不得不承认,要想接触到更前沿的思潮、更多的资本、更专业的人才,对企业来说,北上广深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黄红云一直把金科总部留在重庆,很不容易。

从商业层面考量,生根者深耕。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房企,在对重庆这个城市的理解上,金科显然更具优势,大本营根基够稳,才能长线作战。

从情感层面,或许是重庆人的义气让黄红云选择扎根重庆。他一向有点念旧,从金科在他老家涪陵投入力度就能看出。

一旦选择,就有舍有得。人很难跳出自身特质去做选择。


黄红云本身的念旧、稳妥、低调决定了金科的发展路径。

正因如此,重庆人黄红云才成就了重庆首个千亿级民企。

也许,黄红云并非典型意义的商界大佬。

他不喜欢高谈阔论,鲜少接受媒体采访、出席行业论坛。


和王健林、许家印、孙宏斌比,他少了些攻城略地、一统江湖的霸气;


和王石、林中等行业意见领袖比,他也少了些羽扇纶巾、指点江山的书卷气。

熟悉黄红云的媒体同行说,老黄深居简出,爱好不多,喜欢工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低调、稳健的黄红云并非当下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商业偶像。


如果一定要找个差不多的人,他其实和杨国强有点像,后者已经是宇宙最大房企的掌门人。

黄红云的气质,也影响着金科。

成立22年,稳健的金科并没有完全抓住这个地产狂飙突进的年代。连续很多年,金科的销售规模只有两三百亿,在行业30位左右徘徊。

直到2016年,随着融创进入,金科如坐针毡,一夜醒来。销售规模、利润飞速攀升,身位直逼行业TOP10,是地产圈不容忽视的渝派力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商业社会,稳健和保守,风险和机遇,中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出身草根的民营企业家,黄红云总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局限,打破时代和环境为他预设的天花板。

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此番事罢,越过山丘,黄红云和金科,或许可以走的再洒脱一点,自信一点,开放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