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這個超長假期,我們可算有了機會跟娃“親密”接觸。

要說細數最近帶娃翻車的名場面,孩子玩遊戲因“輸不起”哭鬧絕對值得擁有姓名。

輸不起的孩子,真的就這麼沒有未來嗎?

01

太小的孩子,無法應對輸贏的壓力

很多孩子對輸反應強烈,一個常見的原因,是當他勝利時,我們會非常激動的讚美和慶祝他們。

這種發自真心的讚賞和鼓勵初衷是好的,但父母因為獲勝表現出來的熱情也會讓娃敏銳地察覺到“爸媽喜歡看我贏”。

但硬幣還有另一面——如果我失敗,父母會有負面表現——不給予慶祝和讚美

因此,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失敗是雙重打擊——不僅輸掉了比賽,而且錯過了父母的認可。

在競爭性遊戲中,孩子認為大人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獲勝能力評估、衡量自己,如果輸掉,這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重大威脅。

至少8歲之前的孩子,無法坦然應對這種輸贏的壓力

因為在乎,所以孩子會覺得很緊張,哭鬧等行為也就接踵而至。

很多父母因為不理解,就直接給娃貼上了“輸不起”標籤,娃就更委屈了,甚至做出“怎麼勸都不再玩”的決定。

教育全在細節之中,如果這些細節我們處理不當,日後孩子發展的方向可能也會南轅北轍。

所以,下次娃贏的時候,請不必過於激動的歡呼。


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02

孩子不能接受不公平

寶寶5歲前,也是不喜歡輸,為了讓她明白玩遊戲有贏有輸、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嘗試引入“剪刀石頭布”作為遊戲規則,比如規定地點和終點,贏的人往前走N步,誰先到終點誰就贏。

但每次划拳她輸了都哭,我跟她重複了好多次規則,這個遊戲誰都有機會贏,也可能輸,輸不是你的能力問題。

後來雖然不哭了,但每次輸,都能看出她是為了繼續玩在強忍著不讓自己哭出來。

因為我告訴她,如果這麼輸不起,一輸就哭,別人可能就不想跟你玩了。

後來我才知道,是我錯了。

5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關注公平,但受認知侷限的影響,不能完全理解

他們信任父母和其他權威人物,無法接受成年人成為不公平的人、行不公平之事

不幸的是,一些常見的遊戲(抽牌、骰子、划拳、撲克牌裡的趕大車)都是不公平的。

因為它們基於運氣,而非技能。

孩子們難以理解運氣和賭博,當他們輸了時,會認為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如果父母贏了,他們甚至會認為是父母耍詐、以大欺小。

這不僅僅是輸了遊戲的問題,這簡直動搖了他們關於信任的世界觀。

所以,我們必須要清楚,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遊戲的選擇很重要,除了適齡,對於小齡的娃,相比輸贏遊戲,合作類的共贏遊戲更適合!


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如何培養孩子輸得起?

當然,說這些不是讓大家當鴕鳥,把娃呵護成溫室裡的小花,不讓他承擔輸贏的壓力,只是我們應該擺正心態,正視孩子“不願意輸”這件事。

不要誤會孩子,更不要像當時的我一樣,盲目的“逼”著寶寶當一個“輸得起”的孩子。

所以接下來再聊一聊,怎麼培養孩子輸得起?

世上所有的談話或許都不足以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但是,積極的經驗可以

所以,家庭教育中陪娃做輸贏練習也很重要。

01

正確的輸贏練習

很多家長怕孩子輸了不開心,每次都會故意輸給孩子。

眾星捧月,一味退讓,導致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認為自己永遠都能贏,只能接受贏不能接受輸。

不過,為了調動娃參與競技遊戲的積極性,最初父母可以適當隱藏實力,多讓孩子贏一些

但也要注意,對孩子的“贏”,不需要表現得過於激動。

否則,孩子的潛意識裡會認為,贏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輸是一件羞恥的事情。

同樣的,如果孩子因為輸而哭,也無需過度關注。因為輸了就是輸了,並不需要太多的心理疏導。

我們唯一需要做得到就是共情,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很難過,你以為自己贏,但你輸了,這讓你很生氣。不過隨著你玩得越來越熟,你會變得更好,並且很快就會贏。

現在告訴媽媽,我們剛才玩得開心嗎?你想再來一次嗎?你覺得剛才哪兒可以做更好?

通過提問讓孩子去思考,幫他從情緒腦轉到理性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深陷悲傷情緒不能自拔。


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02

引導孩子關注過程、總結經驗,期待下次能贏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人都比較關注對孩子輸了之後的心理疏導。

其實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關注提高自己的過程,而非眼下輸贏的結果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一則實驗:

讓一群孩子嘗試解決一些對他們而言有點困難的問題。

結果發現,那些沒能解決問題的孩子(左側)擁有的是固定型思維,因為害怕答錯大腦基本沒什麼活動;

而第二種孩子(右側)的大腦在高速運轉,剖析錯誤並從中學習,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相信通過鍛鍊,自己會有所提升。

怎麼做才能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引導孩子關注經驗的總結、戰術的提高。

拿我們最近玩的五子棋為例。

每玩完一局,我都不急著重新開始下一局,而是引導寶寶觀察這盤棋,為什麼爸爸/媽媽/你贏了?

然後總結:

  • 哪幾種局面是輸的前兆後來寶寶明白了,當對方3個子連一起就危險了。(我黑她白,白字第三個落子錯)但是,三子相連可能性不止一種,這種局面是哪種?(我黑她白,白子第5個落子錯)
  • 哪種局面必輸無疑——當對方兩組3子連一起。比如這樣▼(我黑她白,白子第4個落子錯)

每次總結到一個經驗寶寶都超滿足,完全忘了自己輸了,因為,她知道就算輸也沒關係,眼下的輸,是為了下次的贏。

除了在戰術總結上引導娃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在心態上也要培養娃養成“成長型心態”。

我曾專門跟寶寶探討並總結過她輸掉遊戲的負面想法,然後再一起將這些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想法。

  • 把“我討厭輸”變成→“也許下次我能贏!”
  • 把“我討厭這個遊戲”變成→“它只是遊戲,會讓我們更開心。”

我很建議帶娃把這些畫下來,貼在隨處可以看到的位置

畢竟孩子都是視覺動物,當情緒出現的時候他們很難去理性思考,但是,如果能直接看到,就可以快速參考,幫助自己轉換思維方式

強化努力的過程,弱化事件的結果,轉變思維模式,會賦予娃更多的自信。


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03

引導孩子練習成為優雅的贏家

孩子不喜歡輸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勝敗的待遇差別過大,勝利者會歡呼、會雀躍,甚至會在對手面對吹噓自己,俗稱得瑟!

相較而言,失敗者則顯得灰溜溜。

所以,在家庭遊戲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成為優雅的玩家

當取勝時,跟對手擁抱或者握握手,說“謝謝您和我一起玩”,幫孩子專注於他玩遊戲的樂趣,而不是誰輸誰贏

當你教孩子對輸者表現友善時,輪到他輸,就不會感覺落差很大。

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臨床心理學家約翰·韋克特說:孩子喜歡勝利是因為勝利帶來了成就感和認可。

你也可以用一種明確的方法讓孩子理解獲勝並不是全部,幫助他更好地看待遊戲。

比如,在我家,遊戲結束後的收納整理就是贏家的工作,這樣就減少了勝利者吹牛說自己是最好的得瑟。


某些“輸不起”問題不在於孩子,而是孩子在玩的遊戲


孩子怕輸不一定就是脆弱,怕輸的孩子也不一定沒有未來。

未來很長很遠,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他眼下的輸贏,而是父母面對孩子輸贏後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