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薩達姆向伊拉克軍隊講話


1990年8月2日凌晨,駐紮在伊科邊境的3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師,向科威特發動突然襲擊,當天下午7時,伊拉克軍隊攻佔了科威特首都,緊接著,大批伊軍後續部隊開進科威特,徹底佔領了這個小國。

8月8日,薩達姆宣佈伊拉克吞併科威特,並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任命其表弟馬吉德擔任省長。

20世紀都快結束了,明目張膽的吞併一個主權國家,這種行為不是瘋了就是傻了。

就在伊拉克進攻科威特幾個小時後,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以14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了第660號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要求伊拉克撤軍。

8月3日,阿拉伯國家聯盟也發表決議,譴責伊拉克並要求其撤軍。同一天,美國和蘇聯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從伊拉克撤軍,同時停止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和軍事援助。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伊拉克和科威特地理位置


此後,聯合國安理會又先後通過了11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其中包括授權對伊拉克動武的決議(第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撤軍的最後期限,到期還不撤軍,聯合國會員國就要組織軍隊動手了。

伊拉克的行為激起了全世界的公憤,無論是美國、歐洲、蘇聯、中國,甚至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支持它的(古巴除外)。但薩達姆不為所動,仍然頑抗到底。

終於,1991年1月17日,聯合國軍開始執行“沙漠風暴行動”,戰爭中,美軍起了主導作用,狂炫高科技武器,一時間風頭無兩。相比之下,蘇聯在海灣戰爭不僅沒有出兵,也沒有吸引眼球的行為,存在感比較低。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雖然沒有耀眼的表現,但它一直都沒有缺席,而是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為和平奔走。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沙漠風暴行動


01

在海灣危機中,蘇聯的位置比較尷尬,一方面蘇聯與伊拉克是盟友,蘇聯在伊拉克有重大的利益存在,另一方面,伊拉克吞併科威特是事實,是怎麼也洗不白的侵略行為。

說到這,不得不提蘇聯和伊拉克的往事。

1955年,伊拉克、土耳其、英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家,搞了一個巴格達條約組織,這是一個類似於北約的軍事聯盟組織,旨在對抗蘇聯在中東的擴張。同年11月,美國以觀察員的身份加入了巴格達條約組織。

蘇聯無時不刻不想瓦解這個組織。恰好,1958年伊拉克爆發政變,親西方的費薩爾王朝垮臺,新政府於次年退出了巴格達條約組織。蘇聯抓住機會,率先承認了伊拉克新政府並向其提供援助,與伊拉克建立了友好關係。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巴格達條約組織國家


到了勃涅日列夫時代,蘇聯國力上升,在第三世界推行“進攻性戰略”,扶持親蘇政權和革命,擠壓美國和西方的影響力。

海灣地區控制著世界大部分能源,戰略地位非比尋常,可以想象,如果蘇聯能控制這個地區,就掌握了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命脈,資本主義世界必將顫抖。但是眼下,蘇聯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很有限,只有伊拉克這個楔子能利用。

1972年,蘇聯與伊拉克(薩達姆已實際控制伊拉克政權)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之後大批蘇制武器和蘇聯軍事顧問進入伊拉克,蘇聯和伊拉克關係進入蜜月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薩達姆拿了蘇聯的援助,但他與蘇聯的合作是平等關係,蘇聯指揮不動他,這與蘇聯的其他衛星國和代理人不同。

果然,針對蘇聯大量供給伊拉克武器,美國也大量出售武器給沙特,以遏制蘇聯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力,雙方形成了對峙。直到兩伊戰爭爆發,打破了這種局勢。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薩達姆


做了近20年的盟友,蘇聯和伊拉克形成了難以切割的關係。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70~80%的武器來源於蘇聯,包括米格-29戰機、T-72坦克以及飛毛腿導彈等等,1980-1990年,蘇聯向伊拉克出口了價值120~130億美元的武器。

此外,伊拉克也是蘇聯在海灣地區的主要貿易國,戰前伊拉克拖欠著蘇聯60多億美元的債務,蘇聯還在伊拉克有300多個援建項目,幾千名軍事顧問、專家、技術人員及其家屬,蘇聯每年從伊拉克進口1000多萬噸石油,以供應高加索地區。

基於這種關係,戈爾巴喬夫對於薩達姆的作死行為非常糾結:不論是反對伊拉克還是維持中立,都意味著失去伊拉克,而一旦失去伊拉克,則意味著多年的投資打水漂,蘇聯在海灣地區的利益、地位和政治影響力將不復存在,這將是蘇聯中東政策的巨大挫折。

支持伊拉克?別逗了,蘇聯已不是當年的蘇聯,為了伊拉克與全世界為敵,嫌命長。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聯合國制裁決議


02

在海灣危機中,蘇聯可打的牌不多。

它一邊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撤軍,另一邊又反對使用武力解決這問題。因此,戈爾巴喬夫只能做兩個事情:勸薩達姆認慫,勸美國保持淡定。

1990年10月4日,戈爾巴喬夫派特使普里馬科夫飛抵巴格達,敦促薩達姆儘快撤軍,薩達姆予以斷然拒絕,接著,普里馬科夫又訪問了意大利、法國、美國,尋求讓伊拉克體面撤軍的途經,10月27日,普里馬科夫又開始與埃及、沙特、敘利亞等國磋商,交換意見,並再次前往巴格達勸薩達姆,又遭到薩達姆拒絕。

除了派特使對中東進行穿梭式外交活動之外,戈爾巴喬夫還多次致信給薩達姆,勸其接受聯合國決議,但均遭婉拒。即使這樣,戈爾巴喬夫也依然反對用武力解決海灣危機,聲稱:戰爭必須絕對避免,軍事解決是不能接受的。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戈爾巴喬夫與布什


美國的耐心是有限的,10月31日,布什表示:只要伊拉克挑釁,美國將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

蘇聯勸不動薩達姆,只能回過頭來勸美國。

11月20日,普里馬科夫向美國表示:在聯合國通過任何動武的決議前,應盡力爭取政治解決,11月29日,在聯合國討論動武決議時,蘇聯又建議將美國提出的最後期限推遲15天。

1991年1月16日深夜,“沙漠風暴行動”啟動前一個小時,美國將相關信息通報給了蘇聯,到了這個時候,戈爾巴喬夫還沒有放棄和平的希望,他先和美國總統布什通電話,建議最後爭取一下薩達姆,又讓蘇聯駐巴格達大使館和薩達姆取得聯繫,轉達他的呼籲,強調為了伊拉克人民的利益,薩達姆應當立即從科威特撤軍。

結果顯而易見,事情都到了這個份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雙方都不鳥他。1月17日,戈爾巴喬夫只能在電視上表示遺憾,聲稱蘇聯無意捲入海灣衝突。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蘇聯軍隊


其實,在戰爭爆發前,美國曾幾次建議蘇聯派兵參加多國部隊,哪怕只派一點象徵性的部隊也行,以顯示反伊拉克聯盟的團結一致,但蘇聯毫不猶豫地決絕了。

蘇聯拒絕的內在原因很多,一是剛從阿富汗撤軍,還沒緩過來;二是不想對伊拉克做得太絕,畢竟兩國是盟友,有利益瓜葛;三是蘇聯國內、尤其是中亞的加盟共和國中有不少穆斯林居民,民族問題很嚴重,出兵進伊拉克會刺激這些人的情緒,使問題火上澆油;最後一點是面子問題,以前美蘇平起平坐,現在如果讓蘇聯士兵聽美國人指揮,那不承認自己是二流國家了嗎?

自己承不承認不重要,重要的是蘇聯糟糕的經濟,正在把蘇聯拖成三流國家。

1990年,蘇聯國內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生活用品短缺問題,民眾生活在整日排長龍購物中,見到什麼就買什麼;盧布大幅度貶值,黑市猖獗,金融流通領域混亂,1美元能在黑市換130盧布;蘇聯還有1200億美元的外債,但幾乎拿不出外匯還債。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蘇聯民眾排隊買麵包


根據預測,1991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將下降13%,工業生產下降9%,農業生產下降10~11%,財政赤字高達2000億盧布。

最後幾年,蘇聯一直在向西方要援助。比如1990年戈爾巴喬夫訪問法國和西班牙期間,兩國分別向蘇聯提供了15億美元和10億美元的貸款,沙特阿拉伯也考慮向蘇聯提供了40億美元的援助性貸款,同年10月,美國宣佈大幅度放寬對蘇聯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年底又向蘇聯提供了5億美元的援助。

當時,蘇聯耕地面積佔世界15%,人均耕地面積佔世界第三位,煤炭、石油等能源儲量也在世界前列,這樣的國家居然無法解決過冬的食品和燃料問題,哀嘆沒有西方的援助“簡直就過不下去了”。

自己的溫飽都沒有合理解決,操什麼外國的心?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戈爾巴喬夫


03

戰爭打響後,蘇聯的位置就更尷尬了。

參加多國部隊不行,支持伊拉克不行,局外中立也不行——但總得做點事吧。

蘇聯一面向美國表示,蘇聯正竭力保持和伊拉克的溝通渠道通暢,對摧毀伊拉克感到擔心,一面關注著戰事發展,多次呼籲美軍不要讓戰爭擴大,不要超出聯合國的授權範圍。

戰爭打響後第二天,戈爾巴喬夫與伊拉克外長阿齊茲會談,建議伊拉克無條件撤軍,雙方停火,蘇聯將承擔維護伊拉克國家結構和邊界的義務,不對伊拉克和薩達姆個人實行制裁。

美國認為這個建議是有條件的,不合符無條件撤軍的要求,所以拒絕了。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23日,戈爾巴喬夫又修改了建議,增加了對伊拉克的懲罰內容,薩達姆沒意見,但美國仍然拒絕:伊拉克必須按照布什總統的最後通牒行事,撤軍也是伊拉克和多國部隊之間的事,蘇聯沒有參加多國部隊。

翻譯過來就是:別多事,哪涼快哪待著去。

美國花了幾百億美元,出動了幾十萬大軍,集合了這麼多盟友,已經要摧毀伊拉克的武裝力量了,勝利的果實就在眼前,這時候蘇聯出來說:大家都別打了,伊拉克還是個孩子,它知道錯了,完了我回去好好教育它·······換誰都會拒絕戈爾巴喬夫的建議。

24日,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動地面進攻,蘇聯的所有和平努力均告失敗,只能再次表示遺憾。26日,蘇聯表示,不管海灣戰爭前景如何,蘇聯都將在安理會同美國協商行動,不會對美國施加任何壓力。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被多國部隊擊毀的蘇制T-72坦克


至此,蘇聯干預海灣危機和海灣戰爭的行動告一段落。不過,海灣戰爭到此也快結束了。地面部隊被摧毀後,2月27日,伊拉克宣佈接受安理會關於撤軍的決議,28日,多國部隊宣佈停火,海灣戰爭結束。

04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的政策比較分裂,一方面想保住伊拉克,維護自己在中東的利益,又不得不追隨美國的而腳步譴責伊拉克,另一方面,無力干涉伊拉克和多國部隊之間的戰爭,卻又不甘心當老二,只能以外交手段斡旋,為自己增加主動權,結果做了很多努力,但收穫甚微。

一個行將就木的巨人,在最後的歲月裡,一反當年咄咄逼人的強勢,轉而為和平而奔走呼籲,結果處處碰壁,這是怎樣的悲哀和幸運。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蘇聯在幹什麼?

1991年1月17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整面牆上,到處都是反抗蘇聯的塗鴉。


【參考資料】

《海灣危機中的蘇聯外交》、《蘇聯與海灣危機》、《蘇聯對海灣戰爭的反應和態度》、《海灣戰爭結局、蘇聯劇變與世界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