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層次

思維的層次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其著作《進學解》中曾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是告訴我們要精通一門學問或一門手藝,一定要勤奮,鍥而不捨;而要成為有德之人,一定要思考,如果隨大流就會毀掉。在科技飛速發展,不斷誕生新事物、新思想的現代社會,思考的重要性更是大於勤奮。

但是如何思考,如何做正確的思考,我們卻很少考慮過。王國維在《三種境界》曾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做人,做事,做學問都有三重境界,個人認為思考同樣也有三個層次,層次越深,越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越能洞悉世間萬物,人世百態。

思考的第一個層次:邏輯思考

邏輯思維是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後得出結論的過程,是一種線性的思維方式,注重的是通過觀察、分析等方式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確認引發事件的真正原因,而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對事情進行定性。比如你去菜市場買水果,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攤位無論是賣蘋果、琵琶或其他品種,一般至少都會有兩堆供你選擇。以蘋果為例,一堆蘋果個頭會大一點,紅潤一點,假設賣10元一斤,另一堆個頭小一點,顏色稍微青一點,賣6元一斤。一般消費者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就會想6元一斤的只是個頭小一點,但卻比另一堆差不多便宜了一半,買這個肯定是划算的。每個消費者的心理都差不多,因此6元一斤的那堆會賣的很快,而10元一斤的那堆就賣的非常慢。可你是否想過既然10元一斤的賣的不好,為什麼商家仍然要擺出來呢?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之人,首先確認2個問題,一是這個菜市場賣蘋果的是不是都這樣定價,答案是肯定的。二是同樣大小的蘋果別的菜市場是否也是同樣的定價,答案是不一定。確認了這2個問題,你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商家之所以要擺出兩堆蘋果,就是讓消費者自己對比後,認為自己買到了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因為很少有消費者會逛2個菜市場才決定買哪的蘋果。那麼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10元一斤的蘋果不是用來賣的,而是給消費者進行對比的。同樣,大型超市搞特價的商品一個道理,以牛奶為例,有高鈣低脂的,純牛奶,低脂的等多個品種,一段時間是高鈣低脂的搞特價,一段時間又是純牛奶搞特價,消費者以為當時買的是特價,其實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幾個品種的定價都是一樣的,商家就是要通過保持這種差價,讓消費者以為賺到了。

這只是生活中兩個經常可以遇到的事情,只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就能找到問題的本質。而對於更復雜的事情,無非是引發事情的因素多一些,涉及的人、組織多一些,事與事之間的關聯多一些,但是思考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首先儘量羅列出與事情有關的人、事件、物品等要素;第二將這些要素按時間順序串起來,串不起來的那就證明漏掉了一些要素,繼續發掘補充;第三是分析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第四,從這些關係中抽象或概括出一個初步的判斷;第五,再用其他的關係或要素證明你的判斷,得出最終的結論。小到買菜,大到國際事件,道理都是想通的。人只有具備了邏輯思維,才具備了認清世界,開展業務的基本素質。而邏輯思維是可以通過上面所說的方法進行鍛鍊的,只要勤于思考,持之以恆,人就可以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

思維的層次

思考的第二個層次:系統思考

邏輯思維一般人只要經過努力和鍛鍊,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而系統思考則不然,它是一種立體的思考方式,是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建立起的一種反饋機制,類似於人體,很多的功能不需要大腦有意識的指揮就能自行運轉,自我修復。這種思考模式不是簡單學習和鍛鍊就能具備的,需要邏輯思維能力達到很高水平後再進行系統思考工具的學習和運用,再運用中不斷覆盤,不斷領悟,才能初入門徑。那麼什麼是系統思考呢?先看一個例子。

現代的營銷體系中大部分的商品都是由購買方、經銷商和廠家構成。購買方向經銷商要貨,經銷商根據各個購買方的需求、週期及自己的庫存情況向廠家要貨,廠家根據各個經銷商的要貨量及週期決定生產計劃。對於經銷商來講,其庫存的備庫量都是根據各個購買方的訂單量來決定的,很少有經銷商會去分析訂單減少或增加的原因,廠家也是一樣。做個簡單的假設,貨品A,經銷商B,廠家C。一般情況下經銷商B貨品A的發貨量是每週50件,廠家的送貨週期是四周,按照正常的邏輯,經銷商B只要備四周的存貨就可以保證貨品A的銷售。但突然有一週貨品A的需求量變成了80件,這個時候因為經銷商有4周的庫存,並不會感到驚慌,下次廠家送貨的時候再多訂30件就好。然而接下來的幾周,貨品A的需貨量是80件,100,150件,這個時候經銷商B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原來一個月的存貨現在不到半個月就賣完了,來不及思考需求量增加的原因,經銷商B知道如果不多進貨,客戶就會從其他經銷商買貨品A了。因此,經銷商將訂貨量擴大一倍。廠家C在正常情況下A是有充足庫存的,可近段時間發現,貨品A需求量增加了很多,庫存已經不夠了,而各個經銷商仍再不斷下單催單。為了維持與各經銷商的關係,只有一面加緊生產,另一面發貨時會比各經銷商需貨量減少一些進行送貨,以保證各個合作的經銷商都能有貨。但經銷商B發現送的貨比訂單少了,更加確信A要大賣了,為了搶佔市場,又將訂單量擴大一倍。各個經銷商都採用相同的做法,使廠家感到現有的生產線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了,於是加開了幾條生產線同時生產貨品A,以保持供應。可是貨品A市場再持續熱賣了一段時間,銷售量再逐漸下降。而經銷商下的訂單卻還要等幾個月才能回來。等廠家生產出各個經銷商的需貨量的時候,貨品A已經恢復正常需求了,而各個經銷商卻累積瞭如山的庫存。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經銷商、廠家都是按照正常的邏輯決定需貨計劃和生產計劃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判斷的失誤造成貨品A的生產遠大於市場的需求,浪費了資金、人力。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就是缺乏系統思考的能力,只片面的從需貨量和訂單量來進行思考造成的錯誤決策。

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障礙,就是“我就是我的職務”,會把自己與自己的職務等同起來,幹車工的就是車零件,幹銷售的就是賣東西,幹生產的就是生產產品。很少有人去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個系統處於什麼環節,自己所做工作會對系統帶來什麼影響,別人的工作又是如何影響我的工作的。有的人為追求卓越,在自己所做的工作上精益求精,做到完美,但他可能從來沒想過也許正是因為他追求完美,使整個體系崩潰了。就像上面例子中的經銷商,每個經銷商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自以為做出了最合適的決策,而對市場的變化以及體系的運轉毫不關心,最後失敗了還不知道自己敗在哪裡。

系統思考模式不再侷限於事件本身,不能像邏輯思維那樣只從事件本身出發分析其前因後果,做出判斷和決策。而是要站在頂層去觀察這個系統下各個人、事件是如何相互影響,又如何相互關聯的。事情與事情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反饋機制是怎樣的,反饋週期是多久。整體的目標是怎樣的,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目標又是怎樣的。當做這樣的觀察以後,你才能去判斷這個系統下每個環節應該分配多少的資源,做到什麼程度,而不是要求每個環節盡善盡美。它要求人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做出任何判斷和決策不是因為某件事或某個人,而是整體的目標和層次。

因此要想進入系統思考的門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突破自己,不再侷限於自己當下的職位和認知,而是沿著與事件相關聯的這條線去了解其涉及的其他領域和知識。其次,就是不斷觀察和發現系統中的反饋機制,找出反饋的原理和時間。任何反饋都是有延遲的,有的快有的慢,快的反饋很多人都能發現,難的是那種變化很緩慢,但積累到一定程度對體系造成巨大影響的慢反饋。再次是要在整個團隊中建立起這種思維模式,只有一個人具備是無濟於事的。最後才是根據前面的觀察和掌握的情況,不斷優化體系,使體系達到自我運行、自我更新、自我修復的狀態。

思維的層次

思考的第三個層次:跨界思維

《三體中》有一句話說“我消滅你與你無關”。現代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已相互滲透,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同行,甚至看起來與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比如打敗小偷的並不是警察以及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而是支付寶微信這種移動支付工具,讓人、商家都沒有現金了,小偷無“錢”可偷,被迫轉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口香糖不好賣了,是因為人們以前在超市排隊的時候無事可幹,看到收銀臺附近有口香糖就順便買2盒,現在都在刷手機,沒人關注了。滴滴的出現讓電臺沒了生意,是因為以前司機開車的時候無聊,順便聽聽電臺,現在都在注意搶單,沒心情聽電臺。

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各行各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此之深,以至於原來看起來的金飯碗,銀飯碗,什麼“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等觀念和思想在現代的社會都變得脆弱不堪。現在逐步走向一個 “降維打擊”的時代。你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在不遠的未來將被其他人在更高的維度打擊的體無完膚。如果我們還沉浸在過去的技能和成績上,那麼失敗就將在前方招手。因此跨界思維就是要提升我們思考的維度,從更加廣闊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從事的行業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我們的競爭對手絕不僅限於同行之間,跨行的競爭和融合將會變為常態。

跨界思維不像邏輯思維和系統思考,都有一套學習的工具和框架,可循序漸進的提高。但我們需要做到2點至少可讓我們跟上時代的步伐。第一是居安思危,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勢。時刻保持著警惕,每產生一個新鮮的事務不要因為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無關就無視他,當它成長到一定的規模就有可能對你進行降維打擊。第二是不斷思考、學習、看世界。通過不斷學習新科技,新理念瞭解世界,感受世界的變化,並從中去思考世界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理念,而不是在一個技能上精益求精,對其他的事務漠不關心。

這個世界會越變越好,但只有不斷思考的人才會再日新月異的世界中把握更多的機會,享受更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