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度為何沒有把獨立後的孟加拉國武力吞併?

在南亞地區,自獨立以來,印度可謂是超強霸主,承襲英國殖民者戰略思維,印度人始終將整個南亞地區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併為此發動了多次對外戰爭,除了敗於北方強國之外,印度可謂是常勝將軍,發動三次印巴戰爭,吞併錫金,介入斯里蘭卡內戰,嚴密控制尼泊爾和不丹。特別是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扶持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獨立。其目的就是打破東西巴基斯坦兩面包圍印度的戰略劣勢,削弱巴基斯坦的實力。事實也證明了,失去孟加拉國之後,巴基斯坦國力嚴重受損,印度的戰略目的得以順利實現。

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度為何沒有把獨立後的孟加拉國武力吞併?

孟加拉國

但是,孟加拉國的獨立,仍然沒有徹底改變印度在東北部地區的戰略劣勢,那就是狹窄的西里古裡走廊仍然存在,這成為印度鞏固在東北部地區安全的重要制約因素,要改變這一現狀,一種途徑就是北控戰略,強化對不丹和尼泊爾的控制,形成有利於印度的緩衝地帶,這也是印度一直鍥而不捨的努力方向;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南下戰略,即吞併南部的孟加拉國,將西里古裡走廊的寬度大幅度擴大。從國力對比和地形情況看,地形平坦、國力弱小的孟加拉國顯然不是印度的對手,那麼,印度為何沒有趁機吞併孟加拉國,反而與其交好呢?

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度為何沒有把獨立後的孟加拉國武力吞併?

一是印度想佔據道義的優勢,不願徹底激怒孟加拉國,將其推向巴基斯坦一方。印度當年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的目的就是肢解巴基斯坦,如果印度當年借支持獨立之名吞併孟加拉,那麼肢解巴基斯坦的政治目的,就難以實現。鬧分家的東巴孟加拉,早就渴望獨立的孟加拉人不但會強烈反對,也勢必會拿起武器反抗印度的吞併。而印度面對一個民族主義高漲、抵抗意志頑強、人口又超過1億的地區抵抗,根本不可能做到順利吞併。孟加拉國還會立刻和原本一家人的西巴,重新緊密地站在一起,調轉槍口和西巴共同對付印度。反之,如果印度站在道義的高度支持獨立,孟加拉國就會對印度感恩戴德。不僅解除西里古裡走廊危機,一旦印巴衝突時,他們也會站在印度一方,使印度沒有後顧之憂。

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度為何沒有把獨立後的孟加拉國武力吞併?

西里古裡走廊示意圖

為此,印度總體上對孟加拉國持溫和態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與孟加拉國之間的“飛地”問題。由於當年印巴分治,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相互遷居的歷史原因,印度和孟加拉國之間總共有198塊“飛地”在對方境內,主要是在孟加拉國最北部和印度大吉嶺地區交界的地方。孟加拉國的92塊飛地中有71塊在印度境內,有21塊在印度位於孟加拉國的飛地中,孟加拉國最大的飛地面積18.7平方千米,最小的為53平方米,飛地總面積為49.7平方公里。這些飛地給居住在兩國的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給兩國關係帶來了陰影甚至是爭執。雖然印度對領土向來斤斤計較,但是為了籠絡孟加拉國,印度政府最終還是實施了名為“鄰國優先”的土地交換政策,以比較和平的方式互相交換土地,順利地解決了飛地問題。

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度為何沒有把獨立後的孟加拉國武力吞併?

二是孟加拉國的穆斯林為主、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迫使印度讓印度對吞併望而卻步。印度與巴基斯坦將英屬印度一分為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巨大的宗教差異,印度要想有效地整合國內力量,就不得不依靠信奉印度教的民眾支持,而孟加拉國的主體民族孟加拉族則是信奉伊斯蘭教,且人口數量龐大,在孟加拉國獨立之初就達到8000萬之多,將數量如此龐大的穆斯林納入版圖,印度的胃口雖好也難以有效消化,甚至可能因此引起國內穆斯林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引發印度國內民族矛盾加劇。

事實上,孟加拉國也有憂患意識,由於國力弱小,孟加拉國無力在軍事層面對抗印度,只能採取“子宮戰爭”的特殊方式,迫使印度放棄吞併自己的想法。獨立之後,孟加拉國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時至今日,孟加拉國的人口已經高達1.6億,龐大的穆斯林人口已經成為一顆“毒丸”,印度膽敢吞下去,自己也難免被毒死。

肢解巴基斯坦後,印度為何沒有把獨立後的孟加拉國武力吞併?

擁擠的孟加拉國

三是孟加拉國極度貧窮的現狀使得印度擔心背上沉重經濟負擔,吞併在經濟層面划不來。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之際,常年受洪澇災害威脅的孟加拉國經濟長期滯後,可以說,除了人多的優勢之外,孟加拉國既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沒有優良的農業環境,自然災害肆虐和極度貧困,使其已經成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武力吞併孟加拉國唯一的好處不過是獲得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緩解西里古裡走廊的戰略劣勢,卻要因此背上上億人口的貧困人口經濟負擔,印度為此不得不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這在經濟層面是得不償失的買賣。

四是印度的國家安全戰略重心始終在北部和東北部,即如何抵禦巴基斯坦和北方大國。印度決策層深信,只有控制住喜馬拉雅山脈,才能真正保衛國家安全,為此,印度不餘遺力地試圖控制克什米爾、阿克賽欽和藏南地區,吞併錫金和嚴密控制不丹和尼泊爾則是增強印度地緣政治安全係數的重要舉措。反觀南方的孟加拉國,孟加拉國平均海拔極低,基本無險可守,這樣的地方,即使佔住了也守不住。且孟加拉國還處於恆河下游,不僅對印度來說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畢竟西里古裡走廊雖然狹窄,但主要威脅卻集中在北方,南方的孟加拉國國力軍力弱小,再加上政治上依附於印度,孟加拉國難以從南部地區有效威脅西里古裡走廊的戰略安全。

五是武力吞併孟加拉國必然招致國際社會的反對。除了考慮到吞併孟加拉國消化難度較大的問題外,印度不敢出兵吞併孟加拉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此舉必然招致國際社會的堅決反對。不同於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錫金不過是國際社會無人問津的邊緣小國,再加上其人口不過數十萬,吞併難度不大,正值冷戰爭霸的美蘇兩國也不願意因為這等小事與印度翻臉,但即使如此,印度還是採取所謂的“公投”方式,為自身吞併錫金提供合法依據。反觀孟加拉國的形勢就要複雜得多,如果只是簡單地分家過日子,巴基斯坦雖然不情願,卻也不會強留孟加拉國,孟加拉國獨立是巴基斯坦所容忍的,但是,被強行併入印度必然會超出巴基斯坦的底線,也必然會招致廣大穆斯林國家的堅決反對,兩大霸主美國和蘇聯雖有心拉攏印度,但是在肢解巴基斯坦的問題就已經意見不一致,倘若吞併孟加拉國,必然無法得到美蘇兩國的鼎力支持,這種國際社會的反對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和軍事制裁是讓印度望而生畏的。

結語

雖然印度有稱霸南亞的雄心壯志,為了實現自己的大國夢想,不惜採取包括戰爭手段和武力吞併的方式極力控制周邊國家,肢解巴基斯坦,促使孟加拉國獨立就是其中重要的成果。但擴張成性的印度卻出人意料地沒有進一步吞併弱小的孟加拉國,而是採取較溫和的戰略,促使孟加拉國成為自己的夥伴國。究其原因是多因素考慮的戰略決策,畢竟吞併孟加拉國不過是帶來1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會導致自己揹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喪失道義的優勢、背離自己國家安全戰略目標以及加劇國內民族宗教矛盾等嚴重後果。權衡利弊之下,印度最終放棄了武力吞併孟加拉國的打算,改用更加溫和的間接控制政策引導孟加拉國成為自身的夥伴國,避免進一步加劇西里古裡走廊的戰略劣勢,這無疑是現階段印度比較務實可行的戰略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