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之前,歐洲有一段特殊的時期——工業革命,從物質和精神上壯大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力量。要改革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這段時期是機械工業飛速發展的一段時期,被譽為"大蒸汽時代"。

現有的影視作品中"蒸汽朋克"的影子依然頻繁出現,就是因為那個時代對於西方來說太過於重要,編劇們至今仍想展現一個平行於19世紀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觀,並努力營造它的懷舊特點以此來致敬,因為如果西方沒有那個時代,就不會走向先進,也不會有安逸的第一世界的今天。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工業革命時期西方的繁榮程度。顯而易見的是我們國家並沒有經過這個時代的洗禮,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期,我們正是乾隆年間,而乾隆根本就不知道英國正在發生一場足以改變歷史的革命,繼續著他的閉關鎖國政策。當時地球上發生了兩件比較重要的事情,第一個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第二個就是美國正式獨立。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然而我們同時期的景象是這樣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少部分民族資產後來也被帝國主義壓迫致殘,再後來又被各種充公,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積累。和我們的木質建築一樣,不成體系,一把大火一次朝代的變遷就燃燒殆盡。

而工程學是需要時間和技術積累的,核心就是兩個詞:持久和秘方。無論是餐飲、釀酒、製藥還是冶煉、加工,其本質不外乎這兩個詞。持久受起步的時間所限,而秘方則是現如今專利的雛形,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來傳承。而傳承需要時間沉澱,也需要民族氛圍。一個崇尚質疑,敢於挑戰權威的群體,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這種鐵與火的機器。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從文化精神層面來講,我們一直以來被一句話給害的很慘,這句話叫做——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學習好的以後一定要當官,古代科舉制是無奈中的辦法,而現如今各類型的職業學校竟然成為了差等生的聚集地,這就不太正常了,大學生整天玩遊戲度日,職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反而被人瞧不起,反觀歐洲的職業教育可謂是與大學學術教育並行不悖,而我們職業學校培養的瘸腿則直接反映在了工業體系層面,由於近些年大學生的增多和低質化,職業工人的短缺化,最終使得我們工業體系的執行力和人才培養梯隊形成了巨型塌方,這個天坑誰來負責?教育是一方面,老百姓學而優則仕的文化也該為其負責!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那麼回到正題,為什麼現如今我們繁榮卻依然造不出一臺好的汽車發動機呢?老王從以下幾個地方逐一剖析,告訴大家為什麼?

第一,金屬鑄造咱們就舉一個人,學過高等數學的人都知道傅立葉,他生於18世紀,數學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法國將軍隨拿破崙遠征埃及,據傳言之所以發明傅立葉變換,是因為在當時火炮炸膛一直是一個難以攻克的難題,以前的大炮都是先放進火藥,然後再放入炮彈。根據射程的不同,不僅僅要調整大炮的角度,還要調整火藥量。放少了,炮彈打不到,放多了,會炸膛。這是因為當時鑄造工藝的問題,而傅立葉通過對炮兵運用的實踐結合自己的數學理論一度將法國軍隊的火炮炸膛率降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直到如今鑄造過程模塊仍然需要通過求解傅立葉熱傳導方程來進行模擬分析。歐洲的起步之早,令老王覺得可怕,毫不客氣的說鑄造問題是我們從古至今的問題,從寶劍對抗圓月彎刀,到現在的發動機製造,都是這個問題。這套技術是典型的蒸汽時代的產物,是所有現代工業的底子,現在他們已經配合上了電氣和計算機信息產業,如今的加速度更令我們望塵莫及。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第二,機械加工如果你瞭解這個行業你會發現,這個行業但凡有點底氣的都不會用國產刀具,都是高價從德國日本和美國買,發動機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億萬次的來回運動,對缸體的珩磨誤差要求極高,用來珩磨的刀條平行度、磨床砂輪金剛石的細密程度都對產品直接影響哪怕差那麼一點點,活塞千萬次的運動便會加速放大這個誤差。曲軸孔是多臺階的間斷長孔,尺寸精度、圓度、同軸度、表面粗糙度每一項要求都非常嚴格。所有的刀具和機床,迄今為止,如果企業要賺錢,不是砸錢,一定還是從國外買,精度高還便宜這種平衡做的好的,只有國外。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第三裝配工藝,很多汽車媒體人做節目特別搞笑,他們的理解就是在車間裡裡面擰擰螺絲、吊臺發動機這就是所謂的硬核節目。老王告訴大家那些叫做修車,發動機裡面的裝配可不是單用手就可以,而是專業的工裝吊具還有測量儀。培養一條發動機裝配線需要起碼2-3年才能成型。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機器進行安裝,甚至螺絲的安裝順序,扭矩的調整都需要幾十個召回流程企業才能夠摸清楚。活塞隙如果混入了細小的機加工鋁屑或硬物顆粒,千萬次的研磨又會造成更大的損壞。所以裝配流程、環境、工藝、設備要求都非常高。更要命的是,如果鑄造和機加工搞不好,我們連裝配的機會都沒有,實話告訴大家,甭管國產還是合資品牌,所有的發動機生產線的技術來源都是國外,注意,是所有!

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造不出一臺被廣為認可的爆款民用汽車發動機?

最後老王要說"市場換技術"某種角度來看確實是戰略失誤。前商務部長的呂福源這樣解釋:"我們必須有自己的骨幹企業,合資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按我們的長遠利益搞。我們讓出巨大的市場,我們就有資格要技術、要利潤。"也就是說,我們開放市場,為的是換取技術。如今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停留在宏觀上的理論性假設。首先,我們開放市場,是不可逆的,不論什麼目的,市場最後都會開放。當時我們只有20萬輛汽車左右,平均48平方公里一輛,這是怎樣的場景?全國人民都騎自行車總不是辦法。其二,大大低估了科技的價值,換技術是一廂情願。那些重要技術的價值之大恐怕會嚇到所有人,遠不是賣幾百萬輛汽車的錢能買到的。德國五個支柱產業,四個和汽車相關。汽車產業已然成了大國的立國之本,這是用市場換的來的?核心技術的進步永遠不要期望別人會給我們。把技術進步寄託在別人身上真的太幼稚了。更可怕的是,這句話帶來了合資企業中方的萎靡不振和不求進取,放眼望去,凡是被這句話保護的很好的企業,哪個不是新時代的巨嬰呢?

民族工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慶幸的是,老王看到,現在汽車工業的發展已經基本步入正軌了,我們自主的汽車品牌的認知度也在慢慢形成、但還需要時日。期待有一天,我們能夠製造自己的爆款汽車發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