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絡為抗動脈硬化提供可靠的“中國方案”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流行病學研究提示,此次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一半以上合併有基礎心血管疾病,基礎心血管病越多、越重,死亡風險就越高。而多年來,我國乃至全球的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都長期居於首位。可見,無論是疫情期還是日常健康管理中,心腦血管疾病都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因此,如何實施心腦血管病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受人口老齡化影響,動脈粥樣硬化(AS)已逐漸成為影響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預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長期以來,臨床非常重視西藥在抗AS中的作用。近年來,中醫藥在該領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由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院士領銜、歷時約10年的“應用通心絡干預頸動脈斑塊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CAPITAL研究取得重大進展,為AS患者帶來了福音。

近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慢病(絡病)防治中國行”活動特別邀請CAPITAL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張運院士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躍進教授,以“抗動脈硬化‘中國方案’”為主題,通過在線視頻直播形式,圍繞CAPITAL研究面向廣大臨床醫生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及深入解讀。


臨床需求迫使探索安全有效的抗AS新藥勢在必行

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管理中,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核心。張運院士介紹,臨床研究表明,即使採用高強度他汀治療,仍相當一部分ASCVD高危患者依然存在心血管事件殘餘風險。他汀劑量加倍後LDL-C水平僅降低6%,而長期大劑量他汀治療可導致新發糖尿病、肌病/肌溶解、肝功能損害風險增加。當前,在他汀基礎上聯合其他降脂藥物,如依折麥布降低LDL-C幅度有限,而新型藥物PCSK9抑制劑費用較高,僅適用於少數他汀療效不佳或難以耐受的患者。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抗AS新藥勢在必行。

張運院士指出,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既往對於抗AS,經典藥物多聚焦於LDL-C降低,而中藥則可能是從保護血管角度出發解決這一臨床問題。因此,研究者對中藥的探索可能不僅僅是為臨床增加一種新的藥物選擇,而是發現抗AS新機制的治療思維轉變。

CAPITAL研究:科學驗證抗動脈硬化的“中國方案”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張運院士詳細解讀CAPITAL研究結果

張運院士在介紹中首先系統回顧了通心絡膠囊的基本情況, 作為代表性通絡藥物,通心絡膠囊是由7種中草藥植物和5種動物性中藥提取、濃縮和冷凍乾粉製成,並於1996年被批准用於治療心絞痛和缺血性卒中。早期的大量臨床研究及動物試驗證明,通心絡膠囊有縮小和穩定AS斑塊作用。由楊躍進教授團隊領銜開展的循證醫學研究表明,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通心絡膠囊,可顯著減少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無複流和心肌梗死麵積。但對於通心絡抗AS,臨床尚缺乏大規模的隨機對照研究證據。

在這一背景下,CAPITAL研究隨即開展,其旨在明確在亞臨床AS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發生後無明顯臨床症狀的患者]中,通心絡膠囊能否通過減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和斑塊面積而延緩頸動脈斑塊的進展。

CAPITAL研究由張運院士牽頭、聯合國內35家綜合性三甲醫院開展。研究在18個省內篩選出1212例頸亞臨床動脈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經超聲檢查均存在非鈣化性頸動脈斑塊。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分別接受通心絡膠囊或安慰劑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用藥24月後,雙側頸動脈12個測量部位IMT年平均變化率的組間差值。

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組和安慰劑組的平均IMT年變化率組間差值為-0.01407(P<0. 001)。在次要終點方面,通心絡組斑塊面積的變化趨勢與IMT一致,與基線比較,24個月時頸動脈長軸最大斑塊面積減小0.513、短軸最大斑塊面積減小0.234,而安慰劑組分別增加1.671(P=0.003)和3.031 (P<0. 001)。

在首發主要複合心血管事件方面,通心絡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首發時間明顯晚於安慰劑組,發生率顯著降低43%(7.7%對13.2%,P=0. 002), 尤其通心絡組的不穩定性心絞痛發生明顯少於安慰劑組。

在安全性方面,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似,提示了通心絡膠囊應用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CAPITAL研究表明,對於亞臨床AS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可延緩頸動脈IMT、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的進展,且安全性良好。這一研究也在國際知名雜誌《自然》(nature)得以發表。張運院士指出,CAPITAL研究是我國第一項包含動物成分中藥干預頸動脈斑塊的大樣本、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並且是國際上樣本量最大的中藥干預頸動脈斑塊循證醫學研究,且在國際雜誌上正式發表。研究結果再一次驗證了中醫藥在現代疾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轟動。張院士認為研究很重要的貢獻之一即是將通心絡膠囊的應用從有症狀的患者延展到了無症狀患者。在未來,對於通心絡的具體抗AS機制和對AS患者長期心血管事件的影響,還需更深入的臨床試驗予以證明。

網絡直播現場互動擷粹

在報告結束後,圍繞CAPITAL相關研究和通心絡的臨床應用,張運院士與楊躍進教授又一同對在線醫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Q1、本項研究納入的患者是屬於高危人群還是低危人群?

張運院士:本研究入組患者為無症狀亞臨床AS患者,然而無症狀不等於非高危。因此這些患者中包含了低危和高危患者。通心絡最初獲批的範圍是用於心絞痛和腦卒中等高危患者的治療,該研究結果實際上成功拓寬了通心絡的適應證,即無症狀AS患者應用通心絡膠囊,可有效干預斑塊的進展。

楊躍進教授:CAPITAL研究入組的是非鈣化病變患者,對此類患者而言,無症狀不等於非高危,無腦血管症狀也並不意味著患者體內的斑塊是穩定的。在該研究的次要終點發現,應用通心絡後不穩定性型心絞痛發生率明顯降低,也說明了入組患者雖為亞臨床患者,但多數患者的頸動脈斑塊是不穩定的。

Q2、通心絡聯合抗凝藥物是否會增加出血風險?是否可以和華法林聯用?

張運院士:通心絡中的水蛭素成分,讓很多學者產生通心絡會增加出血風險的疑問。本研究團隊通過資料調查後發現,水蛭素提取自水蛭,但水蛭素只有在活體水蛭中時增加出血風險,提取入藥後則不具備這一作用。同時研究的出凝血試驗也顯示,通心絡並未增加患者出血風險。CAPITAL研究已排除華法林使用史患者,因此,根據這一研究結果尚無法判斷通心絡是否可聯合使用華法林。但從理論出發,由於通心絡不會增加出血事件,不排除兩者可聯用的可能。

Q3、冠脈血管狹窄<50%的穩定性冠心病患者,是否可以推薦常規治療+通心絡治療?

張運院士:從本項研究結果出發,應用通心絡可使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在STEMI患者未出現臨床症狀之前可預防心絞痛發作。同時研究發現,約75%的患者在通心絡治療過程中聯合西藥治療的療效比單藥治療要好。因此,我們認為,常規治療+通心絡治療對冠脈血管狹窄<50%的穩定性冠心病患者臨床獲益更高。

Q4、PCI術後的患者仍然反覆出現胸痛症狀,是否和微血管不通有關係?通心絡對此類患者是否有效?

楊躍進教授:PCI術後的反覆胸痛可能與微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痙攣相關。通常,介入治療後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而通心絡除了具有穩定斑塊作用,還具有顯著的抗痙攣作用。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對於頸動脈無斑塊而存在血管痙攣的患者應用,通心絡可有效改善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引起的下肢無力等臨床症狀。因此,PCI術後出現胸痛時除了常規應用鈣拮抗劑外,還可應用通心絡進行血管抗痙攣治療。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觀看完整直播回放,精彩不容錯過!

通心絡為抗動脈硬化提供可靠的“中國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