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不起心動念?”

如下經文摘自:南傳巴利三藏《長部》------《梵網經》

諸比丘!

如來知此:『如是執,如是執取此等之見處,將有如是生趣、有如是之來生。』

如來不僅知此,知比此更殊勝者。知而不取著,不取著故,得知內心寂靜。然,諸比丘!如來如實知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無執取而解脫。

什麼是“不起心動念?”

此段經文拙見可略說如下:

如來開示:執取什麼樣的知見(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六道投生。因為知道了“受之集、滅、味著、過患及出離”,所以在人生中再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了,因不執著而知內心寂靜,因此而得解脫。


在修行中,很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在“內心寂靜”上,而忽略了“因明白了:{感受的集起、滅去、對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嗔恨}的過患(無常特性)以及滅與道(可以出離及出離的方法)”;

通過如上經文,我們可以看出佛所說的內心寂靜的前提是:徹底了知了苦、集、滅、道之後,因為徹底懂了,所以對待生命中再起的風浪能自然地不會再被染著。因不再被染著了(在淤泥中而不被染),外界再大浪滔天而自己的內心總是平靜如一的,因為內心總是平靜如一的,是寂靜的,所以解脫了。

要說不起心動念,應該是不再被生命中的風浪繫縛了,因而稱為不起心不動念;並不是通過修行要把自己訓練的能像石頭一樣不起心動念。

我們畢竟是有情生命,再怎麼訓練也變不成植物,如果修行就是為了能像石頭一樣一念不生,那石頭豈不都是解脫的聖者了?

我們常常會聽到:“修行是要達到一念不生的寂靜狀態。要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因此我們就坐在那裡試圖通過心智力去控制自己什麼都不去想,認為這就是修行。

試想一下:總是在那裡刻意地去控制自己一念不起,那控制自己一念不起的那個念力怎麼去掉呢?又是怎麼知道自己一念不起的呢?其實這些都是心念,作為有情終究是無法擺脫的。即使在定中真的做到了一念不起,那出了定之後又怎麼去面對生活中的風浪呢?如果出定之後對待生活中的風浪還會被繫縛,那又怎麼算是解脫呢?

所以有人說:“打坐最終就是要做到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對於這樣的說法是要警覺的。

要知道無想定也是無想天的果報,並不是解脫的正因。一聽到這樣的話,我們又會說:不能修無想定

,因為它不能趣向解脫。其實無想定能不能趣向解脫關鍵在於修行者是否執著“無想”這種境界,如果在達到無想定的境界後修行者能趨於舍而不執著,那麼無想定就能使修行者趣向解脫,否則修行者就只能得無想天的果報。反過來說:無常是解脫的正因,執著無常能解脫嗎?

這裡只是舉例說明:“學法需要辯證思維,不應非左即右走極端”的道理,有人說無想定因為心力微弱無法進行修道把人帶入解脫;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了解非想非非想定、無想定、無相心定、滅盡定之間的關係,應該能尋到答案。

祝大家立正見,見道。

正見從哪裡來?個人拙見:經中

佛在涅槃時對阿難說:“阿難!若於汝等中,有作如是思惟:『大師之教言滅,我等無復有大師。』阿難!勿作如是見,阿難!依我為汝等所說之法與律,於我滅後,當為汝等之大師”。摘自:南傳巴利三藏《長部》------《大般涅槃經》

佛陀這麼說是有深遠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