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归化几个老外,帮我们夺诺贝尔奖?

  每年国庆节,都是诺奖黄金周,而且又都是在北京时间傍晚时分放榜。

  昨今两天,我都是在酒桌上刷刷手机,看看谁得奖了。

  昨晚,朋友甲说:“有啥好看的,又没中国人。喝酒喝酒。”

  刚刚,朋友乙突然冒出一句:“可以归化吗?干吗不归化几个外国科学家,来帮我们也拿几个诺奖呀。”

  举座愕然。

  中国人对诺奖望眼欲穿。一个屠呦呦,总觉得有隔世之感。让归化帮着去夺诺奖,可行吗?

  朋友乙好像有点喝高了:“李政道、杨振宁,哪一个不是中国人入了美国籍?凭啥我们就不能归化他几个?”

  直觉告诉我,乙兄谬之千里。

  虽然李政道也是阿拉上海人,17岁考入远在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但人家20岁时,就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56年,30岁的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次年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就是说,李政道远走美国时的身份仅是留学生,即便才学过人,但能不能日后拿诺奖,谁也不是算命先生。这与归化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

可否归化几个老外,帮我们夺诺贝尔奖?

  国足正走在归化的快车道上。是不是正道,见仁见智。因为,这也是当今世界足球圈的潮流。

  三天前,曾在当年以一句“中国足球只有红哨,没有黑哨”闻名的广东名宿陈亦明,建言李铁大胆使用归化,有几个就用几个,多多益善,“眼下我们自己是踢不过韩国,踢不过日本,那我在不违规的情况下,找人来踢过你,还不行吗?谁让我国经济雄厚呢?我就要这么操作去抗衡你,打得你服气为止!”

  “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出线。”归化是捷径。不归化,中国足球的前景,用脚都能想得到。

可否归化几个老外,帮我们夺诺贝尔奖?

  多年前,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也直接触发了绵延不断的国人对诺奖的渴望。有没有横下一条心,不敢说,但夺几个科学诺奖为国争光,这确是实实在在振奋人心的。

  靠归化?扯淡了。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诺奖不是选秀,而是对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的褒奖。

  纵观诺奖史,绝大多数是嘉奖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家。

  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超导可以在磁铁加速器、核磁共振、成像、磁悬浮等领域广泛应用。相关的超导研究成果也曾获得过诺奖。但是,超导这种现象在被发现了50年之后,人们都是将信将疑的,还有不少人将其视作迷信。试想,如果没有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执著,怎么可能有今天超导技术的雄霸天下呢?

  足球归化讲究即插即用,即便像卡塔尔那样“从小归化”,那也是借鸡下蛋。但科学诺奖则不同,获奖需要的土壤与环境,现在我们还不足以与科技强国匹敌。

  现在,国内高校尤其是“双一流”,普遍鼓励并政策倾斜于“成果转化”。我觉得这也要辩证看待。有相当一部分基础科学,是不能迅速“成果转化”的,也带不来一时的经济效益。

  中国要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网罗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种方略和气度。

  但是,夺诺奖所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胆略与勇气,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可否归化几个老外,帮我们夺诺贝尔奖?


  杜甫在《咏怀古迹》里感慨:“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夺诺奖者,肯定都曾走过漫漫“最萧瑟”路,而不是像足球的归化那般,一下飞机就是聚光灯下的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